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章第二节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明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给出多种地理景观图和地理实例,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种地理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表分析归纳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教学重点】1.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以及相应的地貌。【教学难点】1.理解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和解释成因。【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图表导读法、列表比较法【教学过程】新课讲授1、外力作用外力作用: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业、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2.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学生活动,P38,图2-40。(1)风化作用与气候有什么关系?(2)哪些地区物理风化比较强烈?(3)哪些地区化学风化比较强烈?学生回答老师总结:温度越高,湿度越大,风化作用越强。干燥的环境中,主要以物理风化为主,且随着温度的升高物理风化作用逐渐加强。湿润的环境中,主要以化学风化作用为主,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化学风化作用逐渐加强。学生活动,P38。风化壳的厚度与哪些条件有关?哪些地区风化壳比较厚?为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总结:热带森林地区温度高,水分多,生物越丰富,风化作用越强的地区风化壳厚度最大。3.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地表大多数地区受到流水作用的塑造。学生活动,P41,图2-44,2-45。(1)从水蚀作用角度解释河流水系的演变。(2)旋峰峪附近的河谷非常宽浅,径流量小,却充填着大量的河流冲积沙砾石及亚沙土。试对这一现象进行合理解释。袭夺现象发生后,恶沟的径流量及地貌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回答老师点评:恶沟河的径流量加大,侵蚀能力加强,河谷会不断变宽变深。沉积作用:河流流速越大,侵蚀作用越强;河流流速越小,沉积作用越强。河流流速越大,携带泥沙颗粒粒径越大;河流流速越小,携带泥沙颗粒粒径越小。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冲积扇:河流出山口处,由于地形平坦开阔,水流速度变缓,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此沉积。学生活动,P42三角洲形成的物质条件和动力条件。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当河流入海或入湖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或入湖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或湖水)顶托作用,泥沙就会堆积在河口前方。4、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风日多,风力作用强。风蚀柱:风和风沙流对土壤表面物质及基岩进行的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岩石软硬性质不一,较松软的岩石易遭受风力侵蚀,岩性较硬的留下形成风蚀柱。学生活动,P43(1)黄土的物质组成和分布特征反映了黄土的成因。列举黄土是风成的证据。(2)推测黄土墚、黄土峁的形成过程。(3)根据黄土高原的区域特征,提出治理水土流失的对策措施。学生回答老师总结:植树种草,保持水土。(1)该地区地质历史上至少发生过几次地震?判断这几次地震发生的先后顺序,并说明理由。(2)该地区的地面上,难以找到古地震留下的痕迹。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3)结合所学知识,议一议,该地区大致经历了怎样的地质演化过程?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学生活动,P44,图2-47。(1)在洪水期,为什么都江堰能保证灌区不受洪水威胁?在枯水期,又如何保有足够的水量进入灌区?(2)为什么都江堰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泥沙通过宝瓶口进入灌区。(3)为什么都江堰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泥沙通过宝瓶口进入灌区。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受横向环流的作用,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中挟带的泥沙被底流由凹岸带至凸岸。宝瓶口地处弯曲河段凹岸中部,右侧是飞沙堰,入口宽而浅,利于减缓河流流速,使泥沙快速沉积;而左侧是灌区,入口窄而深,河流流速较大,不易发生沉积。【教学反思】2.2 地表形态的变化2一、外力作用的表现及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1.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2.塑造地表形态的外力:流水、风、冰川等。3.过程:风化侵蚀的产物,经搬运作用离开原来的位置,随着河流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这些物质又在地表沉积下来。二、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1.含义: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2.类型及作用类型 作用物理风化 使岩石发生机械破碎化学风化 伴随着岩石化学成分的改变生物风化 生物参与下的风化作用,是通过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进行的三、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1.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形式 作用地区 形成地貌侵蚀切割作用 构造抬升区 青藏高原周边山高谷深、水拍云崖的雄奇景观沉积作用 构造稳定区或构造沉降区 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2.水蚀作用类型 含义 对地貌的影响下切侵蚀 指水流垂直地面向下的侵蚀 加深河床或沟床,在山区常形成深切的V形谷溯源侵蚀 指在河流或沟谷底部地形变陡之处,因流水冲刷作用加剧,受冲刷的部位不断向上游方向移动的现象 使沟谷或河流的长度不断增加侧向侵蚀 指受横向环流的作用,凹岸不断受到侵蚀而崩塌后退,形成陡峻的河岸。同时,凸岸堆积,导致河流侧向发展 在山区,河流侧向发展可使河谷不断展宽。在平原地区,河曲不断向下游移动,形成曲流带。