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美丽的颜色》课后训练一、选择题1.居里夫妇发现了镭,他们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与他们的性格特点有必然联系。其主要方面是( )A.有强烈的自信,耐心地集中在一个目标,固执、勤奋地工作。B.温和、沉静的性格。C.坚持纯粹研究观念,不谋求物质上的利益。D.追求安静的生活免受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渲染。2.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文中多次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记录,一方面增强文章记事的可信性、真实性,另一方面更直接地表现居里夫人的内心世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B.居里夫人发现镭后,英国政府给子她众多嘉奖和荣誉,可是居里夫人对此毫不动心,这体现了她不慕荣利,潜心科学研究,质朴、高尚的人格魅力。C.本文记叙了居里夫妇克服重重困难,在棚屋中用四年时间发现并提取镭的过程。D.文中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突出强调了居里夫妇工作环境的简陋、恶劣。同时,这种极端恶劣的工作环境与下文他们高昂的工作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表现出了他们执着、坚定的科研精神和忘我的工作态度。3.依次填入下面文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玛丽和比埃尔更要习惯忍受室外的严寒。他们炼制沥青铀矿的设备极其简陋, 没有把有害气体排出去的“通风罩”,炼制的大部分工作 必须在院子的露天地里进行。每逢骤雨猝至,这两位物理学家就匆忙把设备搬进棚屋,大开着门窗让空气流通, 继续工作, 不至于因烟窒息。A.但是 因为 所以 只要 就B.然而 由于 就 以便 而C.可是 由于 便 不仅 而且D.然而 不仅 而且 以便 就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B.中国古典诗词中不乏体现自强不息精神和风骨。C.经过表决、推举和讨论等程序,工会主席的人选已经顺利产生。D.他之所以取得这样大的成绩,是他刻苦努力、顽强拼搏取得的。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天安门城楼发表重要讲话并乘车检阅受阅徒步方队和装备方队后,气势磅礴的阅兵分列式拉开序幕。②此刻,宽阔的长安街上,大军列阵,铁甲生辉!巍峨的天安门前,旌旗飘扬,举世瞩目。③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首次国庆阅兵,是共和国武装力量改革重塑后的首次整体亮相。④10月1日上午,喜悦的豪情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倾情绽放,新中国以一场盛大阅兵庆祝70岁生日。A.③②④① B.④①③② C.①③②④ D.④②①③二、综合性学习6.这是《中国抗疫图鉴》的节选,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三、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美丽的颜色》选段,完成下面小题。①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的学生生活中最愉快的时期,是在顶楼里度过的;玛丽 居里现在又要在一个残破的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了。这是一种奇异的新的开始,这种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无疑地在玛丽以前没有一个妇女体验过),两次都挑选了最简陋的布景。②娄蒙路的棚屋,可以说是不舒服的典型。在夏天,因为棚顶是玻璃的,棚屋里面燥热得像温室。在冬天,简直不知道是应该希望下霜还是应该希望下雨,若是下雨,雨水就以一种令人厌烦的轻柔的声音,一滴一滴地落在地上,落在工作台上,落在这两个物理学家的标上记号永不放仪器的地方;若是下霜,就连人都冻僵了,没有方法补救。那个炉子即使把它烧到炽热程度,也令人完全失望,走到差不多可以碰着它的地方,才能感受一点暖气,可是离开一步,立刻就回到寒带去了。