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6.1 金刚石、石墨和C60 第2课时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6.1 金刚石、石墨和C60 第2课时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1:金刚石 、石墨和C60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碳的化学性质,重点掌握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装置、现象和结论。
2.根据碳的化学性质,了解碳的用途。
3.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基本操作、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参与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巧、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通过实验观察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运用实验获取科学知识以及操作技能的能力,让学生在体会了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同时,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2.在美妙的PPT展示及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3.通过学习“碳的可燃性”,教育学生强化安全意识,以及事物变化的本质联系。
教学重点: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的分析。
2.还原反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从一件案件出发引发学生对碳有哪些化学性质的思考,引入新课。 思考案件中的金刚石为什么消失?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情检查 1.投影:一组有关几种碳单质用途的习题。2.提问: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 1.抢答习题。2.回答问题并小结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复习巩固几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及性质不同的原因。
交流合作 活动一:欣赏古画1.投影:古画。2.提问:距今上千年的古画为何能保存至今? 3.提问:观察碳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数是多少?在化学变化中,是易得电子还是易失电子?4.小结:(1)结构决定性质;(2)碳单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运用。活动二:关注新闻1.投影:新闻。2.播放录像:碳在氧气中的反应。3.提问: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4.让学生板演该反应的方程式。 1.欣赏古画。2.画出碳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3.讨论碳单质常温下为什么具有稳定性。4.举例碳单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运用。1.关注新闻。2.回忆并回答碳在氧气中的反应的现象。3.板演:写碳与氧气反应的方程式。 引出碳单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及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引出碳单质的可燃性及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树立反应物的量不同生成物可能不同意识。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交流合作 5.提问:新闻中人中毒的原因是什么?6.小结:反应物的浓度不同,产物也可能不相同。7.投影:3克碳和6克氧气反应的生成物是什么?活动三:实验探究1.投影:(1)阅读教材。(2)火法炼铜。 2.指导学生实验。3. 引导学生分析方程式中氧元素的得失。4.小结还原反应和碳单质的还原性。5.投影: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图片。 4.讨论新闻中人中毒的原因。5.板演: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的方程式。6.讨论:投影中的思考题。1.按要求阅读教材中的碳和氧化铜反应的实验。2.讨论该实验现象和操作注意点。3.小组同学相互合作动手实验,记录实验现象。4.讨论碳和氧化铜反应的方程式中氧元素的得失。 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增强安全意识。通过学生动手参与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巧和分析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能力。
分层训练 投影:一组有梯度的习题 完成相关习题。 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进行分层教学。
拓展总结 引导学生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总结:本节课中的收获。 对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梳理,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PAGE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