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 六年级上册2.3《公民意味着什么》第1课时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道德与法治 六年级上册2.3《公民意味着什么》第1课时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3《公民意味着什么》第一课时
公民身份从何而来
一、教材分析:
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单元共有两课, “公民身份”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构成逻辑主线。第 3 课《公民意 味着什么》包括公民身份从而何来,认识居民身份证与我是中国公民三部分。本 课《公民身份从而来》是本单元第 3 课《公民意味着什么》的第一课时。
本课《公民身份从何而来》引出国籍和公民身份的联系:凡具有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无论本人 出生在境内或境外,都具有中国国籍。我国不承认双国籍,外籍人士符合法定条 件的,也可以加入中国国籍,前提是放弃外国国籍。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公 民的内涵,促进学生树立公民意识,增强学生作为中国公民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自觉维护中国公民的声誉和形象。
二、学情分析:
作为社会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同国家、社会、他人打交道。我国宪法赋予 我国公民享有政治、文化、经济、人身等方面的基本权利,但是获得这些基本权 利的前提是我们首先是一个“公民”。在实践中,六年级学生并不知道公民的身 份从何而来,也不知道公民和国籍的双向连接关系,不知道不同国籍的人在公民 权利和义务方面存在的差异。而以上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因而,帮助六年级的学生认识国籍与公民身份的概念与两者的关系,对于树 立学生的公民意识,增强学生作为中国公民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尤为重要。本课知 识理论性较强,对于学生实际生活的关系不密切,学生在学习中容易感到枯燥乏 味,因此在课堂中要注意设计情境,组织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调动学 生的学习热情,在学习中产生情感共鸣,达成自觉维护中国公民的声誉和形象的 目的。
三、教学目标:
1 、掌握公民的内涵,初步了解不同国籍的人在母国所享受的不同的法律地位。
2 、知道公民和国籍的关系,并熟悉国籍的取得和丧失的方式。
3 、树立公民意识,维护中国公民的声誉和形象。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掌握公民内涵,知道公民和国籍的关系,熟悉国籍取得和丧失的 方式。
2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不同国籍的人享受不同的法律地位,树立公民意识,维 护中国公民的声誉和形象。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说一说 , 我们的身 份变化 1.教师个人介绍 2. 介绍学习目标 3、谈话导入:在不同的场合, 我们有不同的身份。还有谁能举 出这样的例子? 2、引出共同的身份——公民) 3、根据“公民”一词,质疑。 4、看到同学们的问题还真不少。 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解 决这些问题吧。 1、学生试从生 活的角度,举例 说 明在 不 同的 场 合 有 不 同的 身份。 2、认识“公民”。 质疑。 通 过 生 活 中的实际例子, 让 学 生 接 受 不 同 场 合 的 不 同 身份。引出“公 民”身份。通过 质疑,激发学习 兴趣。
活动二: 读 一 读 , “公民” 内涵索源 1、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公 民”一词的起源。并完成表格。 2、听完介绍,你们对“公民” 一词,有了什么了解? 1、 阅读文本, 进行初步了解。 2、学生汇报 通过阅读 , 归纳整理信息。 明白不同时期, 不同国家对“公
3、老师小结: 只有具有了公民 资格,才能享有相应的义务和权 利。 4、让我们看个视频,再次了解 公民的概念。(视频:《什么是公 民》) 5、小结:我们生活的国家不一 样,拥有的公民身份也不一样。 3、观看视频 民 ” 的 定 义 不 同,公民所享有 的 权 利 和 承 担 的 义 务 也 不 一 样。
活动三: 想一想 , 生活中的 身份差异 1、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不同 国籍,不同国家公民身份在生活 中会造成哪些差异? 2、图片出示不同场景的照片(如 生活办事、出入国境、享受医疗 基础服务等……) 3、小结:差异是随处可见的。 1、观看图片, 发现不同,结合 自 己 的 生 活 实 际,说出不同国 籍 的 公 民 在 生 活中的差异。 2、预设学生回 答: 结 合 生 活 实际,初步了解 不 同 国 籍 的 人 在 母 国 所 享 受 的 不 同 的 法 律 地位。
