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好书好品设计 考试一路绿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好品设计原卷版课文梳理原文 译文 阅读技巧点拨崇祯(chóng 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挐(ráo)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sōng hàng 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湖畔。连下了几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完全消失了。这一天初更以后(大约八点以后),我撑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冰花一片弥漫,天空、云朵、远处的山峰和湖水,上上下下一片白色。湖面上倒映着的影子,只有(隐约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以及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时间、地点】开头点明时间、地点,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天气】这句妙在不以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 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事件】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深夜出门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 流俗的孤怀雅兴! 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 俗的生活方式。【白描】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雾凇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汽, 一片迷茫。连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然难辨的茫茫 景象。“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 水,且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来就 定在那儿,丝毫也撼动不得。内容概括:本部分交代了看雪时间、目的、天气状况,记叙了这次赏雪的经过。实词意义(1),湖中人鸟声【俱绝】。( )(2)余【挐】一小舟,( )(3)拥【毳】衣炉火( ) (4)上下【一白】( )(5)惟长堤一【痕】( ) (6)与余舟一【芥】( )问题探究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想一想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答:2本部分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答:3.本部分中,作者表现了作者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答:4.“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答:5.“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答:原 文 译 文 阅读技巧点拨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像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古代旧时对士人的尊称)痴迷,还有像相公一样痴迷的人呢!” 【奇遇】此时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写出了作者的惊喜,也引起读者的惊异。 但诗人不说自己惊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背面敷粉,反客为主,足见其用笔 之独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由二客发出,实为诗人心声。饮罢相 别U,始“问其姓氏”,却又妙在语意不详,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可见这二位湖上 知己,原是他乡游子,言外有后约难期之慨。这一补叙之笔,透露出诗人的无限 怅惘:茫茫人海,知己难逢,言念及此,岂不怆神。【重点句】舟子说诗人“痴”,是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 价呢?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诗人引用 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欣赏,同时用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 愁绪。“喃喃”二字形容舟子的自言 语、大惑不解之状,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 人内容概括:写湖心亭赏雪奇遇,人和景相映成趣。实词意义(1)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 )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3)饮三大【白】而别( )(4)是金陵人,【客此】。( )(5)【相公】【痴】,( )( )问题探究本部分作者的“豪爽”表现在哪些方面?金陵人的“好客”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答:2.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本段为何要写遇人喝酒的情景,而不主要写雪景呢?答:3.根据本部分内容,写出舟子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的原因,答:课文总结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词 例句 释义客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客此 名词做动词,客居 一词多义词 例句 释义更 是日更定 读geng,名词, 古代夜间计时 的单位湖中焉得半有此人 读geng,副词, 还莫说相公痴,!有痴似相公者 读g0ng ,副 ,更加,有递 进意味一 余拏一小舟 数量词,一条上下一白 疑问代词,全、 都是 是日更定 代词,这问其姓氏,!金陵人 动词,表判断绝 湖中人鸟声俱绝 动词,消失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副词,极焉 湖中!得更有此人 疑问代词,怎么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 说》) 句末语气词, 可译为“啊”大 大喜曰 副词,表程度, 非常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形容词,与“小” 相对 特殊句式句式 例句 判断标准省略句 (两人)见余,大喜曰 省略主语“两人”(余)问其姓氏 省略主语“余”倒装句 大雪三日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 应为“三日大雪”文章主旨本文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叙写了湖心亭的奇 遇,叙事、写景、抒情的有机结合,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 一 ”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难点突破1.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这里并不是诗人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诗人看 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这 反映出诗人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开头用“独”字,一方面反映了 诗人文人雅士式的超凡脱俗、孤傲清高的情怀和强烈的自我意 识;另一方面也在有意铺垫,为下文湖心亭上遇知音蓄势,使文 章波澜顿现。2.既然是写景,诗人为何在后半部分用近一半笔墨写人, 最后还用舟子的话做结,说到了“痴”,这样有何意义?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 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 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 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 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结尾诗人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一个“痴”字,说明了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 ”的山水之乐,这字 似贬实褒,对诗人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诗人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3.对于张岱的这种行为,文中舟子用“痴”来评价,谈谈他 “痴”的表现。痴人:在农历的十二月,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 绝,雪使空阔的天地间呈现出一种肃杀的冷寂来。在当时当地 漫游西湖,实是“痴人”所为。痴景: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只 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诗人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人 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 髓,也是诗人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 一与和谐。此是“痴景”。