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备考:诗词中“青山”的意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语文备考:诗词中“青山”的意象

资源简介

高中语文备考:诗词中“青山”的意象
青山并无慧根与灵性,本是无情的存在,但是古典诗词中的“青山”却始终是一个充满深情的意象,无数的文人对此倾注了自己的深情。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远行之人看着他乡青山,遥想故园风景。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白居易《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心怀逸志之人独归青山,求得一片从容,十分自在。
“青山”意象在诗词中频繁出现,它是诗人、词人们借以栖息的精神家园。
一、象征故乡
作为人类生活环境中最醒目而恒定的存在之一,山脉成为人们心中最清晰的痕迹。远行的人望着青山,思念故乡的风景。青山的沉稳、包容,让他们感到无比亲切。因此,青山常被作为故乡的象征,频繁地出现在诗词中。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
【解读】 此诗题为“贼平后送人北归”,“贼平”,指公元763年,史朝义率残部逃到范阳,走投无路,自缢身亡,“安史之乱”最终被朝廷平定。“北归”,指由南方回到北方故乡。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诗的首联交代送人北归的原因,抒写自己不能还乡的痛苦。“世乱”之时,诗人和友人一起逃到江南避难,如今天下已经太平,友人得以回去,自己却仍滞留他乡。“独”字一指友人独自北还,一指诗人自己独不得还,含有无限悲感。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这里的“生白发”亦有双重含义:一是形容乱离中家国之愁的深广;一是指时间的漫长——从战乱开始到结束,前后历时8年。“旧国”指故乡。“见青山”是说假如友人回到故乡,田园庐舍肯定是一片废墟,所见也唯有青山如故,迎接游子归来。“青山”在这里是故乡风景的代表,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不变的故园。
二、历史的见证
世事更迭,青山却亘古不变。作为一种空间意象,青山衬托得人的存在渺小如一粟;作为一种时间意象,青山反衬着人世间纷纷攘攘的变迁的短暂。青山以一种从容、永恒的姿态,引起人们对生命和历史的思考。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节选自许浑《金陵怀古》
【解读】 金陵是孙吴、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的都城,但隋唐以后,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渐渐不再有六朝时的金粉繁华。金陵的盛衰沧桑,成为许多后代诗人、词人寄慨言志的话题。
选句“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是说石燕展翅拂动着云霓,一会儿阴雨,一会儿晴;江豚在大江中推波逐浪,深夜又刮起一阵冷风。这里“拂”“吹”二字写得传神:“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表现江豚兴波鼓浪的气势。“石燕”和“江豚”,象征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是说历代的帝王一去不复返了,豪华的帝王气也无影无踪,唯有那环绕在四周的青山,仍然和如今的洛阳一样。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青山不改,世事多变,令人唏嘘不已。
三、心灵和情感的寄托
“青山”意象在众多诗词作品中反复出现,表现了诗人、词人追求洒脱自在、超凡脱俗的理想,青山是他们心灵和情感的寄托。
1. 青山是诗人、词人超脱归隐的对象
当诗人、词人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或者当理想破灭时,他们的身心就要寻找一个超脱和归隐的对象,青山就成了他们心灵的归属。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山中问答》
【解读】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抒发诗人在隐居生活中获得的自在、天然的情趣。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以唤起读者的注意。随后诗人故意笔锋一晃,“笑而不答”,这里不仅描绘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而且渲染出轻松、愉快的气氛。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碧山中,桃花流水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天然”。“别有天地非人间”,其言外之意是,碧山如桃花源般别有天地,妙趣无穷,诗人就爱在这山中隐居。碧山这种没有名利叨扰,又不冷落荒凉,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不是人间所能相比的。
2. 青山是诗人、词人的知己和朋友与青山为伴,可以给人一份自在和从容。当诗人、词人失意落寞或闲来无事时,青山便被他们当作情意相投的知己和朋友。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节选自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解读】 辛弃疾一生轰轰烈烈,有征战沙场的报国之志,却被投闲置散,壮志难酬。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这几句引用了《论语》中的典故。《论语·述而》记孔子云:“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如果说孔子慨叹的是其道不行,那么辛弃疾引用它,就有慨叹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之意。
接着“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数语,又连用李白《秋浦歌》中诗句“白发三千丈”和《世说新语·宠礼》记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晋大司马桓温)喜”等典故,叙自己“老大徒伤悲”而一事无成,又找不到称心朋友,写出了世态关系与自己此时的落寞。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警策。词人因无物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既然在人世找不到知音,或许青山能洞悉词人的心事吧。
词人在这里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宁肯落寞也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他寄情山水,将青山作为自己的知己和朋友,聊以慰藉自己不得志的心怀。
四、表达别时之难、别后相思
也许在汉语表示颜色的词汇中,“青”是最抒情、最富于诗意的,甚至在很多时候,它被用于暗示一种缠绵、哀伤的情感。同样,“青山”意象在诗词中也经常被用于暗示浓烈的情感。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节选自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解读】 这是首送别诗,写的是与友人离别时的情景。
前两句,诗人写朋友王十一已经登舟远去,小船行驶在烟波浩渺的长江之中。诗人以“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浓墨渲染了自己送别友人时的心情。诗人没有直抒心中所想,而是以送别处长江两岸的壮阔景物入诗,用一个“望”字,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江中烟水、岸边青山、天上飞鸟都来烘托自己的惆怅心情。
第三句是虚实结合:诗中“飞鸟”隐喻友人的南游,写出了友人远行难以预料,倾注了诗人的关切和忧虑。“何处”两字点明凝神远眺的诗人,目光久久地追随着远去的友人,愁思绵绵,不绝如缕。然而,目力所及总是有限的。朋友远去了,再也望不到了,只见一带青山如黛,依依向人。
五、描写青山的秀美,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青山中的秀美风光历来是诗人、词人赞美的对象,因为它不仅仅给人们带来赏心悦目的景致,还是能够不断诱发情思与想象之美的根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解读】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第二句则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第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第二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个“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致淋漓。
“孤帆一片日边来”,传神地描绘出孤舟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形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驰神往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我国作为一个多山的国家,青山赋予了诗人、词人们丰富的灵感。他们面对青山、走近青山,留下了大量与山岳有关的诗词。
青山的宽广与壮美为人们提供居住地,让人留恋,令人向往;青山的亘古不移为人们提供思想的参照物,启发人们超越俗世名利;当理想破灭时,青山就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和精神的家园,是他们的伴侣与知己。
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的静穆、山的宏远,对中国人有着永远的吸引力。
相关诗词
1.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2.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3.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林逋《长相思·吴山青》)
4. 马首望青山,零落繁华如此。再向断烟衰草,认藓碑题字。 休寻折戟话当年,只洒悲秋泪。斜日十三陵下,过新丰猎骑。(纳兰性德《好事近·马首望青山》)
5.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辛弃疾《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6.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欧阳修《丰乐亭游春·其三》)
7.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