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牡丹江二中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学年期末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本试卷命题范围:必修下册。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材料一:文学想象和虚构不能脱离现实,这里的现实包括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三个方面。现实经验不仅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而且是一种无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即人民大众所体验着的更切身、更深刻的现实。事实证明,往往是那些跟普通人民息息相关的经验和现实更能够引起社会共鸣。比如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底层文学,都因为切中了人民现实经验的敏感点而广为传播,广受好评。文学想象服从现实逻辑是指写作必须遵循一般的生活情理、历史背景和逻辑因果。很多历史题材作品虽下了很大功夫,但还是在背景知识上出错;有的作品的想象和虚构不顾人物的性格及环境的可能性,这些都有悖于写作的现实逻辑。事实上,即使是诉诸荒诞变形的现代主义作品,现实逻辑也是非常重要的。卡夫卡的《变形记》让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是超越现实逻辑的,但是为了让这个超现实逻辑获得读者的信赖,卡夫卡使用了细致入微的现实逻辑。他写格里高尔成了甲虫,无数细小的脚即使拼命舞动也无法成为着力点帮助他翻身,唤起了读者真切的现实感。可见,超逻辑的现代作品也借助于现实逻辑来获取读者的信赖和共鸣。文学想象并非凌空蹈虚,还必须有真正的现实关怀。现实关怀未必直接体现为现实题材和现实手法,现实关怀是指作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基于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思考和热爱。现实关怀既印证着作家作为当代人的当代性,也剑造了作品跟现实、时代产生更血肉相连的纽带。(摘编自陈培浩《想象与虚构的可能和限度》)材料二:在文学创作理论中,有“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这两个概念。“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高度提炼,是另一层次上的更高级的“真实”。【高一期末·语文第1页(共8页)】7185A经典文学的真实性绝不是对社会生活简单的摹写和反映,而是在对生活现实高度提纯后,对我们时代本质的深邃洞见,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是历史规律的真、生活本质的真、个人情感的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会看到《牡丹亭》中杜丽娘死而复生,《西游记》中孙悟空上天入地,《浮士德》中浮士德返老还童。除了这些高雅的严肃文学外,还有近来十分流行的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这些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我们不能否定这些作品的“真实性”,因为这是一种基于生活真实、浓缩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艺术逻辑与生活逻辑之间有一种既贴近又疏离的悖论。文学创作中,创作主体会根据审美规律以及表达需要对客体进行干预。生活逻辑是对生活真实性的高度遵循,但艺术逻辑恰好可以摆脱这种束缚,根据读者受众的阅读期待以及客体自身的表现规律选择恰当的表现主题的方式,这正是艺术逻辑的灵活之处。内容的想象性与形式的艺术性是文学作品非常重要的属性,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富有张力的表现形式更加符合受众期待的视野。艺术逻辑虽然是以超越生活逻辑的方式把握实际生活的本质规律,但它最终还是达到了对生活逻辑的遵循。虽然杜丽娘死而复生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她向往婚恋自由、争取人格独立的魅力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虽然孙悟空七十二变上天入地不符合生活真实,但他勇敢正义、忠诚聪敏的气质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虽然宝玉衔玉出生不符合生活真实,但他反抗封建礼教的人格魅力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这些变形的、超现实的形象和结构所表达的情感、愿望和理想,从总体上说都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可以说,它们是在超越生活逻辑的更高层次上表达了社会历史的必然要求。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文学艺术是“真实”的,是作者在丰富的、夸张的表现形式下内蕴的“真实”。我们希望看到更多样态的文学形象和文学形式,能看到多样态形式下,那深层次的真实逻辑。(摘编自刘江玲《浅谈文学的“真实”》)材料三:不论是对于文学写作者还是文学研究者而言,“文学真实”的内部都存在着“现实真实”与“经验真实”两个基本层面,前者指的是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物质实体与真实存在,后者指的是文学主体基于个人化的审美感知和内心体验而产生的真实经验。自然,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真实”与“经验真实”的复合体,但是试图从文本内在逻辑中抽离出真实的人、事、物,或将其与现实世界建立某种必然性联系,以及诸如此类的论证与寻找,其实意义甚微。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应该更为客观和全面地观照写作者创作与建构出的“文学真实”复合体,正如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俄罗斯文学讲稿》中说过的那样:“对于一个天才作家来说,所谓的真实生活是不存在的:他必须创造一个真实以及它的必然结果。”(摘编自教鹤然《“文学真实”的雏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从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三个方面指出,好的文学作品必须要如实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B.