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章节(项目) 2.2 授课内容 运动的规律性授课课时 2 授课时间政治素养 政治认同:通过对现象的分析,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科学精神:通过对规律的学习,尊重规律,按照规律办事。同时要善于在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公共参与:在学习和生活中,坚持唯物主义,克服主观想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教学重点 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含义及特点;意识的能动作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教学难点 意识的能动作用;规律的含义及特点。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教学情境,综合探究法,分组讨论法。教学过程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组织教学、知识点讲解、任务布置、技能训练、学生学习效果测评、课堂小结、课后作业布置、时间分配等)直接导入:知识迁移,物理中说到物质的运动,哲学里也有物质的运动。今天我们来探讨哲学的物质运动。 教师展示目录。 讲授新课。 运动的含义。 引导:今天早上没吃完的面包,第二天发霉了,是不是运动?------是 我们头顶的卫星是否在运动?------是 我们眼睛看不见的灰尘是否在运动?------是 小结: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看材料: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谈谈你对《周易》中这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问题。 引导:太阳和月亮周而复始地做圆周运动,形成了一天,冬天和夏天气候变更,形成了一年。 我们能不能找出没有做运动的物质?------不能,也就是所有物质都做运动,运动存在所有物质,因而运动是绝对的。 小结: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22页的阅读与思考,并结合所学内容,回答问题:上述观点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共同特点:“绝对精神”、概念、心灵,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即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 提问:唯心主义的观点大家认同吗?为什么?------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 引导:除此之外,唯物主义也存在另外一种误区,认为物质是静止的,原地不动的,离开运动谈物质,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看视频《请回答1988 元素周期表》回答问题:人类根据什么发现或制造出新的元素? 学生回答:根据规律。 规律的含义: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判断:下列哪个是规律? 1.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2.水往低处流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引导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喜鹊叫喜,乌鸦叫丧是人类主观臆造,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现象,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只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是马克思总结的社会发展规律。 提出问题:规律是人们创造的吗?------不是。规律只能被认识不能被创造。 提问:对“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理解。 引导:常是规律,即是天地万物的运行有客观规律,不为人改变。 小结: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请同学们结合23页的阅读与思考,回答下列问题:为什么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也要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引导: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具有其目的性和创造性,蜜蜂的筑巢行为是自发行为,没有主观意识。(重点理解“能动”) 小结: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提问:建筑师如何实现自己的目的? 小结: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引导:感受世界上伟大的建筑,“三峡工程”、天堑变通途、鸟巢等。 提问:这些建筑是不是任意制作出来的?有没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建筑的科学性。得出结论: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条件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学生分享:做事情要达到预期目的,首先要具备什么条件?请用具体事例说明你的理由。 小结: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课堂总结。 学生讨论:1.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及方法论。 2.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 规律的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 4.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 ①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②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要求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2. 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作为行动的依据。 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②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 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办事情要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阻碍)作用,要求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习题巩固。 1、“望梅可以止渴,画饼却不能充饥”这说明( ) A. 意识的反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B. 意识的反作用有时有效果,有时没有效果 C. 意识的能动作用巨大,但受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制约 D. 意识的能动作用总是有限的 答案:D 五、布置作业。 完成微专题相应习题。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