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第二节 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第六章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平原:A ,B ,C ; 铁路线:D ,E ,F ; 城市:M ,N ,O ,P 。 大连 沈阳 长春 哈尔滨 哈大线 滨绥线 滨洲线 辽河平原 松嫩平原 图6-7 三江平原 读“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图”(图6-7),完成下列各题。(2)东北地区的人口主要分布在 平原和 平原。 (3)东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是 。 沈阳 辽河 松嫩 1.19世纪初以来,大批山东人、河北人在“闯关东”的大潮中历经千难万险,走海路、走陆路,来到长白山脚下、鸭绿江边,奔赴东北地区开荒谋生。其主要自然原因是当时东北地区( )A.地广人稀,土壤肥沃 B.森林资源丰富C.社会秩序安全稳定 D.交通便利A2.东北地区人口相对稀疏的地区是( )A.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 B.辽宁省中南部地区C.黑龙江省北部山区 D.哈大线沿线地区C3.大连位于辽东半岛南端,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深水港,造船工业是其主要的工业部门之一。该城市发展造船工业的有利条件不包括( )A.港口条件优越B.重工业基础雄厚C.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D.有技术条件支持C4.沈阳市的主要工业部门是( )A.重型机床和飞机制造业 B.重型机床和造纸业C.食品工业和飞机制造业 D.石化工业和食品工业A5.下列关于东北地区主要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哈尔滨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B.长春是一个具有“异国情调”魅力的城市C.大连地理位置优越,是东北地区的重要门户D.沈阳是著名的避暑旅游胜地和全国重要的水产基地C 哈大客运专线(哈大高铁)是东北三省加强联系的一条大动脉,加快了东北地区人口、物资乃至信息、资金的流通效率,缩小了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它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东北地区迈入了“高速旅游时代”。据此完成6~7题。6.“哈大高铁”的起止城市为( )A.哈尔滨—长春 B.长春—沈阳C.哈尔滨—大连 D.长春—大连C7.哈大高铁经过的主要地形区是( )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内蒙古高原B图6-8读“辽中南地区简图”(图6-8) ,完成8~9题。8.甲港口的名称是( )A.大连 B.秦皇岛C.天津 D.烟台9.该地区城市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A.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B.主要分布在低纬度地区C.沿铁路线分布 D.沿海分布CA图6-910.旗袍是中国女性特色服饰之一(图6-9所示),源于哪个民族的女性传统服装( )A.满族 B.朝鲜族 C.傣族 D.蒙古族A图6-1011.读“东北地区人口、城市、交通、农业、地形分布图”(图6-10),完成下列各题。(1)东北地区人口分布不均,人口密度大于100人/千米2的地区主要集中在 (地形区)和 (地形区)。三江平原人口密度小的原因主要是 。 (2)长春是 省的行政中心,该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简称为 。该地区最重要的铁路枢纽是 市。 沈阳 吉 吉林 纬度较高,气候较为寒冷 辽河平原 松嫩平原 (3)归纳东北地区城市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特点:大多数城市沿铁路线分布。原因:东北地区的运输以铁路为主,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城市的发展。(4)归纳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特点:人口分布不均匀;中部和南部平原地区人口多,山区人口少。原因:中南部以平原为主,农耕发达,交通便捷,开发历史悠久;山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较差,人口少。2020年4月,从黑龙江绥芬河口岸发现了境外输入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受疫情影响,绥芬河公路口岸人员通道自4月7日起临时关闭。据此完成12~13题。12.从黑龙江绥芬河口岸发现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最可能来自我国的陆上邻国( )A.蒙古 B.俄罗斯 C.日本 D.韩国B13.东北的大、小兴安岭是我国重要的林区,其森林资源主要通过下列哪条铁路运往全国各地( )A.滨洲线 B.沈丹线 C.京哈线 D.滨绥线C图6-11 2020年4月3日,吉林省统计局官网发布的《吉林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2019年末,吉林全省常住人口为2 690.73万人,比上年(2018年)末净减少13.33万人,自然增长率为-0.85%。可见,吉林省人口负增长已经开始了。同属东北三省的辽宁省、黑龙江省人口也出现了负增长,必须引起重视。读图6-11及表格,完成14~15题。省份 常住人口(2019年) 自然增长率吉林 2 690.73万人 -0.85%辽宁 2 963.9万人 -0.8%黑龙江 3 773.1万人 -0.69%14.在当前情况下,下列有关应对东北三省人口问题的措施,正确的是( )A.继续实施计划生育 B.支持和鼓励一对夫妻生育三个孩子C.实行只生一个政策 D.减免进城学生的借读费15.影响东北人口迁移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地形 B.气候 C.土壤 D.水源B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