活动四: 学一学, 中国公民 身份从何 而来 1、什么是中国公民?如何成为 中国公民?请大家阅读课本 23 页的知识窗,了解信息。 2、谁能说说你了解到的信息? 3、小结:国籍——法律身份 引出《宪法》条例 4、怎样取得中国华人民共和国 国籍? 5、介绍确定公民资格的依据有 两种——依据血缘、依据出生地 6、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法》的相关规定。 6、案例分析 请你想一想,龙龙的小侄子 拥有那个国家的国籍? 7、小结:选择一个国籍,成为 1、 阅读知识窗 信息,回答。 2、学生回答 3、学生回答 4、学生思考回 答 通过探究 学习,了解取得 公民身份的方 式,明白公民身 份和国籍密切 相关。
该国的公民。 6、下面再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 说法,判断一下它们是否正确。 7、小结: 中国公民身份取得的 唯一条件:“具有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籍”。
活动五: 议一议 , 公民和国 籍的关系 1、关于公民和国籍的关系, 同 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1) 依照《国籍法》 的相关条 例释疑。 (2) 依照《国籍法》 的相关条 例释疑。 2、你们知道哪些外国人加入了 中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吗? 3、让我们整理一下今天的课堂 知识点:(出示思维导图) 1、学生质疑: (1) 加入了外 国籍的中国人, 还 是 中国 公民 吗? (2) 外国人能 加 入 中国 国 籍 吗? 2、分享资料: (1) 阿拉伯籍 的医生 (2) 朝鲜籍的 音乐家 (3) 波兰的记 者 通过实 际例 子的讨论,进一 步 熟 悉 公 民 身 份 和 国 籍 之 间 的关系,明确国 籍 的 取 得 和 丧 失的方式,解决 本课教学重点。
活动六: 说一说 , 情 景 再 现 ,巩固 认知。 1、为了更好的巩固知识点,让 我们做几个情境判断: (1) 成人礼。18 岁成人才能获 得公民身份。 (2) 送别出国留学的同学。 (3) 邻居被捕,剥夺公民身份。 (4) 孩子出生,多了一个公民。 (5) 双重国籍 2、引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的相关规定。 1、情境判断, 说出原因。 2、观看阅读资 料 通 过 情 景 判断,加深对公 民身份的认识。 依据《青少 年 法 治 教 育 大 纲》中“小学高 年级 ( 3 — 6 年 级) 教学内容与 要求”第 3 条“初 步 理 解 权 利 行 使规则,树立依
3、理解《宪法》 中提到的:任 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 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 规定的义务。 4、 同学们都说得很对,我们一 起看个视频。(视频) 4、总结:我们从小要增强公民 意识,积极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做合格的小公民。 3、小组讨论, 自由回答。 法维权意识,树 立 有 权 利 就 有 义务的观念”。 通 过 讨 论 交流,引导学生 初 步 了 解 公 民 享 有 权 利 和 承 担义务。树立有 权 利 就 有 义 务 的观念。
课外延伸 1、推荐课外延伸阅读书籍: 《合格的小公民》 2、课堂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 观看,再见! 从 自 身 实 际出发,引导学 生升华情感,树 立公民意识,维 护 中 国 公 民 的 声誉和形象。
板书设计:
课后答疑
1、我们的身份在不同的场合会发生变化,但是有一个身份是共同的,那是什么? 解析:这个共同的身份就是“公民”。我们的公民身份不会因为场合的变化而发 生变化。
2、什么是“公民”?
解析:“公民”一词,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并为古罗马所沿用。现在“公民”指 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相应义务的人。
3、什么是国籍?
解析:国籍是指一个人作为一个特定国家成员的法律身份。
4、公民身份与国家有什么关系?
解析:在我们的课本中提到:公民身份与国家密切相关,标示着个人作为国家成 员的资格,即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5、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什么身份?
解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6、国籍取得的方式是什么?
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中第四条、第七条的规定,国籍取得的方 式一般有两种:一是以出生方式取得;二是以申请加入的方式取得。
7、我国是否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
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中第三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 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
8、外国人或无国籍人是否能够加入中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
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中的规定:外国人或无国籍人,愿意遵守 中国的宪法和法律并具备一定条件的,可以经申请批准加入中国国籍。被批准加 入中国国籍的,不得再保留外国国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