③然而,玛丽和比埃尔更要习惯忍受室外的严寒,他们炼制沥青铀矿的设备极其简陋,由于没有把有害气体排出去的“通风罩”,炼制的大部分工作就必须在院子的露天地里进行。每逢骤雨猝至,这两位物理学家就匆忙把设备搬进棚屋,大开着门窗让空气流通,以便继续工作,而不至于被烟窒息。……④1898年至1902年,居里先生和夫人就是在这种条件之下工作的。⑤第一年里,他们共同从事镭和钋的化学离析工作,并且研究他们所得到的活性产物的放射性。不久,他们认为分工的效率比较高,比埃尔便试着确定镭的特性,以求熟悉这种新金属。玛丽继续炼制,提取纯镭盐。⑥在这种分工中,玛丽选了“男子的职务”,做的是壮汉的工作。她的丈夫在棚屋里专心作细致的实验。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⑦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个工厂。⑧她写道:“我一次炼制20公斤材料,结果是棚屋里放满了装着沉淀物和溶液的大瓶子。搬运容器,移注溶液,连续几小时搅动熔化锅里沸腾着的材料,这真是一种极累人的工作。”⑨但是镭要保持它的神秘性,丝毫不希望人类认识它。玛丽从前很天真地预料沥青铀矿的残渣里有含有百分之一的镭,那个估计现在到哪里去了?这种新物质的放射性极强,极少量的镭散布在矿石中,就是一些触目的现象的来源,很容易观察或测量。最困难的,或者说几乎不可能的,乃是离析这极小含量的物质,使它从与它密切混合着的杂质中分离开来。⑩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他们之间的柔情和他们智力上的热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他们彼此一样,都是为了过这种生活而降生的。7.选文第①自然段在全文起着什么作用?8.选文中反复出现的“两个物理学家”可否改为“居里夫妇”?说说你的理由。9.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⑦段“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10.结合下面三则材料,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人物。【甲】她写道:“我一次炼制20公斤材料,结果是棚屋里放满了装着沉淀物和溶液的大瓶子。搬运容器,移注溶液,连续几小时搅动熔化锅里沸腾着的材料,这真是一种极累人的工作。”【乙】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节选自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丙】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节选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二)阅读《美丽的颜色》选段,完成小题。①那一天他们工作得很辛苦,照道理这两位学者此刻应该休息了。但是比埃尔和玛丽并不总是照道理。他们穿上外衣,告诉居里大夫说他们要出去,就溜走了……他们挽臂步行,话说得很少。沿着这个远离市中心的街区的热闹街道,走过工厂、空地和不讲究的住房。他们到了娄蒙路,穿过院子,比埃尔把钥匙插入锁孔,那扇门嘎嘎地响着(它已经这样响过几千次了),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②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再说:“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么?”③几个月以来使比埃尔和玛丽入迷的镭的真相,实际上比他们以前天真地希望着的样子还要可爱。镭不只有“美丽的颜色”,它还自动发光!在这个黑暗的棚屋里没有柜子,这些零星的宝贝装在极小的玻璃容器里,放在钉在墙上的板子或桌子上;它们那些略带蓝色荧光的轮廓闪耀着,悬在夜的黑暗中。④“看哪……看哪!”这个青年妇人低声说着。⑤小心翼翼地走向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玛丽的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他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⑥她的伴侣用手轻轻地抚摩她的头发。⑦她永远记得看荧光的这一晚,永远记得这种神妙世界的奇观。11.第⑧自然段“这些零星的宝贝装在极小的玻璃容器里……”这句话中,“零星的宝贝”指的是什么?这样称呼它有什么作用?12.