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课件(共24张PPT+素材 )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课件(共24张PPT+素材 )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R·部编版九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意;
2、结合历史背景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重点)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难点)
4、学习诗人手足情深、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
5、背诵、默写诗歌。 (重点)
忆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杜工部集》存诗1400多首。
知背景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今甘肃天水)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四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歌朗读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字词注释
①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②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戍,驻防。
③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出行。
④边秋: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今甘肃天水)。
⑤一雁:孤雁,比喻兄弟分散。
⑥露从今夜白:恰逢白露时节。
⑦长:一直,老是。
⑧达:到。
⑨况乃:何况、况且。
⑩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诗句今译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露水从今夜起显得更凉更白,月亮永远是家乡的最圆最明。
虽有兄弟但都在战乱中离散,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音讯?
捎出去的家书总是无法到达,何况战争打了多年至今不能太平。
品读赏析
此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思乡之作。
首联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表明战事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是“月夜”的背景;“秋边一雁声”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景图):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为“月夜”渲染一种浓重的悲凉、压抑气氛。
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露从今夜白” 交代时令,即“白露节”,表明天气渐凉,地面水气凝结,使人顿生凄凉之感。“月是故乡明” 融入诗人主观想象,点明主旨,突出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本来一样洁白的霜露,可在今晚更加苍白;本来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在故乡最为明亮,这完全是诗人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的主观想象,是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颈联承上启下,转入抒情。诗人由望月怀乡自然引出对弟弟的思念,绵绵愁思中夹杂着对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既怀家愁,又忧国难。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流露不满,深化主题。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虑和惆怅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深化主题。
综观全诗,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将常见的怀乡思亲题材写得凄楚哀怨,沉郁顿挫,充分显示了他的诗歌风格,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艺术特色:全诗层次井然,首尾呼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合作探究
1、请具体分析首联中听觉描写的作用。
首联中,从听觉角度,以“戍鼓”写战争背景,以“雁声”写亲人离散,描绘了一幅荒凉冷寂的边塞图,极力渲染悲凉气氛,为后文作铺垫。
2、普天之下,月亮明明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采用了移情于物,以幻作真的写法。深刻表达诗人思念故乡,挂念兄弟的感情,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更亮。
3、“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在自然景物的描述中融入主观感受,写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此外,今夜露白、故乡明月的词序稍作变化,化平凡为神奇,成为千古名句。
4、“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这两句诗概括了什么?
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5、全诗情感不仅仅停留在思乡怀人层面,尾联情感进一步升华,请明确指出深层情感。
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厌恶战争、忧国忧民的深层情感。
6、结合全诗,请指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 ——
“无家问死生” ——
“况乃未休兵” ——
“戍鼓断人行” ——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对亲人的牵挂和忧虑
互不相顾的焦虑和绝望
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
民生凋敝,对人民生活现状的同情和忧虑
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
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全诗情感之源是——“况乃未休兵”这一句,上面一系列的情,一幕幕的景,一片片的思,一声声的雁叫,都是因它而起。因为“况乃未休兵”,所以“寄书长不达”;因为“况乃未休兵”,所以“有弟皆分散”;因为“况乃未休兵”,所以“无家问死生”;因为“况乃未休兵”,所以“月是故乡明”;因为“况乃未休兵”,所以“戍鼓断人行”。
课堂检测
(一)理解型默写。
1、古人对“月”情有独钟。由《月夜忆舍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知“月”能抒发思乡怀亲之情。
2、《月夜忆舍弟》中用色彩的强烈对比浸润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夜忆舍弟》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5、诗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点明时令是秋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_______、______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我们学过的杜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工之妙。
8、从诗中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视觉
听觉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戍鼓断人行
有弟皆分散
(二)简答题。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战争频繁,时局动荡,民不聊生。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这两句诗运用融情于景(寄情于景、移情于景、间接抒情)的手法(1分),“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更融人了感情(1分)。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今晚(白露)以后霜更白了;本来到处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是故乡最为明亮(1分)。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入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景随情变,让人动容,因而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1分) 。
3、从全诗看,诗人“忆舍弟”的原因有哪些?
弟兄分散各地,亲人生死无消息。
家书常常不能送达。
战乱还未平息。
如何鉴赏诗歌:
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
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三)选择题。
1、对《月夜忆舍弟》一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C、“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
B
2、下列对《月夜忆舍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战争频繁,时局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
B、从标题到内容都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坦然面对生离死别的情感。
C、这首诗极能代表诗人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的夙愿。
D、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这种以幻作真的写法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浓浓思念。
B
月夜忆舍弟
怀家愁、忧国难
忧国忧民
沉郁顿挫
背景:战争频仍、
时局动荡、民不聊生
景:异乡的戍鼓声、孤雁声
观赏秋夜月露
情:
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
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边塞秋景
月下怀乡
兄弟离散
生死难卜
寄书不达
战乱频仍
视觉:路断行人 社会环境
战事频繁、激烈
听觉:戍鼓雁声
渲染了浓重的悲凉气氛
上句:既写景也交代时令
下句:点明主旨,突出思乡之情。
绵绵愁思中夹杂着对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
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进一步抒发忧虑和惆怅之情
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深化主题
思维导图:
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预习下一首《长沙过贾谊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