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自主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活用知识,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细读文本,用心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写作特色。学习本文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指导学生感受生活、感恩父母,树立责任意识,强化亲情教育。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教学过程:导语激趣,引入文本教学课前放齐豫演唱的《梦田》,引用歌词: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亩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桃种李种春风。同样,每个人心底也有一间一间房,用它来住什么,用他来住人住事住记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明代的古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看一看这间书斋里盛装了什么样的记忆。以作业形式检查自习情况。本文为选修中的自主赏析部分,再加上文字浅易,故推荐课外自读。幻灯片呈现:词类活用:雨泽下注 东犬西吠 垣墙周庭 乳二世重要词语:凡再变矣 比去,以手阖门 吾妻来归 何竟日默默在此找同学回答,如果正确,请他归纳辨析名词活用作动词与名词活用作状语的方法;并能举一反三,分析“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中的“手”的活用。词语解释中重点突出“比”与“归”。 “比”,旧读第四声,等到,今有词语“比及”仍保留此意。归:女子的最终家为夫家,故出嫁为“归”,回娘家就叫“归宁”,就是省亲问安之义。《诗经》“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为证。古代出嫁还称为“适”。梳理叙事脉络,感受悲喜情怀。1、解题:《项脊轩志》,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就是“记”,作者是围绕项脊轩这样一间小屋来记人记事,表现世事变迁。(板书)志2、找意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个“旧”字,就透出了浓浓的怀旧气息。作者围绕项脊轩回忆人和事,如烟似海的琐碎旧事作者是怎样将他们串成一个浑然的整体呢?问题设置: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找到一句话,这句话是能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情感的,也是贯穿全文的意脉。明确主旨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来梳理行文脉络。梳理悲喜之事。问: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哪些可喜之事,哪些可悲之事。可以分组讨论。板书:喜 悲。找到“喜”的同学辅以恰当的朗读。悲则要求简单的概括。小结:多少悲欢离合事,尽在寻常斗室中。品读细节、涵咏情感,体会本文“语浅情深、细节动人”的艺术特色。黄宗羲在《张节母叶孺人墓志铭》中写道:予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来事无巨细,惟此可歌泣之精神,长留天壤。抓住“细事”见“一往情深”。请同学们细读文本自由品读,抓住一些你认为感动你的细节,谈一谈为何感动你。学生在思亲之情的细节上品读较好。可对于深层的身世之感缺乏感知。教师幻灯呈现归有光的身世:1506年 生于江苏昆山1510年(5岁) 开始读书1513年(8岁) 丧母1528年(23岁) 娶妻魏氏1533年(28岁) 丧妻1540年(35岁) 中举人。徙居嘉定读书、讲学1565年(60岁) 中进士。任湖州府长兴县令1571年(66岁) 去世设置问题:院中杂种树木,作者为何单单描写“桂树”,有何深意吗?作者追忆祖母,为何会“令人长号不自禁”?只是思念祖母吗?联系文中可喜之事,结合中间讲到的“家道中落”,将项脊轩的命名、破败,桂树的文化意味,大家庭的分崩离析的混乱之景,祖母的感叹、期望、激励,扃牗苦读结合起来,读懂作者内心想重振家族的担当精神以及“惊才风逸,壮志烟高”的少年先扫一室,后扫天下的乐观情怀;可是透过纸背,我们更多看到了一个落拓学子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无边寂寞,以及久试不第、怀才不遇的隐痛与忧愤。教师小结:这就是归有光散文最突出的特点:以平淡自然的笔调记叙日常生活小事,运用回忆、触景生情、见物思人等方式,从琐屑事件的叙述中抒写出真切的感情,从平淡情景的描绘中表现出悠远的意趣,语言平淡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可谓是“繁华落尽见真淳”。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板书:语言平淡 细节动人)情感共鸣,交流共赏:讴歌亲情,细节动人著名的古文大家、翻译家林纾少孤,读《项脊轩志》感慨道:“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激起同感。教师谈自身经历以示范学生,营造氛围,进行说话训练。请同学们谈谈你印象深刻的有关亲情的小事,力求细节动人。布置作业:模仿《项脊轩志》,写一篇写人记事的作文。 注意选取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人物的音容笑貌。附板书: 志喜 悲语 身 思 细言 世 亲 节平 之 之 感淡 感 情 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