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课题 法不可违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八年级
教材分析 《法不可违》分为“违法无小事”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两目内容。第一目“法不可违”主要阐述了法律的作用,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种类,让学生意识到在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行为,明确违法无小事;第二目“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主要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遵章守法。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道德修养:树立尊法、守法意识。法治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责任意识:做到遵章守法,依法办事。
重点 违法行为的种类;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难点 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少年飙车》,谈谈你对法律的认识。明确: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法不可违。 如何正确认识法律的作用?如何做到遵章守法?今天我们探讨的课题就是《法不可违》。 观看短片,谈感悟。 借助学生在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体会到法律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违法无小事,引入课题。
讲授新课 环节一:自主学习:课件展示预习提纲,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并思考问题。探究点一 违法无小事1.法律的作用。2.违法行为的含义。3.违法行为的种类。4.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联系。探究点二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1.我们要要警惕身边的哪些违法行为?2.如何做到遵章守法?(如何远离一般违法行为?)环节二:新课学习探究点一 违法无小事活动一 思考归纳观看视频《法与我同行》,结合教材归纳问题:法律的作用有哪些?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归纳:1.法律的作用(1)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指引作用)(2)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评价作用)(3)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强制作用)活动二 法律讲坛 观看视频《违法和犯罪那些事儿》,讨论交流问题:◆根据违法的法律类型违法行为有哪些?◆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来分,违法行为有哪些?◆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联系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归纳:3.违法行为的种类(1)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分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2)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分一般违法行为(危害程度较轻)(包括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犯罪(危害程度较重) ——刑事违法行为4.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联系活动三 以案说法 请判断下列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镜头一:朱某在校园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朱某限期归还手表。民事违法行为镜头二:李某等人在体育馆场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展示不文明标语。体育管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他他们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人警告处罚。行政违法行为镜头三:陈某为牟取非法利益,介绍杨某向吴某等人(均另案处理)非法收购走私入境的马来穿山甲(Ⅰ类濒危野生动物)。经人民法院审理,陈某构成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刑事违法行为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探究点二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活动一 观察与思考想一想,他们的行为是典型的什么违法行为?启示我们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归纳:1.我们要要警惕身边的哪些违法行为?(1)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2)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活动二 交流分享通过刚才我们对违法行为的认识和了解,请你谈谈我们该如何做到遵章守法?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归纳:如何做到遵章守法?(如何远离一般违法行为?)(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针对行政违法行为)(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针对民事违法行为)环节三:课堂小结师:这堂课的内容,我们学习得很顺利。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在学生归纳基础上,呈现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明确本堂课重点、难点。 课件展示预习提纲,预习教材并思考问题。结合材料,归纳问题。观看视频,交流并回答问题。观察图片,思考问题。观察图片,思考问题。交流分享问题。 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点形成自己的认识,养成独立思考、生成疑问、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学生预习过程中加以引导、点拨。设计意图:结合短片对法律作用的解读,归纳知识点。运用视频材料对违法行为的种类做出了详细解读,并且通过案例进行了分析,学生在此基础上对违法行为的种类进行交流讨论,能让学生对违法行为的分类有全面、深刻的把握。设计意图:通过典型事例,对违法行为的类型进行判断,有效巩固知识点。设计意图:根据图片材料,发挥自主思考及归纳问题的能力。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本堂课前面所学知识点进行自主交流,自由表达观点,结合教材归纳知识点,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及合作探究归纳问题的能力。设计意图: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幻灯片出示知识总结脉络图,将知识点升华。
课堂练习 1.某地机场一航班下客过程中,李某擅自打开飞机左3号门,并将应急滑梯放出,直接导致后续航班调换飞机执行,李某因此被处以行政拘留13日的处罚。李某的行为( A )①对社会的危害性相对轻微②属于行政违法行为③表明其法律意识淡薄④是无视规则的表现A.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2.某校八年二班同学就违法与犯罪关系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以下观点表述合理的是( A )A.违法不—定犯罪,犯罪—定违法B.凡是违法行为必然要受到刑罚处罚C.违法行为可以不承担法律责任D.违法与犯罪都要承担同等的法律责任3.某网民通过论坛、微博等平台,传播“发生恐怖袭击”的谣言,被行政拘留十天。这启示我们( C )①应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②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③要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④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A.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4.材料分析题: 李某在微信群发布“某小区查出24例”的涉疫不实言论,扰乱公共秩序。海口市公安局龙华分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给予李某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请回答下列问题:⑴李某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⑵请你从遵章守法的角度,说说上述案例带给我们哪些警示。【答案】⑴李某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⑵①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②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③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思考、完成练习,分享答案。 设计意图:围绕违法行为的种类、如何做到遵章守法等重点、难点内容了解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