河床发生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3.沉积作用(1)含义:河流中挟带的泥沙,在流速降低时,会发生机械沉积作用,在河床上沉积下来。(2)特点:从上游到下游,河流沉积物逐渐变细。(3)形成地貌:在构造沉降区,河流可形成冲积平原。 [特别提醒] (1)在分析侧蚀时应该分以下两种情况:①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从地转偏向力上来解释。②如果是弯曲的河道,应该根据凹岸与凸岸的情形来判断:凹岸侵蚀,凸岸堆积。(2)一般来讲,河流上游为侵蚀地貌,下游为堆积地貌。但是,河流的上游也有堆积地貌,如冲积扇、洪积扇等;河流的下游也有侵蚀地貌,如刚果河河口地势落差大,泥沙不易沉积,就没有堆积成三角洲。(4)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河流的堆积地貌包括三种常见的类型: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其形成机制和地貌特点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示意图 地貌特点洪积-冲积平原 由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宽广三角洲 由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形成 多为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叉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分布四、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风蚀作用(1)含义:指风力对地表岩土的破坏作用。(2)类型:①吹蚀作用:指地表的松散沙粒或基岩上的风化产物,在气流作用下被吹扬。②磨蚀作用:指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在运动过程中,沙粒对地表物体进行撞击和摩擦,或者在岩石裂隙和凹坑内进行旋磨。(3)对地貌的影响:造成地表物质的损失,使地表遭到破坏,从而形成各种风蚀地貌。2.风积作用(1)含义:指风所搬运的沙粒由于条件改变而发生堆积。(2)对地貌的影响:形成各种形态的沙丘。1.侵蚀作用与地表形态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 典型景观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风蚀洼地、沟谷、风蚀柱、风蚀蘑菇、戈壁、裸岩荒漠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流水冲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沟壑纵横 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流水溶蚀 形成石林、溶洞及地下暗河、漏斗等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河流流经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峡湾 高山和高纬度冰川地区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拱桥等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2.沉积作用与地表形态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 典型景观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沙垄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燥内陆及临近地区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冰川沉积 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海浪沉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1)干旱区有风力侵蚀作用,没有流水侵蚀作用。 ( )(2)“泥沙俱下”是指沉积作用。 ( )(3)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风力堆积的结果。 ( )(4)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处,往往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 )(5)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有 ( )A.河流阶地、大峡谷 B.喀斯特地貌、陡崖C.河口三角洲、冲积扇 D.角峰、U形冰川谷[提示] (1)× 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强,但也有流水侵蚀作用。(2)× “泥沙俱下”指的是搬运作用。(3)× 我国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的结果,但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则是流水侵蚀的结果。(4)×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而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5)C [大峡谷、喀斯特地貌多为流水侵蚀地貌;角峰为冰川侵蚀地貌;河口三角洲、冲积扇是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1.读黄土高原和埃及狮身人面像图片,完成(1)~(2)题。(1)“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黄土高原现今地表形态的典型写照,其成因主要是 ( )A.风力侵蚀 B.风化作用C.流水侵蚀 D.冰川侵蚀(2)矗立在尼罗河畔的埃及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其主要原因是 ( )A.雨水侵蚀和溶蚀作用 B.风化和风蚀作用C.喀斯特作用 D.海蚀作用(1)C (2)B [第(1)题,千万年的流水侵蚀塑造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第(2)题,埃及绝大部分国土地处干旱的沙漠地区,风化和风蚀作用明显。]结合“凸凹”二字理解凸岸和凹岸下图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状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图中m、p处为凸岸,n、o处为凹岸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2-2023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2.2 地表形态的变化 学案2.doc 2022-2023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2.2 地表形态的变化 教案2.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