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学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一学科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认同中华文化,具有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保持民族气节,维护民族尊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科学精神: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等认识、分析、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公共参与素养: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主动担当时代大任。
1、必备知识:了解中华文化的产生、发展,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明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关键能力:培养学生实践研学的参与能力,达到实践研学与课堂探究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提升学生获取信息和探究论证的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难点: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三思维导图
四课前预习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______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一方面,各民族的文化______,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另一方面,中华文化注重______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______、中华人文精神等。
①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______、崇正义、尚和合、______等;
②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______、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
③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______的思想文化内容。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______。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2.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 ),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①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______”,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______”,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②今天,我们要坚持______,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2)当代价值:
①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______才能更好创新。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
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______,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______。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______、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______、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和理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1)、( )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2)、中华传统美德包括( )、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 )等。
(3)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 )、鼓励人们( )的思想文化内容等。
五自我检测
1.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最早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商代的甲骨刻辞和青铜器题铭。汉字书写最初以书面交流的实用性为目的,但在书写过程中,人们发现了汉字书写所表现出来的美感,由此把它发展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书法形成了篆、隶、草、楷、行五种书体以及手札、手卷、扇面、条幅、对联等多种形式。对于汉字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汉字是文明的重要见证,对传承世界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②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是中华文明的标志
③汉字书写中华文化,它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
④汉字在中华文化的交流传承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探文明之源,寻民族之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使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这一研究成果( )
①显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助于发挥以史育人作用
②穿越历史时空,能够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
③能够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④有利于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取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宝库,大意是“只有坚守本心信条,才能德行圆满”。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告诫全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在今天更有分量也更有意义。这表明( )
A.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B.优秀传统文化为解决当代中国发展中的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C.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传统文化是财富,要全面承袭
4.中国面塑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早期作为供奉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之用,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演变成了工艺精湛、千姿百态的面塑工艺品。山东面塑色彩单纯艳丽,造型简练生动;山西面塑造型整洁,内蕴饱满丰富,又有饱含秦汉遗风的适合纹样;河北面塑将人物的肌肉、骨骼、毛发、神韵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我国风格各异的面塑文化( )
①表明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共同熔铸了中华文明
②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③折射着我国的地域差异和社会历史变迁
④验证了文化统一性对区域文化多样性的支撑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21年9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提出:多层级多要素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2025年初步构建,系统完整的城乡历史文化传承体系2035年全面建成。建成城乡历史文化传承体系主要基于( )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③城乡建设首先要培育发展好当地历史文化
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6.在世界传统建筑体系中,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发展最早也最为成熟,影响深远,其营造技艺一直传承至今。改革开放以来,各类旅游景区大量修建微缩建筑和仿古建筑,对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的需求开始增多。这些景区的需求,成为近几十年来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实践与传承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如何传承营造技艺,值得人们思考。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 )
①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它的传承和进一步发扬光大,还需要更多的智慧
③需求的增多,反映了文化给予经济以重大的影响
④借助景区需求这一载体,传承和表现了文化内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传统村寨泼水、人象狂欢泼水、电音泼水……今年云南的泼水节在“云”上开泼!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直达“云”现场,也可以通过弹幕刷出“水滴”在线“云”过节。“云上过节”以不同的视角和形式展示了传统节日的魅力。“云过泼水节”体现了( )
①传统节日要符合年轻人需求
②文化创新能赋予文化新的活力
③要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④文化表现形式要坚持与时俱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北京稻香村牛舌饼味奶茶实现了传统糕点与年轻茶饮的碰撞,同仁堂借着新品牌“知嘛健康”的熬夜水、虫草咖啡进入咖啡领域,吴裕泰的茶冰淇淋、抹茶奶酪已是年轻人的心头好。京城老字号正用自己的方式跟上城市的前进步伐。老字号( )
A.承载城市文化记忆,以创新赋能传统商业 B.将传统与现代的统一作为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传承民族文化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 D.需改变固有的品牌形象,加大跨界产品的生产
3.有人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中只有刑法,没有民法。其实在不同社会,民事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和发挥作用的方式各不相同。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这些为我国民法典编纂提供了丰厚滋养。这说明(  )
A.传统文化是财富,维系着今天的社会秩序
B.中华法系因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C.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D.从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中前进,能推动良法善治
10.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再到《礼记·礼运》所描绘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千百年来,小康一直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希冀。“大同”寄托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其动力来自每个中国人的追求。这说明( )
①传统思想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②传统思想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求大同”等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优势
④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四课前预习
1.(1) 交流、碰撞、交锋 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吸收和借鉴
(2) 中华传统美德 守诚信 求大同 扶危济困 向上向善
(3)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文明历史
3.(1)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2) 继承 精神标识 价值观 革故鼎新 求同存异
4.(1)核心思想
(2) 自强不息 孝老爱亲
(3) 社会和谐 向上向善
五自我检测
1.C
2.B
3.B
4.C
5.C
6.A
7.C
8.A
9.D
10.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