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正确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的历史过程,理解造成分裂到统一这样的历史趋势,运用唯物史观的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方法,正确认识这一时期分裂的根源与社会的上层建筑。【时空观念】:知道这一时期的时间跨度与地理区位,读懂相关的历史地图信息,正确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区域经济发展。【史料实证】:结合图文资料,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趋势。同时注意传授史料辨析得方法,帮助学生考证史料的真伪,培养学生搜集这一时期相关史料的方法。【历史解释】: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在史料实证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事物,揭示各种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以及背后的因果联系,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于此种历史事物的看法。【家国情怀】:通过对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认识,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部分民族地历史发展以及少数民族文化对于汉文化的影响,增加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史实、区域经济开发、民族交融教学难点:从区域经济发展、皇权强化和民族交融过程中理解“大一统”秩序的涅槃重生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材料:政权更迭脉络图思考:你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个什么样的时代?【设计意图】利用问题导入,引发学生思考,吸引学生兴趣;开篇点题。<新课讲授>一、秩序崩溃:政权更迭课堂小任务1:梳理教材内容,完善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朝代更迭示意图【设计意图】教师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框架,引导学生梳理其更迭情况,并清晰三国、两晋、南朝、北朝、六朝等概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状况,提高学生的时空观念的能力。三国鼎立(学生梳理更迭脉络)西晋短暂统一与灭亡:根据材料思考:学者认为“西晋是低质量的统一”,结合教材和地图找出论据。学生回答:宗室争夺权力、少数民族内迁、北民流亡南迁导致秩序崩溃混乱3、东晋政治特征:展示图片:设问:该图体现了当时的东晋政治上有什么特征?学生行为预设:士族专权教师:司马睿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王与马共天下”说明东晋时期王氏士族的势力已经非常强大,甚至能够和皇帝平起平坐,共治天下。进一步追问:何谓士族?士族是怎么做到与皇权共治天下的?士族: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教师: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做官的重要途径。士人接受教育,就可以入仕居官;获得官场权势,反过来又能强化财富的占有;雄厚的家族财力,又足以保障子孙继续接受教育、成为士人,渐渐形成“教育-权势-财富”家族式的循环占有。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重门第、家世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进一步巩固了这一局面,形成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占优势的门阀士族。东晋政权是在世族门阀的帮助下建立并巩固的,士族才能够与皇权共治天下。门阀政治之下,皇权衰微,难以产生因依附皇权而祸乱朝政的外戚、宦官,但社会动乱的根源却较易来自士族中的权臣,因此魏晋时期的士族专权加剧了政权的不稳定性,在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史料和文字史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取历史信息,提高学生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方面的能力。结合教材历史纵横归纳:衣冠南渡,士族专权4、南朝政治政权更迭频繁秩序再造区域经济开发:展示材料:在分裂再现之时,中国人并不自安于分裂……自然而然地孕育再统一的条件,使统一成为全社会不可抗拒的潮流。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过渡】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在分裂中也孕育着再统一的条件,虽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但是经济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展示材料:观察对比:魏晋南北朝的经济有什么变化?学生行为预设: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设问:江南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有哪些?1、表现: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这是当时的施肥图,这是龙骨翻车,农业技术有了极大的提高。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有了明显进步;进一步追问: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有何影响?展示材料:材料:(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亩直一金。 ——《宋书》材料:(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安定)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宋书 沈昙庆传 史臣曰》材料:材料:随着江南经济的开发,有相当多的蛮人与汉人杂居。到南朝初年,除了偏僻地区深山密林之中的部分外,多数蛮人已同汉人融合较深。 ——朱大渭《六朝史论》原因:①地理: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②社会: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③政策:南方统治者的重视④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影响:①缩小南北方的经济差距,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②促进民族交融【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历史材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取历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分析问题,归纳总结历史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方面的能力,认识这一时期江南开发经济重心的演变。皇权政治加强材料6:黄门郎路琼之,太后兄庆之孙也…尝盛车服诣僧达(琅琊王氏)…(僧达)谓曰:“身昔门下驺人(马车夫)路庆之者,是君何亲?”遂焚琼之所坐床。太后怒,泣涕于帝。—《南史》帝曰:“琼之无事谒王僧达门,见辱乃其宜尔。僧达贵公子,岂可以此加罪乎?”情景讨论:如果你是宋孝武帝,你会如何处理此事?材料7:至宋齐梁陈诸君,则无论贤否,皆威福自专,不肯假权于臣。——《廿二史札记》材料:后赵太子“使文武皆跪立”,成汉之主李寿“人有小过,辙杀以立威”。十六国北朝在“胡化”和“汉化”的交替之中,孕育出了强大的皇权。…北朝异族政权具有政治复兴更大动量,帝国以北朝为“出口”而走向隋唐盛世。——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总结:士族衰落,皇权加强。南北政治认同趋势出现【设计意图】增强史料实证(三)民族交融教师: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南迁的汉人与南方少数民族逐渐融合。他们是如何逐步与汉族相交融的呢 魏晋以来,少数民族不断内迁,直至占领北方地区,形成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十六国局面。内迁的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不断融合,但民族隔阂仍广泛存在。材料展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 ——[西晋]江统《徙戎论》(胡汉对立)刘聪(匈奴汉赵政权的皇帝)“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善属文,著《述怀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少数民族学汉制,隔阂减小)(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孝文帝改革推动民族交融)教师: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采取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为各民族的交融创造了条件(1)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展示材料:材料: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 ——《魏书·食货志》材料: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 ——《魏书》材料:(孝文帝)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义、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成纳其女,以充后宫。 ——司马光《资治通鉴·齐纪》材料:依据材料并结合课本: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内容:①经济上,实行均田制②政治上,迁都洛阳,改籍贯;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策。③文化上,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教师:这一系列的改革举措都是为了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吸收汉族文化的精华来促进自身的发展。我们该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呢?(2)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展示材料:材料: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 ,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材料: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摘编自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写一写:根据材料并结合书本,评价孝文帝改革评价:积极:顺应了北方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消极:激进的汉化改革使鲜卑族丧失民族特性和尚武的民族精神,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最终导致了北魏的覆亡。2、表现:教师:迁居中原的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杂居,相互学习,胡汉差异消失。少数民族在语言心理方面基本汉化,汉族吸收了少数民族的优秀部分。少数民族接受汉化,实现封建化。少数民族与中原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正是有了一次次这样的大融合,才使得华夏民族不断的发展壮大。【设计意图】在分析民族交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升华主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课堂小结:三国两晋南北朝四百年的时间里,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但战争和改革使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空前的剧烈,华夏民族发达的文化最终吸引了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汉族与内迁少数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融合,他们逐渐认同华夏民族,并最终成为华夏民族的一部分。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最终由隋朝实现了国家的大统一。板书设计:秩序崩溃---政权更迭、士族专权秩序再造--江南开发、区域发展(经济内驱力)皇权强化、制度认同(政治推动力) “大一统”涅槃重生 民族交融、华夏认同(民族向心力)<教学反思>1.本课的主要特点是站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角度,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地位。设计的主线是从大一统秩序涅槃重生中看区域经济发展、皇权加强以及为缓解民族矛盾而进行民族交融,为隋朝的统一奠定基础。立意较高,主线清晰。2.材料包含信息丰富,图片资料趣味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3.本课教材容量非常大,在教学中必须有所取舍,有些内容就没有深入讲解、分析,比如三国鼎立的局面,东汉以来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的原因,西晋的八王之乱,“士族”的特点及影响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