文章最后一段说“她永远记得看荧光的这一晚,永远记得这种神妙世界的奇观”,为什么她会永远记得这一晚和这种奇观?13.当居里夫人他们提炼出镭之后,居里夫妇都十分平静,只是静静地欣赏他们的科研产物,观赏它美丽的颜色,请结合选文和以下材料链接谈谈他们为什么会是这种表现?【材料链接】居里夫人他们在发现镭后,为了使镭尽快地服务于人民,他们拒绝申请专利权,立即公开了提取镭的方法,即使那时他们自己的生活还很艰难。居里夫人一生获得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但她却毫不在意。她让小女儿玩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只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三)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袁隆平的冷故事海南岛的“铠甲”①1970年,四十岁的袁隆平带着两名助手,先从长沙启程坐了一天一夜火车,然后又换乘轮船,下船后再坐汽车,下了汽车又坐牛车,终于来到了海南岛最南端的崖县南红农场,开始杂交水稻最关键一步的研发工作。②当时的海南岛,并非现代人印象里的“旅游达人打卡地”,相反有句比较知名的民谣“三只蚊子一盘菜,三只老鼠一麻袋”。南红农场分给袁隆平等人的住处,只是一间窗户狭小的茅草屋,一开始连睡觉的床都没有,所谓的“床”就是地上铺一层秫秸。整个农场还没有通电,晚上照明只能用蜡烛和菜油灯。但比起技术和生活困难,他们当时最直接的“敌人”,就是海南民谣里的两样“特产”——老鼠和蚊子。③比如老鼠,在这里简直成群结队,农场分给袁隆平等人的一袋大米,一夜之间就被老鼠啃掉半袋子。他们只能把剩下的半袋子大米吊在茅屋房梁下,才总算抢回一些口粮。④但更恐怖的却是蚊子,为什么当地民谣说“三只蚊子一盘菜”,因为这里的蚊子个头大,毒性强,“胃口”也大。每天晚上袁隆平和助手们点着蜡烛油灯熬夜工作时,黑压压的蚊子就会在一片“嗡嗡”声中汹涌扑来,对他们三人拼命“下嘴”。从来到南红农场的第一天起,他们三人全身都被咬得尽是红疙瘩,每天又痛又痒。⑤为了对付这些蚊子,袁隆平等人找到了新“铠甲”——覆盖在秧苗上的塑料薄膜。晚上工作时,他们把薄膜裹到身上,在一片“嗡嗡”声里咬牙工作。说起来,这“铠甲”防护性真强,凶悍的蚊子也无可奈何。可毕竟这里属于热带的夏季,披着“铠甲”工作的袁隆平等人,红疙瘩没消下去,满身又起了痱子……⑥在海南的那些年里,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就是在这种“不是起疙瘩就是起痱子”的艰苦环境里,披着“铠甲”坚持工作的。这些苦,在那些年袁隆平吃过的苦里,也只是一点点缩影。⑦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袁隆平和助手们发现了珍贵的天然野生稻“野败”,然后成功完成了杂交稻种试验,对新中国农业史有着巨大影响的“杂交水稻”研发,突破了关键难题。美国人闹尴尬⑧1980年,中国杂交水稻的成功引起了美国农业界的关注,美国某大型农业集团在亲眼见证杂交水稻“完爆”美国水稻的震撼场面后,惊呼这是“东方魔稻”。于是袁隆平也受国家委派,带队出访美国洛杉矶。⑨当时与袁隆平一起出访的,还有湖南省农科院副研究员陈一吾等人。由于陈一吾派头十足,举手投足都是“专家范”,而同行的袁隆平呢?由于多年艰苦工作,还不到五十岁的他,皮肤已是古铜色,满脸都是刀刻般的皱纹。结果来洛杉矶机场迎接的美方代表威尔其,当场摆了乌龙。他竟然跑去先给了陈一吾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大呼说“能在洛杉矶接待袁隆平这样伟大的专家,我感到无比荣幸”。倒把真的袁隆平扔到了一边。⑩等威尔其明白自己搞错了后,脸上露出了尴尬的神情。面对这尴尬的一幕,袁隆平却毫不在意,他用流利的英语给了威尔其一句安慰:“谢谢您的热烈欢迎,在国内很多人都将我认错,更何况是美国人呢?” 当袁隆平圆满完成访问任务归国后,他把在美国获得的奖金全部上交给国家,只拿了国家给他的2400元补助。这笔钱比起他的贡献,实在太少太少。 其实,即使在上世纪90年代初,那个互联网还不发达的时代里,对袁隆平的质疑甚至攻击,就曾一度甚嚣尘上。在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已大幅提高的上世纪90年代初,某知名报社就曾针对杂交水稻,召开了一场大规模的“座谈会”,座谈会上某些有头有脸的“专家”,对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极尽冷嘲热讽,说什么杂交水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座谈会”内容发表后,引起轩然大波。 