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同步训练(有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同步训练(有答案)

资源简介

第一课 第一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在山东宁阳堡头遗址发掘的132座墓中,8座没有随葬品,125座墓用一般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随葬,这其中的45座墓还用猪头、猪下颌骨随葬,少的一两个,多的达十四个。少数墓中还用玉器、象牙器和骨雕制品等贵重物品一起随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①牲畜和生产工具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 ③贫富分化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 ④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是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在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畜牧业、手工业显著发展起来,商业和城市日益繁荣。奴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社会的变化表明(  )
①奴隶制的建立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②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具有天然的合理性 ③奴隶制是一种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制度 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巨大进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古代社会的变革发展,既是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又是充满矛盾和斗争的过程。下列诗句能够反映封建社会剥削的有(  )
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②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4.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有自由地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要求建立广阔的、统一的国内市场,而封建政权严重阻碍这些因素的发展。材料体现了(  )
①必须推翻封建政权,才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③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发出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产阶级曾经革命性地打破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创造了超出以往任何时代的辉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历史进步性表现在(  )
①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②促进了人类思想上的解放,推动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 ③实现了社会产品的合理分配,极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④破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建立了人人平等的社会关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与封建社会农民对地主明显的人身依附关系相比较,工人看起来拥有人身自由,但在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的条件下,工人终归无法摆脱受雇佣、受剥削的命运。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一条“看不见的锁链”,这就是(  )
A.封建土地所有制 B.资本主义私有制
C.地租 D.剩余价值
7、唐代诗人李绅在《悯农》一诗中写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首诗生动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农民的悲惨生活和所受的残酷剥削。农民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还要服劳役、干杂务,战乱时则武装为私兵部曲,等等。结合材料可以分析出(  )
①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屈从地主阶级的奴役 ②封建等级制度是农民与地主贫富不均的总根源 ③农民没有任何自由,地主占有其全部劳动成果 ④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对农民进行剥削的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19世纪,非洲的布须曼人围猎巨兽时,总是全体出动,男子当猎手,妇女、儿童、老人从旁呐喊助威、围截。这体现的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是(  )
A.生产力迅速发展,进入了奴隶社会
B.他们在劳动中的关系是相互合作的
C.他们在劳动中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D.生产资料都归集体共同所有和支配
9、1884年,火地岛发现金子的谣言在欧洲引发了一场淘金热,殖民者纷纷闯入南美洲的最南端。他们侵占土地、建设牧场,奴役或杀戮土著居民,导致这里的印第安人很快就灭绝了。如今,火地岛的居民约有20万,但基本上都是欧洲殖民者的后裔。这说明(  )
①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②对外掠夺是资本家发财致富的唯一源泉 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开始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依靠暴力和掠夺实现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 社会的阶级划分或政治关系形成,是以生产关系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分化,导致了阶级的出现,国家就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它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关于生产力、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发展,其因果关系顺序为(  )
A.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确立→国家→阶级
B.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确立→阶级→国家
C.私有制的确立→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国家
D.私有制的确立→生产力的发展→国家→阶级
11、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战乱使更多的农民被豪强地主控制,他们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还要服劳役。他们不单立户口,而是依附于主家户籍世代相袭,非自赎或主人赦免不得脱籍。但是,他们又都有自己的财产,并且不像奴隶那样可以被买卖。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上述材料反映了农民与奴隶的区别在于(  )
①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②相对于奴隶,农民可以获得大部分劳动成果
③农民拥有大量土地,奴隶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
④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奴隶则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 唐诗《观祈雨》有云:“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该诗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封建社会的社会现象。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不顾劳动人民疾苦,终年贪图享乐、醉生梦死,而农民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还要服劳役、干杂务。材料表明(  )
①地主阶级凭借对土地的占有剥削和奴役农民
②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完全占有农民
③农民能留下很大一部分劳动成果归自己支配
④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封建社会的两个对立阶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判一判
(1)原始社会劳动产品采用平均分配有利于社会进步。(  )
(2)私有观念的存在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  )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
(4)唯物史观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
(5)社会主义理论决定了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进步。(  )
三、辨一辨
奴隶社会矛盾如此激化,有人认为这是社会的进步,有人认为这是社会的退步。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商业危机期间,总是不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产品被毁灭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造成的生产力被毁灭掉。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
材料二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只要提高工人工资,就提高了社会购买力,就可以消除经济危机的危险。这是完全不正确的,因为危机是资本运动不可避免的结果。”“某种社会理性对于整个的计划的作用是不存在的。”
