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教学设计一、教学立意及设计思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之路为核心,以寻路——开路——筑路——行路为主线,以各阶段经典油画作品贯穿始终更加丰富立体展示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征程。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黑暗的屠杀下独立革命,寻找到城市革命道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受挫失败说明城市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的革命从城市走向农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路。在这条革命道路上党和红军遇到一系列困难,艰难筑路。在井冈山斗争中,中国共产党扎根于群众,克服各种艰难困苦、推动革命根据地建设,形成“工农武装割据”局面。中国共产党以“工农武装割据”为基点,坚定行走在这条通向“取得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并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一路,中国共产党人于失败中反思、在挫折中奋起,从进城到上山,以此领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与智慧,从而感悟井冈山精神,坚定中国道路。结合我的教学立意及设计思路,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寻路——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进城),开路——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三湾改编及井冈山会师,筑路——工农武装割据和井冈山精神,行路——以时间轴的方式展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革命活动。二、教材分析本课共三目,第一目南昌起义,第二目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第三目工农武装割据。中国共产党吸取国民革命的教训,南昌起义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的统治。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失败说明走俄国的城市革命道路不合适中国国情,在中国走不通。中国的革命从城市走向农村,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这条革命道路上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引发革命胜利的燎原之势,谱写出革命史诗的光辉篇章。井冈山道路是以“工农武装割据”为基点,通向“取得全国政权”的新路,这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抒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彩开篇,也铸就了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三、学情分析1.从学生的思维发展等普遍来看,八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和材料分析能力。八年级的学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通过教学内容渗透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积极乐观和目标坚定的精神品质。2.从学生的具体知识了解情况来看,学生对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人物都知道,但是他们具体领导了什么斗争类的就不清楚了。知道井冈山这个地方,但具体在哪儿完全不清楚,包括对南昌、瑞金这些地名都相对陌生。在教学中要尤其注意时空观念的落实。3.井冈山精神对学生来说,这像是一种口号,距离他们的实际生活有较大的距离,无法理解当时的这种艰苦环境和党的付出以及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授课时需要呈现这一部分更多的材料、故事及图片等,使情感的渗透更自然。四、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知识与能力:知道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八七会议等基本史实;了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经过和井冈山会师的重要意义;理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开辟了井冈山道路,认识这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视频、阅读文字材料的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并通过对教材中《南昌起义》的图片的观察,让学生展开充分的历史想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井冈山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这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体会井冈山精神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教学重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议的意义及井冈山道路。教学难点:为什么井冈山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如何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教学方法材料研读、油画欣赏、启发引导、师生互动、情境创设、合作探究等教学过程导入——1927年,正当北伐胜利进军之际,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反对派开始疯狂镇压和屠杀中国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有数据显示他们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屠杀了三十一万人。反革命势力大大超过中共领导力量,全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没有放弃,没有退缩。1961年全山石先生创作的油画《英勇不屈》。在这幅油画中,你看到了什么?画面中有倒下的烈士,更有矗立在周围的革命“后来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在斗争和探索中,毛泽东找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出路,这条道路就是井冈山道路。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毛泽东来踏上革命道路的征程。【设计意图】:回顾北伐及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了解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国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疯狂镇压与屠杀。通过油画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屈精神,理解正是在这种不屈与艰苦奋斗中,找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井冈山道路,开门见山,进入新课。