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总结课件(5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总结课件(53张PPT)

资源简介

(共53张PPT)
第三单元总结
大单元结构导图
历史阶段特征
微专题知识归纳
常考题解题技巧
素养提升特训
总体特征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大一统”的“大”,不是大小的大,而是重视、尊重的意思,“大一统”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大统一”的“大”也是指疆域辽阔)
政治 ①开创了一系列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确立并得以巩固,官僚制度取代世卿制;刺史制度、察举制、郡县制不断发展。
②边疆得到开发,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版图大大开拓。
③对外交往初步发展,中国与其他亚欧国家开始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经济 ①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
②黄河流域经济发展较快;
③对外贸易频繁,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文化 ①统治者加强了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②秦汉文化具有突出的特点;
③科技成就突出,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1.秦汉两朝对儒学的态度不同,目的相似。(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朝代 态度 措施 目的 影响
秦 否定 “焚书坑儒” 巩固大一统的封建专制政权 文化专制,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但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汉 肯定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2.大一统局面的创立和巩固(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项目 秦始皇创立 汉武帝巩固
政治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沿用了2000多年,影响深远) 实施“推恩令”、刺史制度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经济 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专卖
(增加财政收入)、平抑物价
(续表)
项目 秦始皇创立 汉武帝巩固
思想文化 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摧残文化,控制思想)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兴办太学(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军事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扩大疆土,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 北击匈奴
(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项目 秦始皇创立 汉武帝巩固
水利工程 开凿灵渠 多次组织数万人开挖水渠,对黄河进行治理
总体评价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续表)
3.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比较项 分封制 郡县制
传承制度 受封对象主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是世代相传的世袭制 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不能世袭
中央与地方关系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相对较弱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较强
影响 诸侯势力强大容易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4.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项目 “文景之治” “光武中兴”
朝代 西汉 东汉
皇帝 汉文帝、汉景帝 光武帝
项目 “文景之治” “光武中兴”
措施 ①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②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 ③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①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
②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③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共同点 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续表)
5.汉朝代表性科技及文化小结(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时期 领域 人物 名誉 成就 影响
西汉 史学 司马迁 史学家、 文学家 《史记》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公正记事、秉笔直书的治史态度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续表)
时期 领域 人物 名誉 成就 影响
东汉 手工 技术 蔡伦 纸神 蔡侯纸 促进文化和知识的传播
医学 华佗 神医 针灸、 “麻沸散”、 “五禽戏” 创造性地实施麻醉外科手术,为古代中国医学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倡导医疗体育,为古代中国养生学提供新方向
张仲景 医圣 《伤寒杂 病论》 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
宗教 — — 道教 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
— — 佛教 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6.佛教和道教的比较(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比较项 佛教 道教
不同点 起源 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 东汉末年中国
创始人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张角(太平道)、张陵(五斗米道)
教义 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修行为善,才能得到解脱 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以治病传道
传播 经中亚地区传到中国大部分地区,以后又从中国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 受到中国下层民众的信奉
