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能结合写作背景,正确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3、能结合诗句的涵义领悟诗歌的意境;4、背诵诗歌。作者简介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具体为何,让我一起进入诗歌的解读环节来揭晓答案。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注释【1】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2】强qiǎng:勉强。【3】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4】无人送酒: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这时正好王弘送酒来了,于是醉饮而归。【5】 怜lián:可怜。【6】傍bàng:靠近、接近。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诗意:(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在战乱中)没有人能送酒来。赏析:第一句中“登高”二字紧扣题中“九日”。一个“强”字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苦境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勉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的风俗。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据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强欲登高去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虽然巧用典故,却无矫揉造作之感,使人不觉是用典。所以也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猜测:不知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诗意:我在远方怜爱故园长安中的菊花,(它们)应该靠近战场开放了。赏析: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表明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这两句是想象之景,展示了一幅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残垣断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故园菊”代指故园长安,寄托着诗人的惜花和思乡之情,更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怜爱,喜爱。靠近。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友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遥怜故园菊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被乱军糟踏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可悲可叹。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应傍战场开分析诗句前两句:(叙事)战火连绵,景况凄清。后两句: (抒情)惜花思乡,眷恋故园。阅读理解1、这首诗写了哪一中国的传统节日?从本诗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1】重阳节;【2】“九日”、“登高”、“饮酒”、“菊” 等。2、此诗“以小见大”的地方在哪里?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1】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2】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掩卷深思。4、分析本诗所用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象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1.这首诗写了_____ 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__ ______、 ______ __等词语中可以看出。重阳节 “九日”“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2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首句为何要说“强欲?“强欲”二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第二句用了什么手法,效果如何?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读者的联想和猜测:不知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感这两方面加以简析。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遥”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 “怜”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主题思想岑参写的这首《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语言朴实无华,又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寄托着对诗人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