第一篇章——寻路(进城):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展示材料:材料一 求知心切去黄埔,夜梦依依我不然。马日事变教训大,革命必须有武装。——彭德怀《跃上井冈旗帜新》注:马日事变是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典型事件之一。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人面前只有一个榜样。那就是已经成功的俄国革命,而俄国革命正是从城市开始的,并且在城市首先成功……——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分析得出,大革命失败的启示,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效仿俄国,走城市道路。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油画《南昌起义》是黎冰鸿先生于1959年创作作品,展示了革命前途最艰难时刻的起义酝酿,革命力量爆发前的涌动和积聚。在图中心位置的就是南昌起义的领导人,他们是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 (学生回答),再课件呈现名字。从画中周恩来的神情和动作,我们可以看出他正在发表讲话。试着展开你的想象,周恩来可能会说些什么呢?“大革命失败告诉我们,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用自己的武装打倒反革命!”“敌人的血腥屠杀,不会把我们吓倒,这更坚定了我们武装反抗的决心,斗争从这里开始吧!”(学生回答)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能从这幅画中得出什么信息呢?从人物神情、姿势等简要解读该画作,表现共产党人及士兵们的坚定和信心。教师提问:南昌起义的具体过程如何呢?占领南昌城,随后起义部队按计划撤出南昌,南下广东,转战湘南,坚持斗争。教师展示南昌起义示意图,并解说南昌起义过程。提问:起义军在占领南昌后为什么要南下广东?遭到反动军队的包围,敌强我弱,不宜与敌人硬拼,计划南下广东,争取外援,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以发展壮大革命队伍。提问:南下广东,想要攻下广州,情况如何呢?攻打广州受挫。教师讲述:起义军主力1300多人撤退到海陆丰地区,与当地农民武装回合。部分起义部队在朱德、陈毅率领下,入湖南南部,开展游击战争。虽然南昌起义部队最后损失严重,但是南昌起义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开创性意义。这个意义,我想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序厅正中“石破天惊”圆雕生动形象的将其表达出来了。请一位同学来解读一下这幅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1949年的六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布命令,规定以八一两个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由此,八月一号也就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那么,可以说,南昌就是解放军军旗升起的地方。过渡:在南昌起义几乎同时的1927年的八月七日,中共中央在武汉汉口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这就是八七会议。会议的核心议题是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请同学阅读教材,找一找八七会议通过了哪些重要内容?学生回答,材料呈现。教师讲述:会议内容提出土地革命,说明此时的共产党人,已经发现农民阶级的重要性。会议内容还提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对未来即将进行的一场武装斗争进行了策划,那就是湘赣边秋收起义。另外为了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毛泽东还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就是党必须握紧枪杆子,掌握革命武装。根据这次会议的精神,毛泽东也将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来到湘赣边,组织发动湘赣边秋收起义。关于秋收起义,毛泽东作过一首词,叫《西江月·秋收起义》,教师带领学生集体诵读: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教师提问:请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该词的情感基调。教师讲述:综刚才同学们所述,你们读到的是“激昂”,是“进取”。教师提问:请你猜猜这首词是在秋收起义胜利进军的时候写的呢?还是遭遇挫折的时候写的呢?教师讲述:这首词是在秋收起义遭遇重大挫折的时候写成的。面临挫折,毛泽东还能写下这么慷慨激昂的词,我们在毛泽东身上,看到的是对革命的坚定和勇往无前。同时,你从这首词中还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学生回答:能看到当时起义的部队主要是由工人和农民组成,所以部队的名称叫做工农革命军。镰刀斧头就是工农革命军军旗的主要标志。起义发生的地方在江西湖南一带,农民在起义中有重要作用,时间是在秋收时节。秋收起义的过程、结果如何呢?请结合地图来说一说。兵分三路,分别从修水、铜鼓,还有安源向长沙进军。但是随即遭到了敌军强大的阻击,其受到了严重的挫折,在不到十天的时间,起义部队由原来的五千人一下锐减到了一千五百人左右。秋收起义想要攻打中心城市长沙,成功了吗?没有。那我们再看看同时期的南昌起义,展示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对比表格,探究分析两次起义的相同点(从积极影响和进军中心城市受挫两方面展开)。分析得出:不能照搬苏俄经验,根据中国国情,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才有可能取胜。展示1973年何孔德等人所绘《秋收起义》 油画。教师提问:观看这幅作品,你们有什么印象比较深刻的画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在画面中,处于显著位置的是毛泽东同志。他手拿斗笠,右拳微微紧握,眼神坚毅,阔步向前。工农革命队伍团结在毛泽东周围,看到了团结一致、坚不可摧的革命力量。画面右侧齐步向前的两名队员,肩扛土炮,身背大刀,渲染出一往无前的坚定革命信念。这些老百姓神情欣喜,热情地看向大部队,颇有纷纷响应、奋勇参军之意。)过渡:我印象最深刻的点在于毛泽东脚下的那条路,这幅画最重要的就是道路。走什么样的路,跟谁走。看这幅画我们就明白了。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的部队走向井冈山,这开辟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环节二——开路(上山):建立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教师讲述:面对攻打长沙的受挫,毛泽东当机立断,决定改变计划,他下令其部队全都退到文家市,先保存实力。文家市后,部队就革命的前途以及部队下一步作战方向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双方各执一词,我们来看,当时毛泽东认为攻占长沙中心城市已经不可能了,应该改变计划,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转移。而当时的师长余洒度他说,我反对放弃攻打长沙,不打长沙就没有出路。那为什么毛泽东会提出向农村转移呢?这其实是他根据当时中国以及革命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判断。那当时中国的国情怎么样呢,我们来看两个材料。呈现材料,从材料一当中我们能看到我国当时绝大部分人口仍然是农村人口。