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渡荆门送别》课件(共1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渡荆门送别》课件(共14张ppt)

资源简介

(共14张PPT)
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
渡荆门送别
李白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
写作背景
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出蜀东下,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此时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初读感知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首联叙事点题,交代远渡的地点与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
诗歌赏析
提问:首联交代了什么?
提问:从尾联来看,这首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写故乡的水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仍不忍分别,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平原
辽远无际的原野。
(如同)飞下的天镜。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诗意: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奔入广阔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黄昏时,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颔联——移动视角写景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的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2、(品字词)“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随” “入”二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说说妙在何处。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原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一个“入”字写出远处水天相接,江水涌入原野的磅礴景象。
充分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万丈豪情、喜悦心情和蓬勃朝气。
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画面)?
明月倒映入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的风景。
全诗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的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中心主旨
渡荆门送别
叙事
写景
写景
抒情
赞美壮丽山河抒发思乡之情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远渡地点,出蜀目的
平野
江流
江月
云生
怜水
送行舟
结构梳理
拓展延伸
关于送别的诗句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贺铸)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