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2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一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通过学习,认识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原因,认同我国的国家政策。【科学精神】认识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具有科学性。【法治意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各参与主体必须遵循法律。【公共参与】运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相关知识,针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 化建议,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二学习重难点重点: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要性、内容。难点: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措施。三知识梳理一: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意义(1)重要性和紧迫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2)必要性和目的: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下坚实而强大的⑤物质基础。2.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和构成内涵: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⑥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包括:(1)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⑦产业体系;(2)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⑧市场体系;(3)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⑨收入分配体系;(4)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⑩城乡区域发展体系;(5)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 绿色发展体系;(6)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 全面开放体系;(7)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总体要求(1)要处理好七个方面的关系:这七个方面是统一整体,要 一体建设、一体推进。(2)要借鉴发达国家有益做法,更要符合 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1.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建设好现代化经济体系。2.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主要任务: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要求: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⑤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3.建设⑥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主要任务: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陆海统筹整体优化,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要求:全面实施⑦乡村振兴战略和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1)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总体部署重要性:⑧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总体部署:必须始终把解决好“⑨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助、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入实施⑩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4.建设更高水平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主要任务: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要求: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要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继续积极推进“ 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交流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总体要求: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四自我提升1.在传统农业中,大量秸秆被放置、丢弃或者焚烧,这种处理方式不仅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植物秸秆综合利用,采用零污染零排放的生产工艺,用玉米秸秆、水稻秧等原料生产出木糖、纤维素、木质素等,使秸秆变废为宝,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启示我们( )①推动乡村振兴要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 ②资源循环利用要走与市场相结合之路③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 ④打造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某县实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强化县城综合服务功能,推动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采取固定设施、流动服务等方式,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这些行动坚持( )①先富帮后富,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②协调发展,切实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③创新公共服务方式,扎实推进乡村振兴④人民至上,保障农村居民高层次生活需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2021年1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要求,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为此,我国应该( )①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虚拟经济上②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同步富裕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破供给约束堵点④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擦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②掌握种子研发的主动权是国家关键技术创新的关键③实现粮食安全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④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才能真正掌握发展主动权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工业上楼”是一种让企业在高层楼房中进行工业生产的新型产业空间模式,在不改变工业用地性质的前提下,提升楼宇的容积率。向存量要空间,向天空要空间,“工业上楼”提速,逐步成为东莞新建产业园的“标配”。下列不属于“工业上楼”将为东莞产业园带来的积极影响的是( )A.再塑空间格局,提升综合承载能力B.吸引优质企业聚集,推动专业化发展C.解决企业因无处扩产而被迫外迁的问题D.提高建设标准,提升厂房适用性6.2021年9月3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是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量身打造的主阵地,也意味着我国一直推进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初步完成。北交所的成立( )①旨在开创新的融资平台,降低市场投资者的投资风险②将为资本市场投资者获得经营性收入提供新的途径③有利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资本市场的服务功能④将带动提升创新投资力度,加速科技、资本、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近年来,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推动数据量爆发式增长,带动数据传输、存储、计算、应用环节和互联设备能耗大幅上升,数字基础设施日益成为“吃电”大户。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决策下,我国要适度超前开展“绿色数字基建”。以下为这一措施带来的积极影响的传导路径正确的是( )A.增加数字基础设施数量→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优化产业和消费结构B.增加数字基础设施数量→促进数字经济绿色发展→提升数字基础设施的能效→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C.提升数字基础设施的能效→促进数字经济绿色发展→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赋能产业和消费“双升级”D.提升数字基础设施的能效→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贯彻创新发展新理念→优化产业和消费结构8.2022年0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发布,强调要健全消费标准体系。健全消费品质量标准体系,完善节能和绿色制造标准体系、绿色产品认证标识体系以及平台经济、跨境电商、旅游度假,餐饮、养老,冷链物流等领域服务标准。健全消费标准体系( )①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客观要求②是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需要③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④旨在通过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克服市场缺陷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钢铁企业A(央企)和B(地方国企)重组,地方国资委将所持B企业51%股权无偿划转给A企业。两家企业在铁矿资源储备和采选技术方面都有优势,重组后可推进钢铁板块和铁矿石板块整合运作,粗钢产能将跃居世界第三。该重组有利于( )①提高国有资本在钢铁行业中占比,放大国有资本功能②实现A、B公司股权多元化,激发国有企业市场活力③增加铁矿石供给,维护钢铁行业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④提升产业集中度,推动钢铁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碳中和指一段时间内,特定组织或整个社会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植树造林、海洋吸收、工程封存等自然或人为手段被吸收和抵消掉,实现人类活动二氧化碳相对“零排放”。下列举措与目标关联正确的是( )A.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以“无形之手”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减少碳排放B.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大力推动机动车“油换电”,推动氢燃料汽车规模化应用→减少碳排放C.倡导“光盘行动”等生活方式→减少粮食浪费,发展有机农业→增加碳吸收D.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貌开放体系→提高林地面积,厚植生态根脉→增加碳吸收参考答案:1.A2.C3.D4.B5.D6.D7.C8.A9.D10.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