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示儿》《题临安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通过自主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2.结合历史背景资料,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情感。3.在对比、互文参读中,明晰诗歌间的内在关联,体悟诗人的爱国情怀。教学过程一.整体通读,释题求同(一)释题,读诗,正音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两首古诗(事先板书好课题),一起读诗题(生读诗题)。课前大家都做了预习,那我想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两首诗,看看能不能把字词读准确,诗句读通顺。(随机抽读)师:看来同学们回家通过预习,可以将这两首诗朗读正确。诗会读了,请翻开课本,我们来看两首诗的诗题,诗题是诗的眼睛,那同学们借助注释,能不能说一说两首诗诗题的意思呢?生:(预设)给儿子看,强调是临终前的遗书。师:谁又来说说“题临安邸”的意思?生:(预设)题壁诗。师:题写在临安一家旅店墙壁上的一首诗,目的是让更多人看到,这种诗叫“题壁诗”。同学们了解了诗题的意思,发现一首是遗书,一首是“题壁诗”,虽有不同,但这两首诗都是诗人用心写下,传颂至今的经典。我们再来一起读读这两首诗。(齐读)(二)密码,历史,代入师:读完了两首诗,同学们回想一下,以往我们学古诗,都是一首一首学,今天我们将两首诗放在一起学,在杨老师看来,这两首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明显的,你能发现这两首诗有什么联系?(不要想复杂,一眼就能看出来的那种)生:(预设)作者都是同一朝代——南宋。师:杨老师发现的,就比同学们多一点了,杨老师看出了一串密码来。(出示密码123)能破解它,就能看到两首诗背后的故事,想了解吗。一起找一找。一支军队、两个朝代、三个地点(一个代表中国,一个北宋的首都,一个南宋的首都)看来同学们通过从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已经学会能从诗的注释中检索信息的方法了,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一支军队,两个朝代,三个地点,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才会让王朝变化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段历史。师:引出“靖康之耻”。有感情的讲述。师:如果你是当时南宋的百姓,你看到国家这样破败不堪,不求上进,会作何感想呢?(生谈感受)带着你的感受,这两首诗你想读哪一首,来读一读。小结:同学们,历史离我们很远,但如果我们能从诗人笔下了解诗人的想法,那就能跨越千年,走近诗人,走近历史。二.比较读诗,同中求异(一)“无”“有”读诗,我们可以读出共同之处,也可以读出诗中不同,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比较读两首诗的第一句,老师给大家了两个关键字,看看你能否将这两个字对应到诗句当中?①(相机提问)这两首诗的第一句,哪里藏着无,哪里藏着有。②为什么说“死去元知万事空”当中充满着“无”呢?是的,既然什么事都是空的,何不放下呢?看淡一点,该怎样读?指名读,齐读。(提示:空拉长音)③这是一“无”,那《题临安邸》第一句还藏着一有,有什么?(临安的美景)(出示图片)多美啊,山是青山,楼是高楼。这里山清水秀不错,可这高楼又是从何而来?学生读史料。④高楼是那些统治者修建的。可是,我们看看临安之外,国家在遭受着什么?(出示两幅地图)你觉得,现在国家的局面,还适合建造高楼吗?⑤是的,统治者的所作所为,老百姓都看在眼里,于是,他们的情绪也涌上心头。请大家再分别读两首诗的第二句。“悲”“愤”读这两句,老师还是给了大家两个关键字,看看这一悲一愤,你如何对应到诗句当中。①学生汇报悲和愤。陆游“悲”在何处?临终前没有看到祖国统一。同学们,陆游临终前,什么都放下了,可对祖国统一这件事,不但放不下,还感到悲痛,这是为什么?同学们,如果你们对陆游有过了解,读过一些他的诗,你就会知道,这种“悲”,其实延续了他的一生。就在陆游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入侵,北宋灭亡。陆游立志收复国土,但却报国无门。所以他写道——(出示诗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师:满腔的热血只能化作泪水,他只能在梦中,期盼着为国征战,于是写道——生读: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做梦都想着铁马冰河,可祖国还没统一,头发却白了。