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预防犯罪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预防犯罪 教案

资源简介

2.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意识,防微杜渐;感受法律的尊严,自觉遵纪守法。
能力目标:逐步形成明辨是非、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犯罪的特征和刑罚的种类,认清犯罪的危害性,懂得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核心素养目标: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法治观念,引导学生做尊法守法用法的公民。【重点难点】
重点:
1、明确犯罪的特征;
2、刑法与刑罚;
3、加强自我防范。
难点: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不良行为,远离犯罪。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播放一首有感染力的老歌《心声》询问学生听后的感受;过渡: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作为成长中的我们,怎样预防犯罪,健康成长?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探讨这个话题,一起走进《预防犯罪》。 学生活动1、认真聆听歌曲;2、谈谈听后的感受和警示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谈感受,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引出课题,导入新课学习。引导学生健康生活,增强法治观念。
探究一:走近刑法教师活动播放微视频《灰色青春》思考:视频中陆正阳他们的行为是什么违法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 过渡:视频中陆正阳多次盗窃,触犯了刑法,构成了犯罪。什么是刑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活动 1.认真观看视频; 2.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回答问题,提炼观点。 总结: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刑法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设计意图 借助视频,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刑法的内容和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探究二:了解犯罪教师活动活动:罪与非罪设问:陆正阳的行为是犯罪。你还能列举出身边类似的案例吗? (多媒体展示)四幅违法犯罪事件图片:浙江乐清“夺命顺风车”、杭州保姆纵火案校园欺凌案、吴亦凡事件思考:这些事件的共同点都对社会危害程度如何?违反了什么法律?他们都受到了怎样的处罚? 学生活动1.列举身边的案例;2.思考并回答问题,提炼观点。总结: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设计意图 通过身边案例的列举、分析犯罪的危害性,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犯罪。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
教师活动案例分析: 案例一:林某与张某因为行车,双方互不相让,发生口角后,林某动手将张某掀翻在地,造成张某手指骨折。 案例二:2020年10月7日下午5时许,黑龙江哈尔滨发生一起极其恶劣的打架斗殴事件:两名未成年男性因为一名女生产生矛盾,在一广场大打出手,致使其中一名男生当场死亡。问题:对比分析上述案例,讨论以上违法行为有何区别? 教师补充: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过渡:俗话说:“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惩罚。下面我们来了解什么是罚? 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探究,进行思维的碰撞; 2.分享小组成果,归纳总结。讨论分析:案例一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民事法律法规,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案例二导致他人重伤甚至死亡,违反了《刑法》,构成故意伤害罪。总结:犯罪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犯罪的法律标志)、应受刑罚当罚性(犯罪的必然法律后果)三个特征。
设计意图 通过两个案例对比分析,明确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启发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严格律己,远离犯罪。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法守法。
探究三:承担刑罚教师活动 活动三:举案说罚播放视频《灰色青春》后续(陆正阳因多次盗窃被判刑)思考: 1、陆正阳他的行为受到什么处罚? 2、法院的判决结果中,哪个是主刑?哪个是附加刑? 过渡:刚刚我们了解了主刑和附加刑,他们都属于刑罚,都是对犯罪行为的惩罚。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相应的刑罚处罚,我们要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学生活动 1.认真观看视频; 2.结合教材认真思考并回答问题,提炼观点。总结:刑罚又称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设计意图 通过故事后续的展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和动力,进一步了解刑罚的种类。借助法院判决结果,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
探究四:加强防范教师活动观点辨析:有的同学认为“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多媒体展示: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修改规定。刑法修正案(十一)规定最低入刑年龄为12周岁。 过渡:“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说法是十分错误的。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远离犯罪。设问:犯罪都是一蹴而就的吗?过渡:很多犯罪往往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变形记》。 学生活动 1.学生认真思考,合作交流; 2.分享自己的观点。总结: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罪危害,远离犯罪。
设计意图 通过观点辨析,让学生认识到“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观点是十分错误的,启发学生要珍惜美好生活,远离犯罪。结合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修改规定,让青少年从思想上意识到预防犯罪的重要性。
教师活动案例分析:中学生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变形记》 讨论: (1)绘制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 (2)陈某的演变过程说明了什么?原因是什么? (3)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对你有何警示?教师过渡:我也给大家绘制了一个陈某犯罪轨迹图,请看:交损友→旷课→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偷窃财物等→拦路抢劫→被判刑。根据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讨论陈某的演变过程说明了什么?原因是什么?教师过渡:提到不良行为,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的规定,给我们划清了是非的界限,标示了生活中的“雷区”。展示:法律知识小百科明确什么是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本55页案例; 2.绘制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 3.分小组讨论交流,分享小组成果。 总结: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我们要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设计意图 体现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多思、多说、多做。通过绘制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引导学生分析这一过程的原因及危害。同时拓展法律知识,让学生明确什么是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不良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不良行为应及时改正,否则可能发展成违法犯罪。同时也启示学生对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进行探讨。培育学生健康生活,尊法守法的核心素养。
三、收获平台教师活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我知道了________, 我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后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 让学生不仅有知识上的收获,也有情感的升华和能力的提升。
四、课堂小结
五、扫“雷”在行动
结合陈某走向犯罪的路线图,你觉得自己或身边的同学有不良行为吗?如果有,请分析产生原因并制定整改措施。
不良行为
产生原因
整改措施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剖析生活现象,提高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现实的能力,使教学回归生活。
六、教师寄语
同学们,犯罪是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树立法治观念,落实法治行动,珍惜美好生活,远离犯罪!同学们,请牢记: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会黑暗!
《预防犯罪》课后反思
本堂课从整体上进展比较顺利,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清晰,各环节环环相扣,课堂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活跃,进一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体验学习的快乐。
1、导入环节以音乐熏陶和图片展示相结合的方式,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为本课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和思想的警示;
2、以《灰色青春》视频为主线贯穿罪与罚,帮助学生更好了解“罪”与“罚”,环环相扣,使教学更连贯;
3、通过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把握知识的内涵,增强法治观念,树立依法办事的意识,自觉遵章守法,防患于未然;
4、通过借助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绘制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更加直观、生动,让学生的认识更清晰更深刻;在今后课堂教学中加以改进和提升:
1、注重过渡性语言的艺术和提炼,多学生评价更加多样化;
2、教学中可采用角色扮演、情景剧等方式,增强学生的互动性,让课堂更饱满更生动;3、在问题设置方面多钻研,多揣摩,设置更有深度,注重时政教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