材料二是当时毛泽东对于国民革命的一些思考,他说,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和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就不会成功。所以通过这两个材料,我们看到当时中国的国情就是,农村人口非常的多,而农民是我国革命的最大手段,农民就在农村。这就是毛泽东根据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作出的正确判断,提出要向农村向山区集聚。经过一夜的据理力争,毛泽东最后终于说服了大家放弃了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要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进行战略调整,这就是文家市决策。由此也开启了中国革命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伟大转移,也可以说,这是秋收起义部队一次绝处逢生的计划。(与学生问答式互动)然而上山的道路同样危机四伏,抵达三湾时,队伍已不足千人,总指挥卢德铭也在战斗中牺牲。官多兵少,弹少粮稀,士气低迷。开国中将赖毅后来回忆说:“逃跑已变成不需避讳的事情,投机分子经常会互相询问:‘你走不走?’‘你准备往哪儿去?’”归根结底,这支队伍鱼龙混杂,思想散乱,出现军官打骂士兵的现象,完全没有改变旧军队的性质。这样的队伍,即使上山,旗帜又能打多久?部队必须重塑,地点就在三湾,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教师提问:三湾改编到底要重塑什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相关史事中,三湾改编的内容。(学生齐读)三湾改编有何重要历史意义?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学生回答)教师讲述:“党指挥枪”从此成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形象表述。“三湾改编”后,起义军思想统一,人心凝聚,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教师讲述:在1927年十月,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了井冈山地区,建立起了我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呈现材料。教师提问:井冈山对于发展革命力量来讲有哪些优势呢?学生回答:这幅油画中我们能看出井冈山处于山区,而且它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地形以高山和丘陵为主,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且远离城市,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并且这里的群众基础还非常的好。革命力量能够在这里得到生存和发展。教师讲述:1928年时,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发动声势浩大的湘南暴动取得成功后,遭到敌人强力追击,并向井冈山方向撤退。1928年4月他们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这就是井冈山会师。展示《井冈山会师》油画,指出毛泽东和朱德二人。教师提问:观看这幅油画的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学生回答:朱德风尘仆仆但神采奕奕,毛泽东的右手正向朱德伸出,左手紧握着帽子,突出的骨节传达出一种动态和力量,透露出人物激动的心情。教师提问:井冈山会师有何重要意义呢?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并概括出井冈山会师的意义。播放视频,学生观看,认真思考,回答:增强了井冈山的武装力量;加快了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进程;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来又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中国革命英才。(根据时间情况,可讲述为什么不叫第一第二第三,而叫第四呢?因为叶挺原来领导的独立团在国民大革命时骁勇善战,独立团属于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为了继承和发扬曾经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优良传统,因此,就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命名为工农红军第四军。)过渡:会师后武装力量增强,但当时的红军仍然处于强大的敌人包围之中。面对敌人频繁的军事“进剿”、“会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不少人感到革命前途渺茫,甚至发出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所以我们不仅仅是开路,更要修筑这条道路,才能走得更稳更牢更远。环节三——筑路:工农武装割据和井冈山精神教师讲述:为了拨开笼罩在根据地悲观失望的迷雾,并从理论上阐明中国革命发展的道路,毛泽东在井冈山茅坪村借住的八角楼里,根据形势总结经验,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著作,毛泽东提出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革命红色政权的思想。呈现油画《井冈山八角楼》和两篇著作的封面图片(此处油画不做重点赏析,图片呈现即可)。教师提问:根据材料思考,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我们该怎么走呢?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讲述:第一,坚决的和敌人作斗争,也就是在井冈山展开红军领导游击战争。第二,创造罗霄山脉中段的政权,也就是进行革命政权的建立。最后就是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在这三大政策以及在这三大政策之下指导的实际行动,是毛泽东开创了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人、农民团结起来,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正是毛泽东心中的起点,他认为这样的红色区域就是这些红色割据政权必将继续发展,最后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的政权。过渡:随着根据地数量的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加入到革命的队伍中,思想有些涣散了。教师讲述:关键时刻毛泽东力挽狂澜,在 1929 年 12 月,组织召开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呈现《古田会议》油画作为背景,突出毛泽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教师提问:古田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讲述: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也就是要用先进的思想来领导中国共产党,用先进的理论来建设革命军队。过渡:古田会议适时地拨正了党和军队思想、政治的方向盘,进一步促进了井冈山的星星之火更成燎原之势。教师讲述:展示革命根据地形势图,我们看到,从1927年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到1930年,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大小小十多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其中,以在福建和江西交界的中央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而且在各革命根据地内,有几百个县建立了革命政权,革命的武装力量,发展到十万人。