痴心:此时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不能不说是奇迹$在 湖心亭,诗人遇到两人,那两人也都“大喜”,感叹“湖中焉得更 有此人!”几人痛饮而别。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 识”,湖中偶遇,不管是否相识,不管对方的身份地位,只是豪爽 痛快地对饮而别,这对常人而言实是难以理解。本是知音难 求,文章中弥漫着淡淡的愁绪,等到奇遇同道中人是大喜过望, 豪气冲天,而转眼就到的离别又让诗人喜极而悲,但想到天涯 遇知音又转悲为喜。其间悲悲喜喜,起起落落,均集中于诗人 一人身上,怎能是一个“痴”字了得!此是“痴心”。写作特色1.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轟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把诗人的游踪交代得清清楚楚。写景是游记的重点,诗人抓住景物中最能打动人的特点,先写天、云、山、水,上下白茫茫一片,再俯瞰西湖全景,“一痕”“一点” “一芥”“两三粒”,使人如同置身于图画之中。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 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 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诗人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都 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 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 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人与景的融洽,情 与景的交融,正是本文的特色。2.文字简练的白描手法。白描手法就是用简练的笔触,对所描写的事物的特征、状貌做真实的勾画。白描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特点$全文100 多字,写湖、写雪、写人,又交代游湖的始末,文字极其简练。特 别是诗人能抓住景物突出的特征,“一痕”“一点”“一芥”“两三 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描 绘出景物的形与神$无一语多设,无一字多余。考点精练(2021辽阳、本溪、铁岭)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松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选自《湖心亭看雪》)【乙】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①;不妆散粉,点点糁②原宪③之羹。飞霰④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⑤茗饮之景,拥炉煨芋,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选自《小窗幽记》)【注释】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②糁:散开,散落。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④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⑤醪(1áo):浊酒,汁渣混合的酒。10. 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 上下一白/不敢出一言以复 (《送东阳马生序》)B. 画冒雪出云之势/恢弘志士之气 (《出师表》)C. 是日更定矣/斯是陋室 (《陋室铭》)D 回风折竹/斗折蛇行 (《小石潭记》)11. 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答:(2)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答:12.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13. 写出【乙】文中表现作者沉醉雪景、流连观赏的语句。答:14. 【甲】【乙】两文作者同样是赏雪,但所寄情感却不尽相同。【甲】文寂寥空旷的意境隐含着作者的____________;【乙】文明丽鲜活的文字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_。(2021四川泸州)(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8-11题。(17分)【甲】三峡 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湖心亭看雪 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丙】登泰山记(节选) 姚鼐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去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中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毕皓驳色,而皆若偻。8.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B.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C.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D.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9.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疾:快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C.泰山之阳,水西流 西:向西D.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限:限制10.下列对三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A.甲文是一篇著名的山水散文,结构严谨,作者用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长江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B.乙文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运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写出了雪后西湖清新雅致的特点。C.丙文叙述了作者和友人一起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描绘了泰山瑰丽的景色和日出时的壮美景象。D.三篇文章都通过写景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不同的是甲乙两文流露出了作者仕途不顺的惆怅之感。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8分)(1)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4分)答:(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4分)答: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好书好品设计 考试一路绿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好品设计解析版课文梳理原文 译文 阅读技巧点拨崇祯(chóng 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挐(ráo)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sōng hàng 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湖畔。连下了几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完全消失了。这一天初更以后(大约八点以后),我撑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冰花一片弥漫,天空、云朵、远处的山峰和湖水,上上下下一片白色。湖面上倒映着的影子,只有(隐约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以及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时间、地点】开头点明时间、地点,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天气】这句妙在不以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 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事件】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深夜出门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 流俗的孤怀雅兴! 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 俗的生活方式。【白描】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雾凇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汽, 一片迷茫。连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然难辨的茫茫 景象。“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 水,且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来就 定在那儿,丝毫也撼动不得。内容概括:本部分交代了看雪时间、目的、天气状况,记叙了这次赏雪的经过。实词意义(1),湖中人鸟声【俱绝】。( )(2)余【挐】一小舟,( )(3)拥【毳】衣炉火( ) (4)上下【一白】( )(5)惟长堤一【痕】( ) (6)与余舟一【芥】( )【答案】(1)都消失。俱,都。绝,消失。。(2)撑(船)。(3)鸟兽的细毛。(4)全白(5)痕迹。(6)原意指小草,这里比喻微小的。。