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地球的运动》单元整理【核心素养目标】1.科学观念:通过对单元知识的梳理,知道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变化和对地球生物的影响,认识到地球的运动及其产生的变化是有规律的。2.科学思维:运用模型建构、推理论证等方法认识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变化。3.探究实践:梳理每一课的科学活动和科学知识,并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整理与交流。4.态度责任:在小组交流中,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能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分享。【教学重难点】重点:梳理本单元每一课的学习内容,整理本单元所学的科学概念。难点:用思维导图梳理科学知识和概念,并能完整地表达。【教学准备】教师:教学PPT。学生:水笔、A3纸。【教学过程】一、聚焦——明确任务(预设3分钟)1.说一说: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实验,或者一个观点,或者一次活动?2.揭题:本节课我们来一起进行单元整理,梳理本单元的科学活动和科学知识。(板书:单元整理)【设计意图】以“印象最深的***”打开孩子的思维,开门见山,明确本课学习任务。二、探索——梳理知识(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教材、水笔、A3纸]1.任务:梳理每一课活动和知识。要求:(1)1~7组梳理1~7课的学习内容,7组以后的小组自选课文进行梳理;(2)组内讨论,按“科学活动”和“科学知识”两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3)梳理完成后,小组讨论、制作思维导图,准备交流。2.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点拨。【设计意图】任务驱动学生分组回顾课文内容,梳理科学活动和科学知识并制作思维导图,为交流做准备。三、交流——提升认识(预设20分钟)1.各组依次汇报整理的思维导图,每课汇报后全班补充、点评(以下每一课的活动和知识是学生小组思维导图中要呈现的内容概括,表达形式可以多样化,要求学生能够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1)我们的地球模型活动:整理已知;制作结构模型、海陆分布模型、自转模型。知识:地球内部构造;海陆面积;围绕地轴自转。(2)昼夜交替现象活动:提出假说;模拟验证假说。知识:只要地球和太阳处于相对圆周运动,在地球上都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活动:比较地心说、日心说异同;改进模型;模拟观察昼夜交替现象。知识:地心说、日心说观点;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4)谁先迎来黎明活动:模拟谁先看到太阳的活动;相对运动确认地球自转方向;在地球仪上模拟谁先迎来黎明。知识:谁先迎来黎明和地球自转方向有关;太阳东升西落告诉我们地球是自西向东转的,自转一周约需24小时。(5)影长的四季变化活动:制作圭表;自制圭表测量和记录。知识:四季正午影长夏季最短(太阳高度最大),冬季最长(太阳高度最小),春秋季适中(太阳高度适中)。(6)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活动:模拟地球公转;讨论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知识: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不变;地球上四季是由于阳光直射和斜射造成的,与地球离太阳远近无关;地球公转要一年。(7)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活动:阅读资料,整理单元思维导图。知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影响生物的生活与生长。2.如果我们把一个单元的活动或知识整理成一张思维导图,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梳理?(预设:活动:制作模型、阅读资料、模拟活动、讨论交流……知识:构造、学说、自转、公转……)3.任务:课后把这个单元的活动、知识整理成一张思维导图。【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活动,分组整理每一课的科学活动和科学知识,帮助学生连点成线,交流补充,进一步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形成系统性、结构性的地球运动的知识。四、拓展——激发兴趣(预设2分钟)1.对于地球和地球的运动,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设计意图: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和地球运动的兴趣。】板书设计单元整理活动:制作模型、阅读资料、模拟活动、讨论交流……知识:构造、学说、自转、公转……【疑难解答】1.二十四节气如何确定的?本单元四季的变化中涉及到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普及一下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法中特有的内容。我国的农历是阴阳合历,既用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作为计算单位,又用地球公转一周来计量年。为了充分反映季节和气候变化情况,古代天文学家早在西周及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太阳影子确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并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气候变化,将全年分为二十四等份,给每个等份取一个名字,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二十四个节气分列在 12个月中,两个节气间隔约为半个月。二十四节气也可以编成一首歌诀,让有兴趣的同学去记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2.学生在整理时不会使用思维导图怎么办?思维导图是一项将思维可视化的有效工具,有助于呈现学生的思考过程和表达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在平时的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如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组织板书,要求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及时梳理学习结果等等,任何一项技能都不是一蹴而就、临时生成的,需要我们老师有意识、有心地培养学生才能达成效果。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