教师提问:这些革命根据地与中心城市的相对位置是怎样的?教师提示,可以从根据地名称、地理位置分析,以及与中心城市相对位置关系分析。学生回答:从名称来看这些革命根据地是处在省与省的交界处,通常是农村或山区。革命根据地处在农村远离城市。包围或半包围的状态。可在地图上做勾画。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党和红军的家,以家为依托不断向四周发展,把四周敌人吃掉。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我们看井冈山恰如的一颗心火,引起了燎原之势。所以这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也称井冈山道路。过渡:从地图中还可以看出,根据地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分散性。这就需要有个政府来总指导。教师讲述:所以趁着中国革命形势如火如荼的发展,1931年的冬天,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定都瑞金,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自此,中国共产党也正式建立了与国民党的白色政权相对峙的红色政权。所以这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有这重要的历史意义。教师讲述:同学今天我们从大革命失败讲起。我们看到,在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当中,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必须自己独立掌握革命的武装力量的重要性。由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但是这两次起义都遭到了挫折,认识到效仿俄国的城市中心道路行不通。在危急时刻,毛泽东当机立断,根据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作出了要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的决定,由此开辟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也从城市转入了农村。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通过建立革命政权、进行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也逐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教师提问:从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之路中,你有何认识?学生回答,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探索,敢于实践。教师讲述:一路探索,一路突破,在这过程当中,中国共产党人凭着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适时调整斗争策略,并始终贯彻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不断的努力探索中一次又一次自我突破,创造奇迹。这种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传统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就凝聚成了我们的井冈山精神。学生齐读井冈山精神的内涵。过渡:中国共产党在正确的革命道路指引下,在坚定的革命精神支持下,行进在以“工农武装割据”为基点,通向“取得全国政权”的新路上,走向胜利。环节四——行路:走向胜利课件以时间轴的方式呈现从中国共产党1935年遵义会议到1949年开国大典的大事件,配以一定的油画作品,加上背景音乐,表达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的历史,画面最后定格在油画《开国大典》。教师结束语: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国人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开创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赢得了全国的胜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成绩斐然。相信中国共产党,相信中国人民,坚定中国道路。八、板书设计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寻路——开路——筑路——行路走向全国胜利九、教学反思1.本课以寻路——开路——筑路——行路为主线,线索脉络比较清晰。以油画贯穿始终,丰富了教学素材,拓展了学生的眼界,较有新意。但是随着素材的增加,也使得课堂容量加大,所以在时间安排还需调整。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应该再具体和生动一些,便于学生理解。2.课堂活动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以师生问答互动、小组探究为主,进一步思考丰富学生活动。(共34张PPT)1927年4月12日1927年4月18日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大革命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党员 6万多人 1万多工人组织成员 300万人 3万多农民协会会员 910万人 大部分散落大革命失败前后革命力量的对比表《英勇不屈》 全山石 1961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毛泽东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01寻路(进城)——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材料一 求知心切去黄埔,夜梦依依我不然。马日事变教训大, 。——彭德怀《跃上井冈旗帜新》注:马日事变是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典型事件之一。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人面前只有一个榜样。那就是已经成功的俄国革命,而俄国革命正是从 开始的,并且在城市首先成功……——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革命必须有武装启示: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城市寻路——武装起义、进城油画《南昌起义》黎冰鸿,1959年作品,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周恩来贺龙刘伯承叶挺朱德油画《南昌起义》黎冰鸿,1959年作品8.5撤离南昌8.26攻占瑞金南下广州9.23攻占潮汕地区9.22攻占三河坝起义军主力1300多人撤退到海陆丰地区,与当地农民武装回合。地图出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版,第77页部分起义部队在朱德、陈毅率领下,入湖南南部,开展游击战争。问题思考:起义军在占领南昌后为什么要南下广东?遭到反动军队的包围,敌强我弱,不宜与敌人硬拼,计划南下广东,争取外援,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以发展壮大革命队伍。