相同点 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7.客观评价秦始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秦始皇统一中国,坚决废分封、行郡县,创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政体,这一切不仅给中国也给世界带来难以估量的遗产。同样不可否认的是,秦始皇的统治具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的特点,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负担。从历史发展的大视野来看,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仅从疆域上奠定了此后发展的基础,更从文化上、民族心理上铸就了大中国、大中华这个东方大国不可撼动的牢固根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自此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8.东汉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其一,外戚、宦官的争斗乱政。其二,娃娃皇帝太多(皇帝年幼,必然是太后临朝,依靠外戚掌权;皇帝长大后想要恢复权力,只有依靠身边亲近的宦官,通过宦官势力来消灭外戚势力)。其三,土地兼并严重(私有化),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其四,地主豪强势力强大,后期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其五,黄巾起义导致地方武装兴起,中央失去控制力。
9.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丝绸之路更大的贡献是推动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架起了东西方之间友谊的桥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都是通过丝绸之路先后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最早传入中国的。实际上,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西汉至隋唐千余年间成为沟通东西方的重要道路。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两个文明的互相渗透。
历史目的型选择题解题技能“三性”
题型结构 主干语+限制语+答项语(主要目的、根本目的等)
主要特点 主要考查历史事件、历史活动、历史人物等的主动动机和要达到的客观效果
解题通法 根本目的:强调其“终极性”,即期望达到的最终结果
主要目的:强调其“重要性”,即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目的。一般来说,长远目的比眼前目的重要,全面目的比局部目的重要
直接目的:强调其“急迫性”,指最近的、马上达到的结果或结局
A
【例】关于汉代官营手工业的作用,当时人颇多论及者,以官营的采矿、煮盐、铁器制作等手工业来说,有人认为“总一盐铁”,除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外,还是“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的手段。由此可见,汉代官营手工业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增加财政收入
C.抑制土地兼并  D.杜绝奢侈浪费
分析:根据“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可得出,官营手工业发展,可以限制地方的经济实力,从而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A项正确。从材料来看,增加收入、抑制土地兼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C两项;禁淫侈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排除D项。
一、单项选择题
( )1.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下图为《秦朝开辟驰道示意图》。驰道的开辟(跨学科·地理)
A.促进了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B.实现了秦王朝的持久统治
C.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乱局面 
D.击退了匈奴对边境的进攻
答案:A
( )2.1989年,在湖北云梦出土的龙岗秦简是揭开《秦律》神秘面纱的重要文物,其中有记载:“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这段材料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
A.严禁猎杀家犬  B.禁止进山伐木 
C.封闭山林牧场  D.保护生态资源
D
( )3.(2022广东)湖北云梦秦墓中发掘的秦律很大一部分内容属于官府行政法规性质,秦的大小官府机构都制定有若干规章制度。官吏若有违反,就可构成犯罪。这些规章制度有助于
A.废除郡县制度  B.巩固分封 
C.完善法律制度  D.尊崇儒术
C
A.结束农民战争  B.否定秦代暴政 
C.继承秦的制度  D.消除地方割据
( )4.在汉代的政治语汇中,常可看到“拨乱反正”的说法,下表为其中的某些叙述。它表明“拨乱反正”的核心是
B
内容 出处
(刘邦去世后,群臣赞美他)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 《史记·高祖本纪》
高皇帝拨乱世反诸正 《史记·三王世家》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汉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 《汉书·礼乐志》
( )5.(2022天津)2021年考古发现,霸陵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与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
A.勤俭治国  B.勤于政事 
C.善于用人  D.虚怀纳谏
A
( )6.(2022怀化)西汉初年,湖南历史上第一个诸侯国长沙国建立。长沙国建立初期,管辖面积相当于今天湖南面积的1.5倍,到了汉平帝时,长沙国的面积不及它建国初期的五分之一。出现这种局面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 
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提出
C.刺史制度的建立 
D.“推恩令”的推行
D
( )7.(2022广东)汉代体育项目众多,包括蹴鞠、骑射、步射、击剑、格斗等,深受民众喜爱,甚至帝王也参与“斗虎”“格熊”活动。这反映出,汉代社会风尚的一个侧面是
A.崇尚勇武  B.含蓄内敛
C.悠然清闲  D.宁静纯朴
A
A.反映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频繁  B.能够完整地还原历史真实
C.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具有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
( )8.(2022泸州)下图描绘了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该作品
D
( )9.先秦时期,城市排水管道是方形和五角形。秦汉以后,出现圆形排水管道,并在管道接口处使用了一大一小套接接口技术,使接口处缝隙较小,此外,还在管道出口处设计了窨井,可定期清理泥沙等杂物。这些变化
A.得益于标准化生产技术的萌发 
B.表明民众主导城市建设
C.使城市逐步成为科技文化中心 
D.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D
( )10.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记载:司马迁为兵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触怒武帝,被处以宫刑,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写成《史记》。而刘歆在其笔记小说《西京杂记》中则是这样记述:“后坐举(举荐)李陵,陵降匈奴,下迁(司马迁)蚕室(实施宫刑之囚室)有怨言,下狱死(司马迁死于监狱)。”据此可知
A.间接史料是不可采信的  B.历史资料须辨析其真伪
C.历史研究无法还原真相  D.官修历史才能成为正史
B
二、非选择题
11.长城穿越千年,绵延万里,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长城内外风光异】