在文学作品中,真实的生活是不存在的,因此将文学形象与现实世界建立某种必然性联系的做法意义不大。C.现实生活的真实不同于文学创作的真实,前者是作者所见所历的真实生活,后者则是经【高一期末·语文第2页(共8页)】7185A牡丹江二中2021一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学年期末考试·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D(A项,“如实”错,材料一原文有“现实经验不仅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而且是一种无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即人民大众所体验着的更切身、更深刻的现实”“即使是诉诸荒诞变形的现代主义作品,现实逻辑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实关怀是指作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基于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思考和热爱”,这些都表明,“如实”反映真实生活不正确。B项,“在文学作品中,其实的生活是不存在的”错,材料三原文是“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真实’与‘经验真实’的复合体”。C项,“作者所见所历”错,材料一原文有“现实经验不仅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而且是一种无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即人民大众所休验着的更切身、更深刻的现实”,材料二中有“在文学创作理论中,有‘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这两个概念。‘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高度提炼,是另一层次上的更高级的‘真实’”。)2.C(“因此十分流行”强加因果,材料二原文只是说“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会看到《牡丹亭》中杜丽娘死而复生,《西游记》中孙悟空上天人地,《浮土德》中浮士德返老还童。除了这些高雅的严肃文学外,还有近来十分流行的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这些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我们不能否定这些作品的·其实性’,因为这是一种基于生活真实、浓缩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但是并未提到这类作品流行的原因。)3.《窦娥冤结尾体现了“文学的真实性”。它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等情节表明作者对封建官吏的憎恨,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反映人民仇视封建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时代精神。这结局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真正的现实关怀,是一种“文学的真实”。(8分,酌情给分)4,A(B项,“小说从村庄土地贫瘠、十年九旱…表现了鹑鸪岭人对爷爷的恩情”错,“村庄土地贫瘠,十年九旱”属于背景描写,没有表现鹁鸪岭人对爷爷的恩情。C项,“鹁鸪岭人贫穷…爷爷缺少生态规划意识,带领乡亲们劈山改岭造良田”错,鹁鸪岭人贫穷,还有地理和天灾等原因。D项,“三年的奋斗”错,根据原文“下乡任期到后,痴心不改的他又续三年”可知,不止三年。)5.C(C项,“小说运用倒叙手法”错,爷爷负伤在鹁鸪岭养伤、从抗美援朝回鹁鸪岭村造梯田的情节运用的是插叙手法。)6.①“爷爷却将头扭到一旁,泪滴落在衣襟上”,既写出了爷爷对鹈鹊岭的思念、感恩,也有愿望没有实现的伤心。②“他泪流满面地握着那张面饼难以下咽”,山村人民虽然很贫穷,但竭尽一切照顾他,爷爷为此而感动。③“伤愈归队时,他对送行的乡亲们含泪发誓”,写出了爷爷立志回报山村的决心和感恩之情。④“望若漫山遍野裸露的山石,这个七尺高的硬汉号陶大哭”,写出了爷爷因考虑不周,而使当地生态恶化的悔恨之情。(每点2分,大意相同即可)7.①自然场景的照应。开头和结尾自然环境相互照应,写出了孙子实现了爷爷的愿望,让山村实现了脱贫致富,使小说结构更严谨。②劳动场景的照应。爷爷和孙子带领乡亲上山劳动的场景相照应,突出了人物公而忘私、敢想敢干、勤劳顾强的精神,也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脱贫致富的方式不同。③情节的照应。孙子小时候说长大了去鹑鸠岭,三十年后,他担任鹁鸪岭村第一书记,带领乡亲们致富,突出了良好家风、感恩精神的传承,具有时代意义。(每点4分,答出两点即可,的情给分)8.B(句意:他曾对公卿说:“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体,一定要借助于镜子;君主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必然要善待忠正耿直的大臣。如果君主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大臣阿谀逢迎,顺从旨意,君主就会失去国家,大臣又岂能独自保全!”“其形”作“见”的宾语,不能断开,且“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与“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是对称句式,排除AD:“其君愎谏自贤”与“其臣阿谀顺旨”句式对称,应分别单独成句,排除C。)9,D(“场、幽为恶谥,文灵为美谥”错误,“乱而不损曰灵”,“乱”指的是胡作非为,“损”指的是没有把国家毁掉,所以“灵”是恶谧。)10.A(“李神通认为自己…功劳最大”错误,李神通只是认为自己的功劳超过了房玄龄等人,并没有说自己的功劳最大。)11.(1)叔父是皇族的至亲,我对您确实没有什么吝惜的,但是不能凭借私情胡乱地与有功之臣同等封赏。(“诚”“爱”“以”各1分,句意2分)(2)君主,是水的源头;群臣,是水的支流。使源头混浊却希望支流清澈,是不可能的事。(“浊”“而”,判断句各1分,句意2分)12.①不徇私情,公平公正。②访求贤才,不拘一格。③体察民情,虚心纳谏。④以诚治国,反对诈术。(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的情给分)【高一期末·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7185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答案.pdf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