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节 平面镜成像◇核心素养目标◇1.物理观念:(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了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2.科学思维:通过应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图,体会虚像的形成原因。3.科学探究:通过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4.科学态度与责任:(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成功的喜悦。(2)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认识平面镜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难点】理解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刘谦的魔术《隔山打牛》,为什么刘谦能隔着玻璃把蜡烛熄灭 你能揭示其中的奥秘吗 二、教学步骤探究点1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思考]下面这些都是平面镜,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提示]表面是平的、有光滑的反射面。[阅读课本]P77“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 2.实验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3.设计实验[思考]如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提示]用两根大小相同的蜡烛,让一根蜡烛与另一根蜡烛的像比较,看能否完全重合。[小组讨论]实验过程中为什么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分析]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既可以成像又可以看到后面的物体,以便确定像的位置。4.实验步骤(1)如图,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观察它在玻璃板后面成的像。(3)将另一支未点燃的同样大小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蜡烛B此时的位置就是蜡烛A的像的位置。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同时注意观察蜡烛的大小和它的像的大小是否相同。(4)把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置,观察光屏上是否有蜡烛A的像出现。(5)移动点燃的蜡烛,再重复步骤(2)(3)(4)至少2次。(6)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位置连起来,并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用量角器测量这些连线与玻璃板所在位置的夹角大小,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实 验 次 数 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物与像 的大小 关系 物与像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夹角的大小 光屏上是否有像出现蜡烛A到平面镜的距离/cm 蜡烛A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1 5 5 相等 90° 否2 10 10 相等 90° 否3 15 15 相等 90° 否… 5.数据处理与分析:(1)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的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且连线与镜面垂直。(2)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探究点2 平面镜成虚像[思考]虚像并不存在,为什么我们能看到 [小组讨论]利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出发光点S射向平面镜的两条光线的反射光路图,完成后,试着将两条反射光线反向延长,你有何发现 [分析]S'就是S在平面镜中的像。[思考]如何辨别实像和虚像 [提示]能用光屏接收到的是实像,用光屏接收不到的是虚像。[归纳提升](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2)平面镜所成的虚像是由射入人眼中的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探究点3 平面镜的应用[思考]列举哪些地方用到了平面镜 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归纳提升](1)在洗手间、口腔检查等地方均用到了平面镜。(2)平面镜的作用是成像和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思考]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 [归纳提升](1)从物体上一点作垂直于平面镜的直线。(2)在直线上截取一点使其到平面镜距离相等。三、板书设计第3节 平面镜成像1.平面镜表面光滑且能够反光的镜子。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4)平面镜成的是虚像。3.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4.平面镜的应用◇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对探究过程的重视,对学生实验的重视,注意要使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感到轻松、愉悦。首先,以魔术表演实例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其次,通过调动学生对生活情景的观察,挖掘平面镜成像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从生活情景中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