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1世界的物质性 教案一、教学目标1.从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和人的意识根源于物质三个方面理解世的物质性,学会运用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2.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3.牢目树立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进一步坚定唯物主义信念。二、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定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立场。科学精神: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坚定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公共参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用辩证难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指导实践活动。三、教学重点重点:理解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物质性。难点: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四、课前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大约在50亿年前,银河系里弥漫着大量的星云物质。它们因自身引力作用而收缩,在收缩过程中产生的旋祸使星云破裂成许多“碎片”。其中,形成太阳系的那些碎片,就称为太阳星云。太阳星云中含有不易挥发的固体尘粒。这些尘粒相互结合,形成越来越大的颗粒环状物,并开始吸附周围一些较小的尘粒,从而使体积日益增大,逐渐形成了地球星胚。地球星胚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运动着,并且不断地壮大自己。于是,原始地球就形成了。原始地球经过不断的运动与壮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模样。那么你知道地球是怎样来的吗?世界是如何产生的呢?新课讲授自然界的物质性探究一:传说——嫦娥奔月嫦娥奔月,中国上古时代神话传说故事,讲述了嫦娥被逄蒙所逼,无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一粒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的事情。“嫦娥奔月”的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据现存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淮南子》等古书 。西汉《淮南子》等古书的记载,是因为她偷吃了她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里要来的不死药,就飞进月宫,变成了捣药的蟾蜍。东汉高诱注解《淮南子》中说嫦娥是羿之妻。据说羿的妻子叫恒娥,因汉代人避当时皇帝刘恒的讳,之后名字改为嫦娥(一作常娥)。探究问题:(1)月球上有没有嫦娥?世界上有没有神仙?人能不能长生不老不死?(2)有人说,世界是神或者上帝创造的。请运用所学知识反驳这一观点。(3)归纳自然界物质性的哲学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4)阅读课文,说说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点拨:(1)月球上没有嫦娥;世界上没有神仙;人不能长生不老不死。(2)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世界物质的,是客观存在的,不是神或者上帝创造的。(3)自然界物质性原理(辨证唯物论)世界观内容:自然界的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方法论要求: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们在利用、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形态是指物质存在的具体形式和状态。哲学上的物质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二者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探究二:神话——24小时地球历史1.地球的历史浓缩为24小时,人类只存在了3秒。西方的神创论和中国的盘古开天辟地是真的吗?点拨: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自我运动的结果,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使古猿由树栖的简单采集和狩猎变为地栖的生产活动(如种植、养殖),从而使环境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变为人类的社会环境;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人类的语言和意识,并使人在劳动中结成了更加密切的社会联系,从而实现了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社会结构的转变,形成了社会关系。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人类与动物界的各种区别都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因此说,西方的神创论和中国的盘古开天辟地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探究三:遂昌县是浙江省生态屏障地区,环境优越,气候独特,农耕文明独具魅力。顺应生态文明兴起的历史机遇,遂昌县立足自身生态、农耕文化比较优势,全县上下逐步形成共识:山区要发展,百姓要致富,必须走出一条差异化、特色化的原生态精品农业发展之路。经过近三年努力,已开发出16个品种40个原生态精品农业基地,仅第一年就实现销售额3600多万元,高山“万元田”不断涌现。根据遂昌原生态精品农业发展规划,遂昌县全面建成“五园五区百基地”,新增产值5.4亿元。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点拨:①遂昌县地处浙江省生态屏障地区,其环境优越,气候独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体现了自然界是客观的。②遂昌县立足自身生态、农耕文化比较优势,在全省率先把“原生态”作为县域品牌打造,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特色化的原生态精品农业发展之路,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这体现了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探究四: 课后收集资料说说意识是如何产生的?意识的本质是什么?探究五:建文四年,明成祖朱棣以“清君侧”为名,率兵占领南京,幽禁了只有两岁的朱允炆之子朱文圭。当被放出时他已经五十六七岁了,由于自小便受到囚禁而无法和外界接触,被释放时连牛马都不认识。思考:1.有了人脑就能产生人的意识吗?2.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点拨:有了人脑只是有了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不等于产生了人的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就不能产生。这同时说明物质是本原的,物质决定意识。1.意识的含义(1)从意识的起源看,它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3)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4)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反对唯心主义从主观出发的错误观点。2.意识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②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及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说明人的意识的产生离不开客观存在。(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并非客观世界本身,而是经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工过的关于客观世界的现象、本质和关系等的映象,即对客观世界的反映。②客观世界反映到人脑中,必然要进行加工改造,以主观的形式存在,所以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3)从意识的主体来看,对同一事物或现象,不同的人因立场、思维方式、知识构成、世界观等主观因素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意识。3、结束新课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思维的活动维度由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不断拓展(如下图),诸如元宇宙这样的新名词应运而生。元宇宙始于科幻作品《雪崩》里提到的“Metaverse”和“Avatar”这两个概念。人们在“Metaverse”里可以拥有自己的虚拟替身,这个虚拟的世界就叫作“元宇宙”。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它基于扩展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经济体系,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世界编辑。有人认为,作为虚拟世界的“元宇宙”并不是客观的物质世界。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评析该观点。点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元宇宙”的概念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元宇宙”作为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是建立在客观物质世界的基础之上的,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题中观点具有合理性。课堂小结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六、板书设计七、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学案及同步课时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