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序厅正中“石破天惊”圆雕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暴、坚持革命,冲破白色恐怖,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相关史事 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将8月1日定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1949年6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规定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8月1日被正式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材料一 会议坚决地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退让错误,撤换了陈独秀的领导职务,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材料二 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针对陈独秀领导时期的党中央放弃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全面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光辉思想……在八七会议上,中共中央再次做出了秋收暴动的决策。——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八七会议》油画八七会议秋收起义西江月·秋收起义毛泽东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注:匡庐泛指江西,潇湘泛指湖南。起义名称 时间 地点 领导人 结果南昌起义 1927.8.1 南昌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 占领南昌,南下广州受挫,转战湘南秋收起义 1927.9 湘赣边界 毛泽东 起义军攻打长沙受到严重挫折对比这两次武装起义,从中找出其相同点。01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02以攻打中心城市为目标,都受挫最终失败。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为什么进城失败怎么办上山夺取城市失败启示:效仿俄国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行不通!夺取城市失败攻打中心城市城市敌人力量强大开路《秋收起义》 何孔德等 1973年02开路(上山)——建立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攻占长沙中心城市已经不可能了,应改变计划,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转移。毛泽东我反对放弃攻打长沙,不打长沙就没有出路。师长余洒度1913年 中国人口分布——摘编自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城市人口 农村人口不足10% 90%以上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革命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文家市决策文家市决策三湾改编三湾改编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文家市决策三湾改编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地形以高山和丘陵为主,地势险要,敌人统治力量薄弱……井冈革命根据地还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摘编自何虎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城市 农村《井冈主峰》 陈家泠 2013年描绘了井冈山主峰为核心的连绵山脉,气势磅礴1957年王式廓创作《井冈山会师》毛泽东“两支铁流汇合到了一起,从此形成红军主力,使我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大旗举得更高更牢。——粟裕《激流归大海》朱德“红旗到底能打多久”衣不得暖、食不得饱悲观情绪三月失败军事围剿“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伤病甚多物资极度匮乏八月失败经济封锁03筑路——工农武装割据和井冈山精神《井冈山八角楼》宋文治 1973年我们以不足四个团的兵力和敌人斗争四个月之久,使割据地区一天一天扩大,原因就在于湘赣边界的共产党的政策是正确的。当时党的特委和军委的政策是:坚决地和敌人作斗争;创造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政权,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摘编自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农村革命根据地主要形式基本内容战略基地《古田会议》 何孔德 1972年时间:1929年12月28日地点:福建上杭县古田会议: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内容:确定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样一系列根本制度和原则,它的发端是南昌起义,奠基是三湾改编,定型就是古田会议,这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中共党史专家 江英井冈山道路这些革命根据地与中心城市的相对位置是怎样的?时间:1931年冬地点:江西瑞金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内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意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共政权对立的正式形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旗国民大革命失败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效仿俄国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行不通必须坚持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之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井冈山精神04行路——走向胜利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1935年1月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1937年9月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1940年下半年百团大战1945年4月-6月中共七大召开,为争取抗战胜利准备了条件1945年8月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1946年8月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解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1948年9月-1949年1月三大决战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1949年4月渡江战役,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井冈山会师的意义.mp4 教学设计.docx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pptx 背景音乐.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