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认同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和认识的基本观点,坚定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远大理想。科学精神: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出科学判断和选择。法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重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自觉尊法、守法、用法。公共参与:在生活中能坚持从实践出发正确认识世界,树立集体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二学习重难点重点:明确实践的基本特点;明确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难点:理解认识的表现形式、实践的基本特点;掌握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三思维导图四课前预习1.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实践不断产生( )、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 ),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2.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 )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要求的 ,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 )上的( )。4.(1)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______①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_______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_______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_______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_______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________才是认识的目的。5.实践的基本形式: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 )、( )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 )活动等。6.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的含义和特点①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_________的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_____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______________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___________变为___________。②实践的特点:A、实践具有___________。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________、实践的_______和实践的__________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B、实践具有___________。实践是人__________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__________________;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___________________。C.实践具有____________。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___________中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__________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是各不相同的。总之,实践是人__________地改造客观世界的__________活动,是_____________的活动。★(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____。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 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物质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论是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的____________, 还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______都是_________的产物。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_________________。A、认识产生于________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______、提出_______,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____________,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______________ 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③实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实践)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④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__________。改造世界是认识的______________,脱离实践,认识就失去了________________。★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原理内容]A、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_,实践_________认识。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___。实践是认识发展的_________。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___________。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_。B、认识对实践具有__________。正确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认识阻碍实我的发展。[方法论] A、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知认识:B、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五自我检测1.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中国古人根据对自然物候的朴素观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法和二十四节气。由此,我们体验到的四季才是更有内涵的四季,我们感受到的天地才是有灵性的天地。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 )①具有目的性和能动创造性②反映了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③体现了人为事物联系的客观性④是来源于实践和思维的理性认识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2.2021年6月2日,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全自动化码头——广州港南沙四期码头成功进行实船联合调试。在产学研用各力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科学家认为,人工智能并不是威胁,而是需要合作的对象。这是基于人工智能( )①是意识的产物,能够更好地辅助人类②能够模拟人类思维,促进人类实践发展③能够延伸人类认识器官,提高人的认识能力④具有能动性,能够帮助人们把握事物的本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快速射电暴是一种宇宙中的极端爆炸,在几毫秒时间里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太阳几天甚至一年内释放的能量。研究这种极端爆炸的产生机制可能对物理学和天文学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基于中国天眼(FAST)等多项数据,我国首次提出描述快速射电暴周边环境复杂程度的方法,将为最终确定快速射电暴起源提供了关键观测证据。这表明( )①先进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探究宇宙的认识器官②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主体形成对客体的真理性认识③宇宙探索活动将不断地刷新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2022年6月25日,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介入式脑机接口在北京成功完成动物试验。该团队采用治疗中风的神经介入技术,解决了传统侵入式脑机接口对脑区造成不可逆损伤的弊端,填补了国内介入式脑机接口领域空白,推动了我国脑科学领域的发展。这表明( )①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③获取该试验的研究成果是该科研团队的最终目标④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可缺少的阶段,二者互相联系.互相贯通。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B.感性认识是主观的,理性认识是客观的C.理性认识是有用的,感性认识是无用的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6.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历法。阴历反映的是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规律,能反映潮汐,可指导海事活动;二十四节气则是反映太阳周年视运动的“阳历”,能反映四季交替和气候特征,可指导农业生产。通过设置闰月协调回归年与朔望月之间的天数,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阴阳”和谐,融为一体。中国历法智慧所蕴含的哲理是( )①正确认识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基础②人对世界的认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③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是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④要在斗争性中把握同一性,在同一性中把握斗争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2021年12月9日,“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启,这是中国航天员时隔8年再次进行太空授课。“天宫课堂”是“太空授课”的延续,在中国自主建造的空间站内,进行了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浮力消失实验、泡腾片实验等新环节的展示,彰显了我国在太空探索和航天领域取得的新成就。这表明( )①实践活动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具有历史性②时代和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需要③我国开展航天探测活动旨在全面认识太空④作为最基本实践活动的科学实验随认识发展而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科技带来别样体验。某地一些景区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游客量身定做不同款式的节庆服饰,并制作“古风”拜年视频。在沉浸体验中,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发扬,游客获得了全新的过年体验。在这种体验中( )①虚拟现实场景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②沉浸式体验是具有客观物质性的活动③对年俗的肯定具有比否定更丰富的内容④认识在具体与抽象的对立统一中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明朝哲学家王守仁说:“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该观点( )①夸大了意识的作用,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②强调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属于唯物主义③肯定了“知”和“行”是统一而不可分离的 ④把“理”看作世界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古人说:恩重如山,情深似海。可古人并不知道大海究竟有多深,只能想象和推测。19世纪,人类开始了真正的海深测量,经历了麻绳、钢琴丝、声波、遥感等工具或技术手段,测量效率和精度大大提高。这表明,实践( )①是认识的源泉②具有社会历史性③是认识的目的④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参考答案:四课前预习1. 新问题 探索和研究 认识工具2.目的3. 真理性 交汇 实践4. 来源 动力 认识工具 人的认识 唯一标准 正确 目的 改造世界5. 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 科学实验6. 物质性 人 直接现实性 观念 现实的存在 客观物质性 主体 对象 手段 客观性 能动性 有目的、有意识 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社会历史性 社会 历史 有意识有目的 物质性 社会历史性 来源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实践 动力 实践 新问题 新要求 认识工具 认识能力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目的 目的 实际意义 基础 决定 来源 动力 唯一标准 目的 反作用五自我检测1.A2.C3.B4.A5.D6.D7.A8.C9.B10.B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