问题探究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想一想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答:①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这句话写出了大雪过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噤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②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③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写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2本部分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本部分表现了大雪过后,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寒意,渲染的气氛,为写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做了铺垫。3.本部分中,作者表现了作者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凌晨时分正是寒气倍增之时,且大雪封闭,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了作者以示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4.“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答: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5.“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答:副词、数量词的使用,于微观中显出宏观,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而出,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原 文 译 文 阅读技巧点拨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像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古代旧时对士人的尊称)痴迷,还有像相公一样痴迷的人呢!” 【奇遇】此时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写出了作者的惊喜,也引起读者的惊异。 但诗人不说自己惊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背面敷粉,反客为主,足见其用笔 之独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由二客发出,实为诗人心声。饮罢相 别U,始“问其姓氏”,却又妙在语意不详,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可见这二位湖上 知己,原是他乡游子,言外有后约难期之慨。这一补叙之笔,透露出诗人的无限 怅惘:茫茫人海,知己难逢,言念及此,岂不怆神。【重点句】舟子说诗人“痴”,是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 价呢?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诗人引用 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欣赏,同时用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 愁绪。“喃喃”二字形容舟子的自言 语、大惑不解之状,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 人内容概括:写湖心亭赏雪奇遇,人和景相映成趣。实词意义(1)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 )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3)饮三大【白】而别( )(4)是金陵人,【客此】。( )(5)【相公】【痴】,( )( )【答案】(1)面对面坐着。 (2)还。 (3)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4)在此地客居。客,名次作动词,做客,客居。(5)【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痴】痴迷。。问题探究本部分作者的“豪爽”表现在哪些方面?金陵人的“好客”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字和“三大白”表现了作者的喜悦和豪爽,“拉余同饮”,“拉”字和“同饮”,表现了金陵人的好客和欢喜之情,是从动作描写表现出来。2.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本段为何要写遇人喝酒的情景,而不主要写雪景呢?写湖心亭赏雪时的奇遇,使人和景相映成趣,既突出了雪景,又突出了真情,令读者陶醉,表现出作者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和巧遇知音的惊喜情况。3.根据本部分内容,写出舟子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的原因,作者不顾大雪三日冰雪封地,凌晨时分独往湖心亭看雪,可谓痴,金陵人人却早已在湖心亭,且兴致勃勃的饮酒赏雪,可谓更有痴似相公者。课文总结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词 例句 释义客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客此 名词做动词,客居 一词多义词 例句 释义更 是日更定 读geng,名词, 古代夜间计时 的单位湖中焉得半有此人 读geng,副词, 还莫说相公痴,!有痴似相公者 读g0ng ,副 ,更加,有递 进意味一 余拏一小舟 数量词,一条上下一白 疑问代词,全、 都是 是日更定 代词,这问其姓氏,!金陵人 动词,表判断绝 湖中人鸟声俱绝 动词,消失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副词,极焉 湖中!得更有此人 疑问代词,怎么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 说》) 句末语气词, 可译为“啊”大 大喜曰 副词,表程度, 非常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形容词,与“小” 相对 特殊句式句式 例句 判断标准省略句 (两人)见余,大喜曰 省略主语“两人”(余)问其姓氏 省略主语“余”倒装句 大雪三日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 应为“三日大雪”文章主旨本文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叙写了湖心亭的奇 遇,叙事、写景、抒情的有机结合,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 一 ”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难点突破1.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这里并不是诗人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诗人看 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这 反映出诗人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开头用“独”字,一方面反映了 诗人文人雅士式的超凡脱俗、孤傲清高的情怀和强烈的自我意 识;另一方面也在有意铺垫,为下文湖心亭上遇知音蓄势,使文 章波澜顿现。2.既然是写景,诗人为何在后半部分用近一半笔墨写人, 最后还用舟子的话做结,说到了“痴”,这样有何意义?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 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 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 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 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结尾诗人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一个“痴”字,说明了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 ”的山水之乐,这字 似贬实褒,对诗人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诗人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3.对于张岱的这种行为,文中舟子用“痴”来评价,谈谈他 “痴”的表现。痴人:在农历的十二月,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 绝,雪使空阔的天地间呈现出一种肃杀的冷寂来。在当时当地 漫游西湖,实是“痴人”所为。痴景: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只 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诗人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人 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 髓,也是诗人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 一与和谐。此是“痴景”。痴心:此时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不能不说是奇迹$在 湖心亭,诗人遇到两人,那两人也都“大喜”,感叹“湖中焉得更 有此人!”几人痛饮而别。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 识”,湖中偶遇,不管是否相识,不管对方的身份地位,只是豪爽 痛快地对饮而别,这对常人而言实是难以理解。本是知音难 求,文章中弥漫着淡淡的愁绪,等到奇遇同道中人是大喜过望, 豪气冲天,而转眼就到的离别又让诗人喜极而悲,但想到天涯 遇知音又转悲为喜。其间悲悲喜喜,起起落落,均集中于诗人 一人身上,怎能是一个“痴”字了得!此是“痴心”。写作特色1.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轟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把诗人的游踪交代得清清楚楚。