面对这铺天而来的质疑,袁隆平怎么办?是默默回避还是愤怒驳斥?他用一种最简单的方法,轻松平息了质疑。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袁隆平以“读者来信”身份发表的文章——《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在这篇文章里,袁隆平毫不回避此时杂交水稻存在的问题,但同时又摆事实讲道理,从科学角度驳斥了“杂交水稻品质差”的谬论。一篇深入浅出的好文,迅速平息了所有的“质疑”和“抹黑”。 而在这篇“读者来信”发表七年后,由袁隆平指导、尹华奇研究员培育的杂交水稻新品种“香两优68”,不但以口感清香柔软著称,亩产超过五百公斤,更把“杂交水稻品质差”的荒唐论调,再次予以啪啪打脸。给他雕像,赔钱也干 比起某些“专家”对袁隆平的质疑来,老百姓心中的袁隆平,却有不一样的分量。 1995年,袁隆平突然收到一位名叫曹宏球的农民的来信,这位出生在1960年的朴实农民,童年时经历过大饥荒,也因此对袁隆平心怀感恩。这次给袁隆平写信,也是为了他的一个重要梦想:他决定拿出所有积蓄,为袁隆平塑一个像,请袁隆平提供几张照片。 对这个要求,袁隆平婉拒了。但铁了心的曹宏球,依然想尽办法弄到了袁隆平的照片,然后带着全家近6万元积蓄来到全国知名的河北曲阳县园林艺术雕刻厂。可曹宏球一问价就傻眼了:即使雕刻一座最便宜的汉白玉雕像,也需要三十万元,自己的那点钱根本不够。 无奈的曹宏球,只好找厂长求助,厂长一听是给袁隆平雕像,想都没想就拍板了:“为他雕像,赔钱也干!”然后这家雕刻厂只收了曹宏球4.8万元,精选最好的石料委派最好的师傅,经过四个月精雕细刻,终于完成了一座一米六高的袁隆平雕像。为什么要一米六高?谐音正是“有米有肉”。 当这座“有米有肉”的雕像被披红戴花,从河北运到曹宏球的家乡湖南郴州时,当地领导亲自带队迎接,闻讯赶来的乡亲们在石像前燃放炮竹,比春节时还热闹。村民们说:“袁隆平解决了那么多人的吃饭问题,救了那么多人的命,做了功德无量的善事”。(文/张嵚,有删改)14.文章第一部分“海南岛的‘铠甲’”(第②段)中引用民谣有什么作用?15.文章第⑩、 、 段塑造了袁隆平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16.文章第四部分(第 段)画波浪线句子蕴含了厂长对袁隆平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该部分内容简要分析。(四)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糖丸爷爷①1955年,有一种怪病在中国集中爆发。染病后,超过四分之一的孩子死亡,活下来的手脚和四肢变形,终身残疾。这就是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②有一次,一个妇女背着孩子,一看到穿着白大褂的顾方舟走出来,就一把拉住他哭喊着:“大夫,你救救我的孩子吧!”顾方舟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他看了看孩子,眼睛扑闪扑闪的,很是机灵,身子却瘫痪了。想到几万个孩子不是死就是残疾,自己却无能为力,顾方舟比孩子的母亲还悲痛。那一刻,顾方舟下定决心,一定要攻克脊灰!③1957年,他日夜奋战,到处寻找当时医务工作者不愿接触的患者粪便,用病原学和血清学的方法证明了I型为主的脊灰流行。1959年,脊髓灰质炎成了中国当时最严重的公共防疫事件。3月,卫生部派顾方舟等四人到苏联考察脊灰疫苗。当时,世界上对付脊灰病毒只有两种疫苗:一是美国Salk死疫苗,需注射三次(每次高达5美元),这对财政拮据的中国来说,是行不通的;第二种是活疫苗,美国赛宾教授用动物研究所得,但其风险极大,一旦发生毒力返祖,人就会因服用疫苗而得病。赛宾教授把疫苗分送至世界各地著名实验室,共同进行临床试验,其中就有苏联!顾方舟隐约感到,活疫苗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他必须立刻得到活疫苗的资料。顾方舟开始在苏联寻找活疫苗的下落。令他惊讶的是,有活疫苗的苏联科学家正是自己留学苏联期间的导师——丘马可夫教授。恩师二话没说,就将活疫苗赠送了一些给他。9月,从莫斯科开往中国的车上,顾方舟守着行李箱,生怕稍有颠簸弄碎了里面的玻璃容器。④回国后,他立即成立研究小组,争分夺秒地研究活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他给227只猴子做了4500张病理切片,这些切片足有四层楼那么高。活疫苗在动物身上实验成功后,还需要在人身上测试通过,才能算真正安全。冒着可能瘫痪的危险,顾方舟和同事们亲自喝下疫苗溶液,以身试药。可是,疫苗还必须对小孩儿进行身体试验。找谁的孩子呢?若不敢给自己孩子吃,凭什么给别人的孩子吃?