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tián)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
——《辽史·营卫志》
材料二 【长城脚下战与和】
秦始皇 派蒙恬修长城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汉元帝 遣昭君出塞和亲 “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
材料三 【农牧交融促一统】
西汉大力构筑河西长城,在丝路经过的河西地区大规模屯田开垦。当时,匈奴等少数民族往往“驱牛马万余头来与汉贾客(商人)交易”,获取大量生活、生产资料。中原地区则“骡、驴、骆驼,衔尾入塞”,投入农耕、交通运输。
(1)从材料一这段史料我们可以提取哪些信息?(2分)
信息:长城南北分别为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人民生产与生活存在较大差异。(2分)
(2)阅读材料二,秦朝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昭君出塞为什么能够成为千古美谈?(4分)
目的:抵御(防范)匈奴入侵,维护国家统一。(2分)
原因:昭君出塞为汉匈两族长期友好相处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2分)
(3)有人说,“长城是农牧文明碰撞交融的见证”。请结合上述材料对这一观点进行简单论证。(4分)
论证:长城为农牧文明分界线,农牧文明在此交汇;西汉构筑河西长城保障丝路通畅,促进河西地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言之有理即可得4分)
12.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制度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工具的推行使用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在剧烈的兼并战争中原有的国家制度遭到了不断破坏,私人开垦荒地即归私人占有,地主数量不断增加……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进而确立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 一统帝国(秦朝)就权力层面,至少有两大难题需要面对:一是如何防止危及皇权“独制”格局;二是如何防止危及中央集权的一统体制。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为“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并指出实施这些措施的时代背景。(4分)
措施:废除了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2分)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2分)
(2)根据材料二,任选秦朝存在的一大“难题”,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其解决方法。(4分)
解决方法:“如何防止危及皇权‘独制’格局”,秦朝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三公九卿官僚制度。(2分)“如何防止危及中央集权的一统体制”,秦朝通过建立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2分)
(3)比较材料四的两幅历史地图,提取西汉初期和后期诸侯国变化的相关信息,并说说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4分)
信息:诸侯国由势力强大到彻底削弱。(2分)
原因: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2分)
(4)综合以上四则材料,谈谈你对制度变革的认识。(2分)
认识:①制度变革要有针对性,切中时弊,利于社会发展;②要切合国情和传统;③要有长远目标;④要有政治智慧;等等。(任答两点即可,一点1分,共2分)
13.【治乱兴衰与以史为鉴】小楚同学参加了“秦亡与汉兴”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他们展开相关理论学习与材料搜集工作,形成如下学习笔记:
材料
观点 ◆历史上,秦始皇被人们认为是亡国暴君,而汉武帝则被认为是雄才大略的有为之君。然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却认为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司马光的这一认识是非常深刻的
材料 ◆汉武帝的“亡秦之失”表现在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等许多方面。汉武帝的这些过失给汉朝统治带来了严重危机,几乎把汉朝带向了崩溃的边缘
材料 ◆然而汉武帝不是秦始皇,他没有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到了晚年,他深刻反省了自己以往的过失,发布轮台罪己诏,调整统治政策,安排好接班人选和辅佐班子,重新回到了发展生产、与民休息的道路上来,为后来的“昭宣中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汉武帝所以能够避免“亡秦之祸”的原因,在于汉初几十年的无为而治,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增强了汉朝的国力;以儒家为主的统治思想为调整政治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秦始皇相比,汉武帝更能够重用各种人才了,听取不同意见;汉武帝借鉴了秦朝速亡的教训,能够反思和调整自己的统治政策
——摘编自白岩《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探讨》
材料 ◆秦始皇利用法家思想治国,靠严刑峻法以高压统治老百姓,以至于社会矛盾和危机加剧,强大的秦帝国二世而亡。而汉武帝则采用了儒家思想为主的统治思想,如节用裕民、重视道德教化、主张宽猛相济等
◆儒家思想的“藏富于民”、德主刑辅等思想在汉武帝晚年为其面临严重社会危机调整统治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曾对卫青说,“汉家诸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事”。这种“以史为鉴”的态度是汉武帝在晚年能够及时转变政策并最终免于“亡秦之祸”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研读,有的同学看到了治乱兴衰与以史为鉴的关系,有的同学看到了历史的继承与发展的复杂关系,有的同学看到民生发展与国家长治久安的统一,等等。请任选角度,自拟论题,结合笔记中的观点与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2分)
示例 观点:关注民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论述:秦朝推行法家思想,严刑峻法,赋税和徭役繁重,统治残暴,二世而亡。汉初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深得民心。汉高祖:解甲归田、劝民还乡、释奴为民、十五税一;文帝、景帝:轻徭薄赋、“以德化民”,减轻刑罚,勤俭治国,加强了国家实力,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时,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政策,兴办太学,推行仁政,进一步巩固了汉朝大一统的局面;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等措施,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结论:综上所述,民生与国家的长治久安息息相关,只有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才能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才能确保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1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