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二单元 第三课 第二框《》
课型 新授课R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包含两框。第二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围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讲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为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发展、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使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进一步增强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2.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关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知识,但对这一时期所取得历史成就的原因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曲折问题还停留在感性层面,因此教学中,通过教学情境的呈现,唤醒学生原有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之上,深化学生对“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认识。
3.学习目标确定
本课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必修二《经济与社会》内容要求2.1编写。内容要求:“2.1理解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1.政治认同: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刻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科学精神:明确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世纪相结合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规律的
4.学习重点难点
1.明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2.理解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3.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意义 4.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历史意义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标准评价维度5分3分1分自主学习能力标出本课全部知识点,熟悉教材内容,高标准完成预习任务。标出本课部分知识点,熟悉教材内容,较好完成预习任务。不能标出本课主要知识点,不熟悉教材内容,不能完成预习任务。问题探究能力准确总结出知识要点较准确总结出知识要点不能准确总结出知识要点生活实践能力高标准完成课时作业和调查报告较好完成课时作业和调查报告不能完成课时作业和调查报告素养发展能力完全落实了必备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部分落实了必备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没有落实必备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评价表任务自主学习 (5/3/1分)问题探究(5/3/1分)生活实践(5/3/1分)素养发展(5/3/1分)1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2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3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4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
6.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新课导入,引出总议题教师活动:复习导入: 提问: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此中国进入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开始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今天我们重点讨论的问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学生活动 复习旧知,落实背诵理解,明确本节课主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活动意图说明:导入环节,引出本节课的主议题。环节二:子议题一:如何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教师活动 历史背景:新生的共和国,仅用了半年的时间,就使全国的物价基本稳定,治愈了旧中国无法医治的顽疾,农村则继续实行土地制度改革,先后有3亿多农民无偿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但是建设一个新国家的路却山高水长。 1949年的中国,铁路主干线没有一条能够全线通车,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相当于亚洲国家平均值的三分之二,4000万灾民等待救助。面对旧政权留下的满目疮痍,冷战格局下诞生的新中国在建设的进程中将经历怎样的艰难曲折,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领导人民如何开辟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道路? ——纪录片《复兴之路》 1.如何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3.5—3.13) 曾提出新中国估计需要至少10年、多则15年或20年这样一段“相当长久”的时间过渡到社会主义 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表 2.当时国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但是现实的生产关系会给经济建设带来什么阻碍? 材料一:新中国之初,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国家已经掌握了重要的工矿企铁路、银行等国民经济的命脉。 材料二:新中国之初,民族资产阶级有为新中国建设服务的意愿,党可以通过“利用、限制、改造”的正确政策,最终引导他们走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材料三:新中国之初,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原材料)的需求。 材料四:1950年,中国通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其中规定“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3.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分析从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设计意图】明确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具有历史必然性,同时认识这个过渡需要一个过程。 4.结合《复兴之路》视频内容和教材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过渡时期如何体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明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成功开创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学生活动 自主探究,任务驱动 预设回答:1.起止时间及标志事件: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分为两个阶段:1949年-1952年,恢复经济,巩固政权;1953年-1956年,“一化三改” 总路线、总任务:“一化三改” 2.由于国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工程建设上,而私有制经济则要求扩大自由生产发展自己,这就不可避免的与国家总体的经济目标形成了矛盾和冲突。因此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需要调整私有制经济的生产关系。 3.从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1)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2)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3)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4)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转变 4.主要原因: (1)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领导全国人民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顺利完成“一五”计划,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2)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并获得苏联的援助。 (3)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极大调动了人民群众投身建设的积极性。活动意图说明:明确过渡时期,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环节三:子议题二: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教师活动 P28相关链接: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毛泽东说:“照抄是很危险的,成功的经验,在这个国家是成功的,但在另一个国家如果不同本国的情况相结合而一模一样地照搬就会导向失败。照抄别国的经验是要吃亏的,照抄是一定会上当的,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 1.为什么说是在艰辛探索中前进?为什么不采用苏联的发展模式?在社会主义艰难探索过程中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设计意图】论证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必要性。 2.1956.9.党的八大,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八大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重要贡献? 【设计意图】论证党的八大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理论贡献,八大制定的路线使正确的,提出了许多方针和设想是富有创造精神的。 3.结合视频内容和教材知识,分析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伟大成就?如何评价这段历史时期? 【设计意图】论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是取得了独创性的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崭新的历史课题,经历了一个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 学生活动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1.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答案可以遵循 不采取苏联模式原因:两国国情不同,要使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保持独立思考,不能照搬照抄。 基本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伟大成就:P28 (1)工业: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2)农业: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3)基础设施: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 (4)科教文卫:科技、教育医疗、精神面貌获得较快发展和改变,成为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3.如何评价: (1)一个结论:我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一个飞跃: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开展,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3)一个肯定:在建设探索过程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活动意图说明:论证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环节四:子议题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思想的获得了怎样的发展?教师活动 P29相关链接:毛泽东思想的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了了“第二次结合” (1)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2)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探究 活动意图说明:了解毛泽东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明确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和宝贵的经验和理论准备。课堂小结: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就中国? 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领导全国人民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超额完成“一五”计划,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结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开展,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我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7.板书设计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完成学案上的知识梳理和真题测试 2.课时训练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本课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就中国?”为主议题,在推进课程的过程中,结合时政材料,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设置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通过案例分析、合作探究突出重点。讲授新知、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概况,合作克难。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从教学目标的设计来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对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史实有了系统的掌握,更加坚定对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2.从教学过程上看,本节课使用材料较丰富,课堂互动丰富,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 3.在教师的启发和激励下,同学们通过自主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相关知识点,回答教师的问题,并布置了相关的课后练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和能力提高的喜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