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学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学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一学科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认同中华文化,具有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保持民族气节,维护民族尊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科学精神: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等认识、分析、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公共参与素养: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主动担当时代大任。
1、必备知识:了解中华文化的产生、发展,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明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关键能力:培养学生实践研学的参与能力,达到实践研学与课堂探究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提升学生获取信息和探究论证的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难点: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三知识梳理
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2.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独特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3.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
①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②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
③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7.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
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①改造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
2.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和理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自我提升
1.勇于担当的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从《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孙中山的“勇往直前,以浩气赴事功,置生死于度外”,等等,诠释了中华民族责任意识的内在天赋。今天,中国共产党将敢于担当纳入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材料表明( )
①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
②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难以磨灭
③没有文化的积累就没有文化的传承
④传统文化的内涵能够在实践中因时而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在世界传统建筑体系中,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发展最早也最为成熟,影响深远,其营造技艺一直传承至今。改革开放以来,各类旅游景区大量修建微缩建筑和仿古建筑,对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的需求开始增多。这些景区的需求,成为近几十年来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实践与传承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如何传承营造技艺,值得人们思考。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 )
①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它的传承和进一步发扬光大,还需要更多的智慧
③需求的增多,反映了文化给予经济以重大的影响
④借助景区需求这一载体,传承和表现了文化内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何以中国——中华古代文明暨《国家宝藏》”的展览,将中华文明视作一条大河,将文明的起源、传承、发展比拟为河水的“源”“流”“汇”,借助西周何尊、魏晋驿使图画像砖等130多件文物重宝,系统展现中华文明的文化特质。该展览展现了( )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各民族文化交融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
③中华文明强大的延续性和坚定的文化自信
④中华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许多重大观点具有天然的、内在的契合性,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知行合一”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等。这种契合性说明( )
①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
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思想基础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引领发展方向的旗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中国面塑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早期作为供奉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之用,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演变成了工艺精湛、千姿百态的面塑工艺品。山东面塑色彩单纯艳丽,造型简练生动;山西面塑造型整洁,内蕴饱满丰富,又有饱含秦汉遗风的适合纹样;河北面塑将人物的肌肉、骨骼、毛发、神韵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我国风格各异的面塑文化( )
①表明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共同熔铸了中华文明
②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③折射着我国的地域差异和社会历史变迁
④验证了文化统一性对区域文化多样性的支撑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离乡不离腔”,在台湾大部分人会讲闽南语。据史书记载,北方的中原汉人在不同历史时代多次向闽南迁徙,带去丁中原汉语,为闽南方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后漳州与泉州两地的闽南人把闽南话带到了台湾。这表明( )
①语言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
②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不同的方言
③台湾与祖同大陆同文同宗、同根同源
④人口迁徙促进语言的交流与传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壬寅虎年,两岸民众在春节期间热烈互动,通过线上线下贺新春、话亲情、赏花灯、吃汤圆、盼团圆,在网络视频上频频“刷屏”,将“穿越海峡的新春祝福”推向高潮。可见( )
①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和睦之魂
④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特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何以中国”特展上,130余件精美文物精彩亮相。古滇国青铜器牛虎铜案受中原青铜技术影响,又融入当地艺术风格,其生动性与中原大多数青铜器的规范性形成鲜明反差;辽代鹿衔草纹濫金银马饰在表现游牧民族艺术风格的同时,继承并发扬了中原地区传统图案特色。由此可见( )
①中华文化在长期的交流中,既相互借鉴,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③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④中华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它不仅孕育了中华儿女,更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数不尽的财富。下图为黄河博物馆收藏的部分文物。这些黄河文物( )
①展示了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黄河文明
②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
③集中展现了黄河流域人们的整体风貌
④为讲好黄河故事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载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食用野味的陋习并不简单地是一个医学、环保问题,更是一个文化问题。只有重新唤醒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那些合宜的野生动物观,重建当代人与野生动物的文化关联,运用文化手段疏导新兴野味文化,方能根本上改善、引导当代人的野物观、自然观。这说明( )
①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对于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
④要坚持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古为今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B
2.A
3.A
4.B
5.C
6.D
7.B
8.A
9.B
10.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