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乡土中国》第九章 无讼 课件(共2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乡土中国》第九章 无讼 课件(共22张PPT)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第九章 无讼
学习目标
用自己的话语概括章节主要内容
辨析概念,学会在阅读中提炼自然段的中心句;
学习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结构;
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分析乡土社会现象。
第9篇 无讼
主旨:点明了中国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法治秩序与礼治秩序的矛盾,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下发生了很多的副作用。
摘要:理想的礼治社会是每个人都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法治则并不考虑教化人,而在于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
本章阐释了奉行个人平等主义、个人权利本位的法治理念与乡土社会礼治传统的冲突。由于现行法理的原则是从西洋搬过来的,并不适合中国旧有的伦理观和差序格局,所以现代的司法很难推行。因此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而是先要从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进行改革,让人民学会应用这些设备,才能彻底推行现代司法。
【内容概要】
本章各段意概括
1.对比讼师类职业在乡土社会与都市社会中的不同地位。
表现了两种社会在对待诉讼上的态度完全不同。
2.概述从乡土社会转向都市社会过程中,有关“诉讼”领域的一系列名词的改变,词汇的变化背后突出的是社会形态的转变。
3.继续表明都市社会法律和律师重要的原因。
4.论述乡土社会对“诉讼”的态度和过程,从今天社会看来,乡土社会的诉讼程序无道理,只凭地方官主观臆断。
5.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举足球比赛的例子来比喻乡土社
会对诉讼的看法,即乡土社会中的规矩大家都是知道的。
6.表明乡土社会中礼治秩序通过教化使人都知礼,而非让人诉讼。
7.作者以自身经历为例,解释乡土社会中的“调解”,其本质也是一种教化而非诉讼。
8.举例证明乡土社会往往采用“调解”的教化方式。
9.引孔子语录对上段例子做说明,孔子的方法其实也注重
调解教化,而非诉讼。同时也照应了题目,“无讼”一词即出自孔子此句话。
10.论述现代社会中法律和诉讼产生的内在原因。
11.继续补充律师成为现代社会重要职业的内在原因。
12.论述中国从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诉讼法律观念在我国产生的水土不服的现象。
13.继续论述上段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相关概念理解
调解体系:社会矛盾纠纷主要靠长老的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
司法诉讼体系:按照法律保护权利不受侵犯的判决。刑罚的用意是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并不教化人。
探讨重要问题
1.阅读本章第二段至第四段(“讼师改称‘律师’”至“《包公案》《施公案》等等能成了传统的最畅销书呢”),
回答问题。
概括以上文段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采用的研究方法。
比较分析都市社会与乡土社会在“法治”与“礼治”上的不同。列举旧小说中乡土社会的地方官维护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时,采用了比较研究法。
2.阅读本章第八段(“我记得一个很有意思的案子”至“一代不如一代,真是世风日下”),回答问题。
结合本章的上下文,指出上面文段证明的观点,分析其研究方法及效果。
作者列举了父亲与幼子抽大烟,导致一家人闹得不可开交到乡公所评理,各挨五十大板的例子,来证明“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这是案例分析法。调查得来的典型材料,鲜活生动,极富说服力。
3.随着乡土社会的蜕变,“诉讼”开始下乡,结合本章内容简要分析,这种新兴的调解方式会对乡土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①与人们对诉讼的原有观念相冲突,难以被人们接受。②会让略懂法律的败类获益。
③会破坏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
【学以致用】
《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曾经风靡一时,秋菊执着地打官司,为了什么
从外表上看,电影《秋菊打官司》这部作品的主题体现出了中国“普通农民法制意识的觉醒”,很多的评论文章也是这样看的。其实电影的主题真正令人深思的是秋菊和村长之间的冲突和关系。村长因为对方骂自己是“绝户”而动手打人在中国农村并非多么稀罕的事情,再说那个村长,无论从他的立场还是道德等任何意义上看,也不是一个坏人,相反在秋菊难产的危难之阿他还能不计前嫌地抢救她,表现的是一个人正直仗义的道德原则。
但他却不肯满足秋菊仅仅道上一个歉的简单要求。因为在他看来那是一个必须坚持的原则,就像父亲打了儿子是不能向儿子道歉的一样,一个领导当然也不能向村民道歉。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中依存在着一种封建主义的残余和植根很深的观念。我们看完电影会思考这样的问题:一个村长为个小小的错误说上一句“软话”尚且如此困难,如果遇到其他更大的问题又将如何?如果像这个长这样并没有多坏的人对待村民尚如此专横,如果遇到更坏的村长又将如何?可见,小矛盾反大主题应该是这部影片隐蔽较深的作者动机了。
【巩固练习】
据文本内容,解答以下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制定法律,其目的就是保护个人权利,因为个人权利是不可侵犯的。
B.乡土中国是稳定不变动的,生活在传统观念中的中国人对于变化的规则不能适应。
C.在农村,法律和传统伦理是矛盾的,这体得现代司注制度在农村无法真正建立。
D.现代法律与时俱新,强调人人平等,司法又有特定程序,这都是令乡人感到隔膜的。
A
解析:B.“乡土中国是稳定不变动的”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中国正处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
C.“这使得现代司法制度在农村无法真正建立”错误。依据原文“原有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坚固地存留在广大的民间,也因之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可知,应是“不能彻底推行”。
D.“这都是令乡人感到隔膜的”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在司法制度的程序上又是隔膜到不知怎样利用”,可见,令乡人隔膜的是“不知怎样利用法律”。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时的农村,诉讼增多,人们利用法律来为自己谋利,推动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B.费孝通对于新的司法制度在农村的实践心怀忧虑,认为法治秩序不能脱离社会基础。
C.在传统农村,人们遇到纷争,一般并不选择打官司,而是寻求传统的调解方式。
D.“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的这句话是不符合现代的法律观念的。
A
解析:“推动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错误。依据原文“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正可以是合法的行为,于是司法处在乡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了”来看,并不是“推动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3.“无讼”反映出乡土社会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章进行概括。
强调礼治,漠视法治;注重礼的自觉,反感法的干预;主张教化。
4.为什么在乡土社会里,人们会认为讼师是挑拨是非的恶人?
乡土社会维系礼治的手段是教化而非打官司,讼师帮助人(包括好人和坏人)打官司,并从中捞钱,所以人们对讼师无好感。
5.在作者看来,在乡间推进司法制度的意义和方法是什么?
意义:破坏原有的乡土社会传统,使中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方法:①改革社会结构,建立公平有效的现代管理体系;
②帮助村民树立平等思想、权利意识,改变诉讼观念;
③制定切合实际的法律条文、设立乡村法庭
6.为何说乡村调解是一种教育过程?
负有调解责任的是一乡的长老。他的公式总是把那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接着教训了一番。他依着他认为“应当”的告诉他们。这一阵却极有效,双方时常就“和解”了。
7.从文中看,“无讼”这一概念包含哪些内涵?在现代社会,“无讼”的观念有无价值?
“无讼”包括两方面的内涵:①每个人自觉守规矩,从根本上避免发生纠纷;②发生纠纷时利用传统伦理道德进行调解,而不用法律诉讼解决。“无讼”是在古代中国很有影响的法律诉讼观念,甚至时至今日还在广大的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着。它倡导道德,发扬传统,要求人们自我克制,相互礼让,是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途径,所以“无讼”在任何时候都是有价值的。
第9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