资源简介 7.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一学科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2.科学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要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3.法治意识:全民尊法、守法、用法,推动依法治国进程。二学习重难点1.学习重点: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学习难点: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的含义,坚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信念。三课前预习1.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法律规范体系(1)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原因:法律是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 。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 。(2)总目标:是建设 、建设 。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 、高效的 、严密的 、有力的 ,形成完善的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 ,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 ,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2.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 统一起来。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 ,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 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 、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 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凭借形式以言代法、以权正法、徇私枉法。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 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 ,又重视发挥 ,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必须从我国 ,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四自我检测1.不能让做好事的人吃亏。我国民法典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可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④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在信息化时代,个人信息保护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于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在有关法律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应遵循的原则和个人信息处理规则,明确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的权利义务边界,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体制机制。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制定( )①切实维护了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②为个人信息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③坚持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相统一④完善了以民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北京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与津冀人大同步通过的《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是我国第一个同步起草、同步调研、同步审议、同步制定的区域协同立法,为冬奥筹办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区域协同立法( )①扩大了地方人大的立法权,有助于实现区域法治的统一②旨在协调地方法制的差异,破解区域发展中的共性难题③降低立法成本、减少立法冲突、理顺区域法律体系④通过立法方式创新,彻底消除区域法制缺位和法制冲突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诸多积极因素,对我国的现代法治建设有借鉴意义。以下关于法律的名言与其寓意对应正确的是( )①“疏法胜于密心,宽令胜于严主”——人治胜于法治②“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要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③“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④“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治国要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 )①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④使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某市积极加强群众诉求服务中心建设,搭建“区、街道、社区、流动服务站点”四级群众诉求服务平台,推动基层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化解在小、预防在先”。截至目前,共建成群众诉求服务大厅579个、服务站点226个、组建了28万余人的平安志愿者队伍,织牢了基层社会治理防控网。上述做法( )①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法治保障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③搭建多种智慧平台,以促进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④创新治理模式,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7.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正式施行。该法规定,英雄烈士近亲属为维护英雄烈士的人格权益、当事人因见义勇为行为主张相关民事权益等情形申请法律援助,不受经济困难条件限制。上述规定有利于( )①凝聚正能量,为正风扬善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③完善我国法治体系,保证我国法治建设方向④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是维护民法典权威的有效手段。由此可见( )①政府部门要依法履行法定职责②司法机关要加强民事司法工作,提高办案质量③社会公众要自觉遵守法律④行政机关要加强民事立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项法律,又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保证法律的实施,从而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由此可知( )①依法治国需要协调党和人民以及各国家机关的行为②依法治国目的是让人民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③依法治国需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④依法治国能够促进公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10.“夫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帝王所与天下划一,不以亲疏贵贱而轻重者也。”下列名言所蕴含的道理和材料相一致的是( )①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②善为天下者,计大而不计小,务德而不务刑③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④夫治国之本有二:刑也,德也。二者相须而行,相待而成矣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判断题1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12.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13.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属性,但是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针对特定群体,应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 )14.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5.《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条例》的出台,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三课前预习1治国之重器 重要依托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治实施体系 法治监督体系 法治保障体系 党内法规体系 系统工程 广泛而深刻的革命2.最本质的特征 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 尊重宪法法律权威 主体和力量源泉 人民根本权益 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基本属性 宪法法律范围内 法律和道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法律的规范作用 道德的教化作用 基本国情出发 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四自我检测1.D2.C3.C4.D5.C6.B7.A8.A9.A10.B11.错误12.正确13.正确14.正确15.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