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9.1生活需要法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分析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本课作为本单元统领整个法律部分的起始课,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法律调整生活中的社会关系、矛盾纠纷,法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伴随着我们一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产生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人类开始了迈向法治社会的步伐。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二)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生活需要法律。 教学难点:法治的发展进程。 二、学情分析 未成年人作为 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法治意识如何,关系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能否实现。受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的限制,未成年人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法治观念淡薄,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有必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法治的发展进程,增强自身法治观念。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认识法治建设进程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法律的产生和法治化的进程。教学过程导入:视频《法律相伴一生》思考:如果没有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小结: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器,为我们的成长提供文明有序、和谐自由的空间。生活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保障。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哪些法律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这些法律从何而来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本课的学习。环节一: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比一比:看谁说的多】思考:你知道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有哪些吗?思考:如果没有这些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小结:法律就在我们身边。生活需要法律来调整。每一部法律都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拓展延伸:家庭生活离不开法律、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探究与分享】上述图片中行为都是自觉的吗?说明了什么? 结论:法律已经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法律不仅服务于人们的当前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 【视频分析】播放视频《公民之权利与义务》 思考:说说上述内容哪些是我们的权利,哪些是我们的义务。小结: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我们一生都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环节二:法治的脚步 【你知道吗?】原始社会有法律吗?人们靠什么约束自己的行为?什么时候有了法律? 小结:原始社会没有法律,人类用习惯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些习惯靠人们自觉自愿遵守。直到有了国家,有了阶级,才有了法律。法律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追问思考:有了法律之后,人类就走上依法治国的道路了吗? 知识小贴士:延伸拓展法律本质 小结:法律不能贯彻落实,就等于一纸空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的法典就已比较完备,但在封建专制的历史中,法律成为统治者治理被统治者的依据,这不是真正的法治社会,其实质还是人治。 思考:你期待的法治国家是什么样的?结论:法治就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视频《法治的进程》并且观看法治进程流程图 小结: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法治助推国梦。法治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本课小结】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法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我们一生。随着社会的发展,法治不仅成为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拓展空间】法律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体现着人类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与同学分享中华民族法治文明史上秉公执法、惩恶扬善的历史故事,并谈谈你的体会。教学反思本节课从整体上看,本课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组织形式都体现了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课堂开放而富有活力,让人感到耳目新。本节课也存在不足,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没有及时的进行点评与反馈。课堂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最后时间不够。教师授课时有些环节节奏太快,没有关注到学生听课情况,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1.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大到国家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下列关于法治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②要改变现有制度,让每个公民都直接管理国家事务③法治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依法办事④法治就是依据法律的管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 2020年 5月 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 1月 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该法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我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这说明( )A.法律的制定和颁布与生活的需要相关B.法律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唯一手段C.成年人与法律的联系更紧密D.法律也可以调整亲情、友情关系3.“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下列对于法治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②加强法治建设可以杜绝违法犯罪③有法律制度就等于有法治④法治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A.②④ B.①④C.③④ D.①③4.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这是古今中外历史都证明的真理。这告诉我们( )A.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法令的施行B.与法律相比,其他社会规范并不重要C.依法治国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D.只要国家兴旺,法律自然会得到贯彻实施5. 法治建设,人人受益。下列举措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有( )①修改食品安全法,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②加强网络版权监管,保护公民的知识产权③纠正 冤假错案,维护司法公正 ④全体社会成员积极执法,打击违法犯罪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当我们出生时,父母依据我国户口登记条例、居民身份证法为我们申报户口,申办身份证;当我们到上学年龄,父母依据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送我们去学校上学;当我们年满十八周岁,我们依据宪法和兵役法服兵役;当我们退役后,依据劳动法参加工作;当我们年纪大了,可依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获得生活保障。(1)请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2)请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中的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这些法律的本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