写景是游记的重点,诗人抓住景物中最能打动人的特点,先写天、云、山、水,上下白茫茫一片,再俯瞰西湖全景,“一痕”“一点” “一芥”“两三粒”,使人如同置身于图画之中。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 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 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诗人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都 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 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 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人与景的融洽,情 与景的交融,正是本文的特色。2.文字简练的白描手法。白描手法就是用简练的笔触,对所描写的事物的特征、状貌做真实的勾画。白描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特点$全文100 多字,写湖、写雪、写人,又交代游湖的始末,文字极其简练。特 别是诗人能抓住景物突出的特征,“一痕”“一点”“一芥”“两三 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描 绘出景物的形与神$无一语多设,无一字多余。考点精练(2021辽阳、本溪、铁岭)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松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选自《湖心亭看雪》)【乙】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①;不妆散粉,点点糁②原宪③之羹。飞霰④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⑤茗饮之景,拥炉煨芋,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选自《小窗幽记》)【注释】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②糁:散开,散落。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④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⑤醪(1áo):浊酒,汁渣混合的酒。10. 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 上下一白/不敢出一言以复 (《送东阳马生序》)B. 画冒雪出云之势/恢弘志士之气 (《出师表》)C. 是日更定矣/斯是陋室 (《陋室铭》)D 回风折竹/斗折蛇行 (《小石潭记》)【答案】10. B【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一:全,都/数量词,一;B.之:助词,的/助词,的;C.是:这/判断词,是;D.折:折断/曲折;故选B。11. 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答:(2)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答:【答案】1)接连下了三天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2)四周的树林都是积雪,登高远眺时时可见。 【解析】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字词:俱,都;绝,消失。(2)重点字词:皆,都;雪,积雪;见,看见。12.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答案】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可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等断句。翻译为:愉快地吃饱,然后画一幅雪景图,以寄给高僧欣赏。故可断句为: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13. 写出【乙】文中表现作者沉醉雪景、流连观赏的语句。答:【答案】 徘徊凝览,以发奇思。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根据“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的意思“徘徊其间,仔细凝视观览,以萌生奇思异想”分析,符合“沉醉雪景、流连观赏”的要求。据此回答即可。14. 【甲】【乙】两文作者同样是赏雪,但所寄情感却不尽相同。【甲】文寂寥空旷的意境隐含着作者的____________;【乙】文明丽鲜活的文字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_。【答案】 ①. 家国之思; ②. 自然之乐。【解析】本题考查文本表达情感。甲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据此得出答案:家国之思(故国之思等)。乙文通过描写雪后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据此得出答案:自然之乐。参考译文:(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乙)四周的树林都被积雪覆盖,登高远眺看到白雪如同柳絮一样在风中起舞,山峰积雪如同堆砌的玉,寒鸦在城角翻飞,山中万壑都铺上了一层银色。没有树木,却在飘花,片片如同苏子瞻所描绘的赤壁景色;不用装点,散落之粉点点如同原宪藜羹中的糁。飞散的雪花飘入林中,强劲的回风折断竹子,徘徊其间,仔细凝视观览,以萌生奇思异想。描绘飘着雪冒出云彩之景致,呼唤松子、茶茗的情景。围着火炉烤山芋,美美地吃饱,随后画了一幅雪景,以便寄给名僧评赏。(2021四川泸州)(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8-11题。(17分)【甲】三峡 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湖心亭看雪 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丙】登泰山记(节选) 姚鼐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去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中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毕皓驳色,而皆若偻。8.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B.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C.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D.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答案】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结合句意分析。句意为: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故断为: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故选:C。9.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疾:快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C.泰山之阳,水西流 西:向西D.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限:限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ABC.正确;D.有误,句意: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限:界限,边界。故选:D。10.下列对三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A.甲文是一篇著名的山水散文,结构严谨,作者用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长江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B.乙文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运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写出了雪后西湖清新雅致的特点。C.丙文叙述了作者和友人一起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描绘了泰山瑰丽的景色和日出时的壮美景象。D.三篇文章都通过写景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不同的是甲乙两文流露出了作者仕途不顺的惆怅之感。【答案】D【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ABC.正确;D.有误,甲文没有流露出了作者仕途不顺的惆怅之感。故选:D。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8分)(1)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4分)答:(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4分)答:【答案】①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②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属,连接。引,延长。绝,消失。句意: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②重点词:或,有的。皆,都。若,好像。句意: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参考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知识点优化学案 原卷版.doc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知识点优化学案 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