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学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一学科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科学精神:利用相关知识科学分析社会文化现象、实质和功能。
公共参与: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理解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明确文化的功能。
难点:明确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与联系;把握文化的功能。
三思维导图
四课前预习
1.文化与政治经济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不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不同时代的文化。经济是( ),政治是经济的(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 )。
2.文化是民族的( )和(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 )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没有高度的( ),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1)广义的文化是指____认识和改造____________及其创造的____成果和____成果。
(2)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_____________,既包括_______________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___________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4.文化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1)文化引导人们认识______,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________。
(2)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____________。
(4)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________,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________。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__________。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前提。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文化的内涵: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 )和精神成果;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 ),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 )的内容;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五自我检测
1.饱含圆融和合等中国理念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匠心独运,二十四节气、黄河之水、中国结、迎客松、折柳寄情、《雪花》主题歌,这些意蕴隽永的场面给人们留下了美轮美奂,直击人心的深刻印象,激发了海内外中华儿女万众一心、接续奋斗的昂扬激情。由此可见,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 )
A.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条件
B.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见证
C.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强大力量
D.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2.2022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合理利用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文物建筑等资源突出乡村民宿特色;积极吸引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企业、能人创客等多元投资西安朋友体参与乡村民宿建设。上述举措( )
①能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②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③能推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形成
④表明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电影《人世间》是百姓生活史,更是一部中国社会变革史。它讲述了三线建设、恢复高考,对外开放、国企改革、棚户区改造等国家发展背景下老百姓生活的磅礴变迁,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无限情义和人世间的正直普良,一经播出便掀起观剧热潮。这表明( )
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②文化是一定时代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③文化对的人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优秀文化以特有的感染力增强精神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近年来,某市开展以“智慧阅读”为主题的中小学系列读书活动,使中小学生阅读整体过程变得“可知、可导、可管”。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增长了学生们的见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这说明( )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②文化环境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
③阅读活动可以提升人的文化素养
④教育在人的培育上有其独特功能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5.2022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文件首次提及乡村农耕农趣活动,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村歌、“村晚”广场舞、趣味运动会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其主要意义在于( )
①丰富农村精神生活,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
②补齐农村文化事业短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③传承农耕文化,筑牢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根基
④推动农村体育产业发展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中国商品遍及全球市场,要让中国商品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良好载体,在一些出口的商品中体现中国文化创意。这反映了( )
①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③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给经济以重大影响
④借助经济活动,进行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汉代统治者以此诗教化天下夫妇遵守封建道德规范以维护社会秩序。汉之后它有时也被看作情诗。今天我们将其理解为爱情中青年男女平等尊重的恋歌。对《关雎》的不同理解( )
①构成了不同时代各自独立意义的系统
②体现社会制度与其主导的价值观的根本一致
③表明艺术和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直接对应关系
④反映了不同社会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小小邮票,方寸之间,见证历史峥嵘,呈现时代万千。《中国梦》系列邮票生动呈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精准扶贫》纪念邮票充分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全国上下同心、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光辉历程……邮票文化,“以邮为媒”,传承历史文脉,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①邮票文化真实再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客观符合主观
②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文化载体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③邮票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④邮票文化源于社会生活,是对中国社会发展历程的能动反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好的青春。“我看着你们,满怀羡慕。”“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下列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青年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B.文化能极大地促进青年人的思想进步
C.文化是青年人的灵感和想象
D.青年既是文化的享用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
10.某镇依托红色资源、大力实施“产业振兴、红色旅游”主题乡村游,打造特色小镇,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让红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由此可见( )
①文化和经济相互交融、二者相得益彰
②文化事关民族凝聚力,能助力经济发展
③先进、健康的文化可以促进社会发展
④要提高文化软实力,提高乡村的竞争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四课前预习
1. 决定了 基础 集中表现 反映
2. 血脉 灵魂 共同体 文化自信
3. 人类 世界 物质 精神 人类全部精神现象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自然科学与技术
4. 引领风尚 教育人民 服务社会 推动发展 真善美 文明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 身心健康素质 丰富的精神食粮 力量源泉 塑造着人 血脉和灵魂 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
5. 物质 精神现象 非意识形态 纯粹自然
五自我检测
1.C
2.A
3.A
4.C
5.A
6.A
7.C
8.D
9.D
10.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