他悲伤地写道——(出示诗句)生读: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诉衷情》师:而如今,陆游84岁了,在临终之前,什么都可以放下,但一直以来,只有一件事,让他念了一辈子都没有实现,那就是——生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师:这一生,陆游只有想到这件事的时候,会留下泪水,化作悲痛的情绪,告诉他的孩子——死去元知万事空——生接读:但悲不见九州同。②这一悲,藏在陆游一生的遗憾当中,那这一愤,你认为林升因何而愤怒呢?③是啊,国家危在旦夕,这些统治者却还在沉迷歌舞,林升不禁愤怒的责问他们——齐读:西湖歌舞几时休?师:统治者们这时候会听吗?(不会)仍然在?(沉醉歌舞)林升更愤怒了,将这首诗题在旅馆的墙上,再次责问这些当朝统治者——生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当路过的人看到,也愤愤不平,再次问下去——几时休?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复沓读诗——几时休?)(三)“愿”“醉”“嘱”“欺”①同学们,这两首诗的前两句,大家通过老师给的关键词,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可见诗人是把自己的感情融入进了字里行间。那接下来,同学们自学两首诗的后两句,像老师一样,给每一句诗旁也批注一个关键字。学生汇报,愿是遗愿,嘱是嘱托。②按照常理来讲,一个人临终前跟儿子说的遗愿,会嘱托些什么事?生:(预设)家产分配,孩子以后的生活,等等(相机点评)师:刚刚同学们说的这些都是人之常情,都是在为自己家考虑,但是陆游为的却是——整个国家。 现在自己看不到国家统一了,他只有在遗言中叮嘱自己的儿子什么?生:“家祭无忘告乃翁”(翻译)师:你觉得这句诗中,陆游强调了哪两个字?所谓让儿子“无忘”,正是自己的念念“不忘”(一字一顿,语气重)。由此可见,陆游对国家仍然怀着深深的——爱。(板书)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老人最后的临终遗言,读读他那份深深的爱国情——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指导无望)③师:了解到陆游的心愿和嘱托,我们不禁想问,那些让陆游抱憾终身的王师和统治者,到底在干什么?诗人林升看到了,他是这样写的(出示后两句)。请大家也像刚才那样,用两个字概括这两句诗,看看这些王师,统治者们到底在干什么?④是偶尔这样享乐醉酒吗?(每天)每天这样花天酒地地醉,这不是一般的“醉”,这是纸醉金迷的“醉”,这是醉生梦死的“醉”。⑤喝就喝吧,边喝边讨论点正事也可以吧,比如商量如何收复失地?会想起沦陷的汴州吗?(不会)为什么?(因为杭州更繁华、好玩、享乐)因为他们简直就已经把杭州当作汴州了。师:(生答)你理解的很准确。老师给大家带来两段史料。再次帮助大家理解。生读史料。师:杭州是越来越繁华了,那北边沦陷到金人手里的汴州变成了什么样子呢?(短暂停顿)这里还有一段文字,写的就是被侵占后的汴州老百姓的景象。读完这段文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出示:(学生读))生:(预设)描述民生的呼号,百姓的疾苦。师:可是统治者们根本不理会,继续饮酒作乐——(生齐读“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所以最后这句诗,你想用哪个字去总结呢?生:(预设)生自由谈感想,师往“麻痹自己,自欺欺人”方向引导。师:(总结)无论是“醉”生梦死,还是把杭州当“作”汴州,其实都是因为他们忘了百姓之苦,忘了国家耻辱。想到这些,林生对这个国家产生了深深的——担忧(板书)整体参读,异中求同(一)带着诗人的感情,齐诵两首诗(二)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对比学习了两首古诗。尽管两首诗,各有不同,但不论是陆游对国家的爱也好,还是林升对国家的担忧也好,是因为他们心中都装着这个——国家(板书“国”)师:同学们,每当我们中华民族遭遇危亡之时,总有那么一批人义无反顾的站出来,用行动证明着自己的爱国之心。我们看(出示诗句)这些一个又一个“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伟大灵魂,他们就犹如一道道亮光,不仅照亮了那段历史,也照亮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奋进史。通过今天这节课,想必这两首诗早已进入同学们的心中,最后,我们一起来背一背,不要忘记,历史上那些爱国诗人流传下来的精神。板书设计示儿 题临安邸爱 忧国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