顾方舟思来想去,最后毅然决定瞒着妻子,让自己刚满月的儿子参加临床试验!在顾方舟的感召下,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也纷纷给自己的孩子服用疫苗。这些初为父母的年轻人,用一种看似残酷的执着,表达着对国家、对人民、对科学的挚爱。10天观察期过后,大家喜极而泣:疫苗是安全的!疫苗确实是安全的!⑤随即,进行了2000人的更大规模的II期试验,全部成功。III期要扩大到450万人,如何进行疫苗的大规模生产,成为摆在顾方舟面前更大的难题!⑥1960年顾方舟和同事们到达昆明,建设生物研究所和疫苗生产线。荒郊野岭,困难超乎想象。顾方舟干起了苦力,200斤的水泥扛起就走;为了给蔬菜施肥,他跳到化粪池中;山上没有冰箱,存不了疫苗,他每天把疫苗背到山下的肉制品厂冷藏,一天往返十多次……恰逢三年困难时期,科学家们都是饿着肚子干活!仅仅9个月,面积达13700m2的研究所(疫苗生产基地)终于建成了。这一年,周总理也来到昆明。顾方舟激动地说:“周总理,我们的疫苗如果生产出来,给全国7岁以下的孩子服用,就可以消灭掉脊髓灰质炎!”周总理听了,认真地问:“是吗?”顾方舟拍着胸脯道:“我们有信心!”于是1960年到1961年,北京、上海等十一座城市,450万名孩子开始服用活疫苗,93%的防疫率,让顾方舟和同事们欣喜不已。至此,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正式宣告成功!⑦然而,疫苗是液体的,味道苦,小孩很抵触。怎样才能制造出既方便运输,又让小孩爱吃的疫苗呢?⑧一天,顾方舟看到三岁的儿子拿着糖果,他突然意识到:为什么不能把疫苗做成糖丸呢!固体方便运输,小孩还爱吃!就这样,上亿中国儿童都吃过的“糖丸”正式诞生。⑨自1964年“脊灰”糖丸疫苗在全国推广以来,“脊灰”的年平均发病率从1949年的十万分之4.06,下降到1993年的十万分之0.046,使数十万儿童免于致残。1978年,这颗糖丸正式列入计划免疫,每个孩子都会吃到。1994年,中国最后一例脊灰病毒被消灭。2000年,“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在卫生部举行,74岁的顾方舟作为代表,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彻底消灭了脊灰野生病毒的传播,成为无脊灰国家!⑩直到顾方舟80多岁时,还指导学生研究更好的脊灰疫苗,比如无需冷冻的糖丸:更安全、更高效的滴剂。他不止一次地说过: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做了一颗小小的糖丸。可就是这一颗小糖丸,挽救的是中国千千万万的家庭,更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2019年1月2日,93岁的“糖丸爷爷”顾方舟老人走了。如果他能见到总理,一定会自豪地拍着胸脯说:“总理,咱们中国人已经消灭了脊髓灰质炎,您可以放心了!” 今天,当我们跟孩子说起中国的超级英雄时,一定别忘了他——“糖丸爷爷”顾方舟!(有删改)17.文章写了顾方舟试验疫苗,治愈一种让孩子手脚和四肢变形,甚至终身残疾的脊髓灰质炎这种病的过程。阅读④-⑩段,完成下列表格。试验目的 试验过程活疫苗Ⅰ期试验,疫苗的安全性 ①活疫苗Ⅲ期试验,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②糖丸疫苗,疫苗的运输方便性和孩子的易接受性 顾方舟从孩子爱吃的糖果获得灵感,制造出孩子爱吃的糖丸疫苗③ 顾方舟80高龄时指导学生研究18.请你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中国的超级英雄”顾方舟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19.请从描写角度赏析划横线的句子。顾方舟干起了苦力,200斤的水泥扛起就走;为了给蔬菜施肥,他跳到化粪池中;山上没有冰箱,存不了疫苗,他每天把疫苗背到山下的肉制品厂冷藏,一天往返十多次……20.你认为文章用“糖丸爷爷”做标题与用“顾方舟”做标题相比哪个好,为什么?21.截至2021年6月2日,国家卫健委通报,全国新冠疫苗免费接种超过7亿剂次。就此,写一段话,任选角度谈谈你的感想。参考答案1.A2.B3.B4.A5.D6.示例:看!图中最醒目的那位白衣天使,脸颊已被口罩勒出深深的印痕。虽然眼中暗含泪水但抗疫的目光却很坚定;钟南山院士微微皱起的眉头流露出他为疫情忧心如焚,但扬起的左臂正有力地指挥着中国抗疫,显得自信而沉稳;那坚毅勇敢的军人,并肩作战在抗疫一线;还有那无数的建设者,虽看不清他们的面目,但能看到那劳碌的身影、有力的双手、坚强的臂膀。7.