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5.2 预防犯罪 课件(23张PPT+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课标】5.2 预防犯罪 课件(23张PPT+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刑责年龄下调的意义
结合上面图片视频,谈谈你的感悟。
新课导入: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5.2 预防犯罪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1.政治认同:增强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依法自律,远离犯罪,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2.道德修养:树立法治观念,加强自身修养,防微杜渐,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
3.法治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4.健全人格: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5.责任意识: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教学目标:
学习导航:
1.刑法的作用及其内容分别是什么?
2.犯罪的含义、特征及法律后果分别是什么?
3.刑罚的含义和种类是什么?
4.未成年人应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一、了解罪与罚
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
01
殴打他人,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的,触犯了《刑法》
02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严重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应受刑罚处罚性
我看罪与非罪:
请同学们分析两种行为的异同。
1.刑法的作用及其内容分别是什么?
作用: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内容:
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
以及对犯罪应当处什么样的刑罚。


刑法是判断一种行为是否是犯罪的根本依据。
最本质特征
法律标志
必然法律后果
犯罪的基本特征
应受刑罚处罚性
刑事违法性
严重社会危害性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注意:三种特征同时具备,才构成犯罪。
含义: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2.犯罪的含义、特征及法律后果分别是什么?
犯罪的法律后果:刑罚(又称刑事处罚、刑事处分)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关系 一般违法 犯罪
共同点 不 同 点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
触犯的法律不同
应承担法律责任不同
1、都是违法行为
2、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3、都应承担法律责任
4、他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危害不大
情节轻微
危害大
情节严重
违法了刑法以外的法律
触犯了刑法
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或行政制裁
受刑罚处罚
含义: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试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种类: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刑罚
附加刑
主刑
管制
拘役
死刑
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
驱逐出境
罚金
没收财产
剥夺政治权利
附加刑可以同时使用
主刑只能单独使用
3.刑罚的含义和种类是什么?
主 刑
附加刑
罚金:强制犯罪分子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适用于贪利型犯罪,如走私、贩毒等。
剥夺政治权利: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与整治活动的权利。
没收财产:将犯罪分子所拥有的财产的部分或全部,强制无偿的收归国有。多适用于严重的犯罪,如危害国家安全罪、金融诈骗罪等。
驱逐出境:强迫犯罪的外国人离开我国国境。
管制: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不得超过3年。
拘役: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不得超过1年。
有期徒刑:期限为6个月以上15年以下,数罪并罚不得超过20年
无期徒刑:剥夺犯罪分子终身自由并强迫劳动改造。
死刑:剥夺犯罪分子生命。
主刑只能单独使用
附加刑可以同时使用
知识拓展:
罚款 罚金
性质不同 行政处罚 刑罚中的附加刑
适用对象不同 一般违法者 犯罪分子
适用的机关不同 由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行使 由人民法院行使
拘留 拘役
性质不同 行政处罚 刑罚中的主刑
适用对象不同 一般违法者 犯罪分子
适用的机关不同 由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行使 由人民法院行使
罚金的数额通常要高于罚款
罚金的范围只能是强制犯罪分子缴纳个人所有的一定数额的金钱。如果没有钱款,可以对其拥有的合法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变卖、拍卖措施,用变卖、拍卖的钱款折抵罚金。
二、加强自我防范
十二周岁未成年人致人重伤重残将被追刑责
结合教材,谈谈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①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②需要我们从杜绝不良行为开始。
15岁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一些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开始他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处分。但他并没有吸取教训,反而经常偷窃财物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思悔改,为搞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多次作案,最终因犯抢劫罪被判刑。
同学们分析一下,陈某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
无心学习、旷课
偷窃财物
拦路抢劫
1
2
3
4
5
交损友
偷东西、
打骂同学
探究与分享:
不良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远离不良行为,拥抱美好未来
③ 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4.未成年人应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①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③ 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请你就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提出合理化建议?
(1)国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打击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治安管理,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2)社会:加大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曝光力度,营造文明和谐社会环境。
(3)学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管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4)家庭:家长要以健康的思想和良好的品行教育影响未成年子女。
(5)未成年人自身:要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自觉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增强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
最本质特征
法律标志
犯罪基本特征
社会危害性(严重)
刑事违法性(触犯刑法)
刑罚当罚性(受刑罚处罚)
必然结果
刑罚
主刑
附加刑
了解罪与罚
加强自我防范
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杜绝不良行为
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
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预防犯罪
促进
课堂小结:
1.一般违法与犯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下列选项不属于它们共同点的是( )
A. 都是违法行为
B. 都有社会危害性
C. 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D. 都要受刑罚处罚
D
作业设计:
2.近年来我国加大反腐力度,一些腐败分子纷纷落入法网,多名领导干部均因犯罪判刑。他们的行为最本质的特征是( )
A.严重社会危害性
B.应受刑罚处罚性
C.触犯刑法
D.刑事违法性
A
15岁的刘某迷恋网络游戏,经常旷课,夜不归宿,但因自己无钱上网,多次强行向低年级同学索要钱财。一天晚上,他拿水果刀拦截一位女同学,索要30元钱。 女同学向公安机关报警,刘某最后被判刑。他后悔不迭地说:“我只是要同学一点钱,没想到后果这样严重。”
(1)刘某的做法中属于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分别是什么?
(2)不良行为对我们有什么危害?
(3)分析刘某变化过程,谈一谈他给我们留下什么教训。
合作探究:
(1)刘某的做法中属于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分别是什么?
经常旷课,夜不归宿属于不良行为;多次强行向低年级同学索要钱财属于严重不良行为。
(2)不良行为对我们有什么危害?
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影响我们的学习和进步;可能导致违法犯罪,对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危害等。
(3)分析刘某的变化过程,谈一谈他给我们留下什么教训。
①要学会拒绝不良诱惑。②慎重交友,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范不法侵害保护自己。③加强道德修养,自觉遵纪守法,预防违法犯罪。
参考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