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学案(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学案(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含答案)

资源简介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一学科核心素养标二、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通过学习,明确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从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
2.科学精神:用全面的观点认识我国居民获得收入的合法途径和方式,增强学生的科学精神。
3.公共参与:积极参与社会调查和实践,提高守法致富的法治意识,弘扬劳动精神,
必备知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关键能力:能够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正确认识劳动的重要性。 学重难点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
1.按劳分配为主体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难点
1.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
2.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
三知识梳理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分配概念:社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要在政府、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分别形成政府收入、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要。
(2)实行原因: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3)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按劳分配
(1)地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2)基本内容和要求: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⑤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⑥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意义:
a.实行按劳分配,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⑦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⑧社会生产的发展。
b.实行按劳分配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⑨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⑩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按要素分配
(1)要素:劳动、资本、土地、 知识、 技术、管理、数据等。
(2)意义:有利于让 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4.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
(1)原因: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 分配制度,使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
(2)劳动性收入,是指通过 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
(3)财产性收入,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 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
(4)经营性收入指通过 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
(5)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包括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等。
5.勤劳合法致富
(1)劳动是 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得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
(2)对待劳动的态度:
a.要弘扬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
b.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 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1.优化收入分配与民生的关系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2.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
(1)坚持“两个同步”: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2)完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政策:
a.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要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
b.在再分配方面,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⑥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
c.要重视发挥⑦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3)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增加⑧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⑨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4)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必须坚持⑩消除贫困:
a.贫困是全世界面临的 共同难题。
b.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c.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四自我提升
1.下图为2014~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变化情况。由此,我们可推断出( )
注:2021年一季度,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43。
①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逐步缩小,收入分配格局逐渐改善
②我国实现收入分配公平、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还比较艰巨
③我国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进社会公平
④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低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较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22年1月1日,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开始实施。自国家医疗保障局成立以来,连续4年的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已经累计将507个药品新增纳入全国医保支付范围。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及其他形式共同构成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聚焦市民公共文化需求,全力推进城市书房建设属于社会福利
②居民看病使用的国家医保报销属于社会保险
③公共场所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通道属于社会救助
④参保企业因为疫情可暂缓缴纳社保费用属于社会优抚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3.截止2022年6月13日,哈密市困难群体应保尽保1.41万人,养老保险待遇应享尽享5004人。全市三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3.26万人次。这一个个数字,不仅是“民生为本”的生动诠释,更为市民创造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材料表明( )
①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再分配机制维护社会公平
②国家坚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③我国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绘就民生幸福温暖底色.
④我国完善社会成员生活安全和生存权利的最高层次社会保障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收入分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在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如何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收入分配体系是一个新的挑战。以下对完善我国个人收入分配认识正确的是( )
①初次分配要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
②第三次分配重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避免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③再分配应健全回报社会的激励机制,鼓励高收入群体关爱社会
④既要看到三次分配之间的联系,又要遵循各自不同的原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当前,数字经济既能促进持续性、均衡性增长,又能助推共享式、普惠式发展,是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发展数字经济,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就要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路径正确的是( )
A.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共同富裕
B.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劳动者转型升级→完善按要素分配→促进共同富裕
C.数字产业化规模扩大→创造大量新增就业岗位→催生新业态→优化收入分配格局→促进共同富裕
D.数字治理优化公共服务→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共享数字红利→促进共同富裕
6.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下列措施有助于把“蛋糕”切好分好的是( )
①支持有意愿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②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激活市场主体活力
③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④让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实现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农村三权分置是我国今年乃至将来都会重点进行的一项改革,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又一项创举,目的是落实农业这一中心任务,真正激发农村活力和做到藏粮于地,保障粮食安全。由此,这个政策的积极影响有( )
①激发土地要素活力,使土地更加“活化”
②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③农民通过流转经营权,进一步发挥集聚效应
④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安全进一步得到保障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2022年2月,银保监会印发《关于扩大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的通知》,决定将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区域扩大到全国范围,同时允许养老保险公司参与试点。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是指以养老保障为目的,为用户提供养老年金、重度失能保险金、身故保险金三金保障,领取年龄在60周岁及以上,领取期不得短于10年的个人养老年金保险产品。扩大该保险试点范围有利于( )
①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弱势群体利益
②优化养老金制度结构,应对人口老龄化
③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养老保障需求
④发挥再分配调节机制,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劳动教育进课程教材情况时强调,要通过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等途径,将劳动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各个方面,解决有教育无劳动的问题,努力克服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劳动教育进课程教材旨在( )
①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
②培育劳动能力,鼓励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
③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增加学生劳动性收入
④营造劳动最崇高的氛围,扩大学生的收入来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讨论了两种前后相继的平等,即按劳分配的平等和按需分配的平等,其中对按劳分配平等的分析与批评最为详尽,集中展示了马克思对平等和正义的根本信念。下列符合按劳分配中公平原则的是( )
A.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共同劳动、劳动产品平等分配
B.劳动者应努力学习技术、提高劳动技能
C.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
D.让劳动、土地、知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
1.A
2.B
3.A
4.B
5.D
6.B
7.C
8.C
9.A
10.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