“残破的小屋”和“最简陋的布景”点明了居里夫人的工作环境的简陋,为下文详细介绍居里夫人的工作环境做铺垫;“极大的快乐”“奇异的新的开始”“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设置了悬念。 8.不能。用“两个物理学家”更能表现居里夫妇面对科学研究严谨的态度;“两个物理学家”也能很好地表现实验的艰辛,居里夫妇却什么事情都要亲力亲为;用“两个物理学家”能更好地表现居里夫妇不畏艰难而又严谨的研究者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敬意与赞美。 9.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她“一个人”比作“一家工厂”,形象地突出了玛丽工作之艰巨,所遇到的困难之大,进一步赞扬了她坚定的科学信念和执着的追求。 10.甲文引用传主的话,不仅充实了文章内容,而且增强了真实性,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精神;乙文采用描写的表达方式,生动传神的脸部描写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丙文采用直接抒情议论的方式,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要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从不同角度才能写好人物形象及精神。11.零星的宝贝是指“镭”。“宝贝”形象地写出了居里夫妇对镭的珍视,“零星”写出了镭的数量之少,体现出居里夫妇发现镭的不易。 12.①两个“永远记得”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这个场景给居里夫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②更让她难以忘记他们的艰辛付出。 13.①居里夫人放弃专利,根本不考虑物质利益,因为她淡泊名利,不为世俗所诱惑。②居里夫妇提炼镭的科研过程,是他们献身科学,忘我奉献精神的展现。14.说明蚊子、老鼠个头大。表现袁隆平工作的环境恶劣,条件艰苦。衬托出袁隆平的坚强意志和坚定信念。表明杂交水稻研究成功的不易。(意对即可) 15.塑造了一个(1)宽容质朴、谦逊有礼(2)淡泊名利、乐于奉献(3)胸怀坦荡、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科学家形象。(意近即可) 16.蕴含了厂长对袁隆平的敬重、爱戴和感恩之情。因为曹宏球要给袁隆平雕像而钱不够找到厂长时,厂长明知答应雕像会赔钱,仍然毫不犹豫地拍板做决定,说明厂长内心里对袁隆平十分地敬重和爱戴。同时,厂长知道曹宏球雕像是为了感恩袁隆平,厂长答应赔钱也要干,表明了他也想像曹宏球一样用实际行动表达对袁隆平的感恩之情。(言之有理即可)17.①顾方舟和他的同事舍己舍孩子,进行活疫苗试验②顾方舟和他的同事在荒郊野岭克服超乎想象的困难,建设生物研究所和疫苗生产线③无需冷冻的糖丸,疫苗的更安全、更高效性。 18.顾方舟看到那么多孩子得病,自己却因为无能为力而伤心,说明他是一个具有同情心的人;为了研制疫苗,他日夜奋战,舍己舍孩子,说明他是一个舍己为人的人;为了给蔬菜施肥,他跳到化粪池中等行为,说明他是一个不怕困难的人;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彻底消灭了脊灰野生病毒的传播,成为无脊灰国家!74岁的顾方舟作为中国的代表,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说明他是一个无比伟大的人。 19.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顾方舟为了建设生物研究所和疫苗生产线克服重重困难亲力亲为的种种做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不怕困难的顽强品质,也显现出作者的崇敬之情。 20.用“糖丸爷爷”做标题好。首先题目中的“糖丸”一词概括了顾方舟一生的功绩:研发出了骨髓灰质炎疫苗,而且制成了孩子爱吃的糖丸,挽救了中国千千万万的家庭。“爷爷”一词是从孩子角度称呼的,显得亲切,表现出人们对顾方舟的尊敬、感激、赞美。 21.可从国家角度谈,如国家的经济实力之强,科研能力之强,执行力度之强,执政为民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等;也可从科研工作者角度谈,背后的艰辛与付出;还可从接种者角度谈,响应号召,全民抗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