材料三 在生产资料方面,已经社会化的、由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本应该由劳动者共同所有,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在生产过程方面,已经在社会范围内实行严密分工、协作而社会化了的生产过程,本应该按照社会需要进行管理、调节和控制,却由追求最大限度利润和私人利益的少数资本家进行管理;在产品交换方面,共同劳动生产的社会化产品,本应该由劳动者共同占有,用于满足社会需要,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私人支配,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
(1)结合材料一,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
(2)结合材料,运用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知识,分析“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正确性。
第一课第一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同步训练答案
1、答案 C
解析 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①错误。随葬品种已经出现玉器、象牙器和骨雕制品等贵重物品,这表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劳动逐渐盛行起来,②符合题意。随葬品的多少及种类反映了当时贫富分化的加剧,这使得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③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不是“共同占有生产资料”,④排除。
2、答案 D
解析 一种生产关系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就说明这种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也只有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①符合题意。原始社会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②不符合题意。奴隶社会的建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材料没有体现奴隶社会的剥削与压迫,③不符合题意。判断一种社会制度变革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标准就在于是否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巨大进步,④符合题意。
3、答案 D
解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都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残酷剥削,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人民生活凄惨,①③符合题意。“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描述的是农民劳作的辛苦,与封建剥削无关,②不符合题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非常有名的咏菊的诗歌,与封建剥削无关,④不符合题意。
4、答案 A
解析 材料表明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必须推翻封建政权,才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①正确。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需要的大量货币,②正确。材料未体现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的过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发出来,③④不符合题意。
5、答案 A
解析 ①②分别从经济、文化等方面指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历史进步性;③错在“合理分配”;④错在“人人平等”。
6、答案 B
解析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一条“看不见的锁链”,牢牢控制着广大工人,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7、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在封建社会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农民受苦、地主发财的总根源,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④正确;封建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占有,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①符合题意;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农民与地主贫富不均的总根源,②错误;在封建社会,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③错误。本题选B。
8、答案 B
解析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同时,材料体现的是原始社会,没体现奴隶社会,排除A。材料体现了他们在劳动中的关系是相互合作的,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没体现平均分配劳动产品,也没体现生产资料都归集体共同所有和支配,C、D排除。
9、答案 C
解析 火地岛的事例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依靠暴力和掠夺实现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①④符合题意。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发财致富的唯一源泉,②说法错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开始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③说法错误。
10、答案 B
解析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为起始项,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而“私有制的确立”属于生产关系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又决定产品如何分配,故因“私有制的确立”导致“贫富分化的加剧”,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了,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逐渐形成两大阶级,阶级产生后就会产生国家,B排序正确。
11、答案 B
解析 ②错误,地主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相对于奴隶,农民在缴纳地租后,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但不是大部分劳动成果;③错误,农民拥有少量土地,奴隶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
12、答案 B
解析 ②错误,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并不完全占有农民;③错误,农民能留下很少一部分劳动成果归自己支配。
二、判一判
(1)提示 × 原始社会,面对低下的生产力,只能进行平均分配。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产品剩余,也就出现了私有制和剥削、压迫,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也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2)提示 × 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的发展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
(3)提示 ×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4)提示 ×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5)提示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动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因其局限性而难以变为现实。
三、想一想
提示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原因在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了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四、材料分析题
答案 (1)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生产相对过剩,其主要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被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2)①经济危机难以治愈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②无论在生产资料、生产过程、产品交换方面都要求生产社会化,但是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占有,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提高工资,提高待遇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③社会化程度越高,生产资料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所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贯穿资本主义社会始终,也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命运——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