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第七课 第二框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知识点课件(共10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第七课 第二框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知识点课件(共101张PPT)

资源简介

(共101张PPT)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WHOA!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第二框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知识点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01
[预读教材·抓基础]
1.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
(1)中华文化是________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
(2)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__________相互交融、相互促进,________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____________。
中华民族 
各民族文化 
共同 
精神标识 
(3) 中华文化是在与_________________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中华文化注重____________外来文化的__________,不断增强其________,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世界各国文化
吸收和借鉴
有益成果
包容性
2.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思想理念、中华传统________、中华________精神等。
(2)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________、守诚信、崇________、尚和合、求大同等;
(3)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________乐群、扶危济困、___________、孝老爱亲等;
(4)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________、鼓励人们向上________的思想文化内容等。
核心 
美德
人文 
民本 
正义
敬业
见义勇为
和谐 
向善 
3.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1)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________和________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
(2)包容性: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________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凝聚力 
连续 
包容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1)对自身: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________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________。
(2)对人类: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________影响,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精神 
软实力 
深远
[学以致用·提素养]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  )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指中华文化能和外来文化和睦相处,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积极成分。(  )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仅指中华文化能和外来文化和睦相处,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积极成分,也指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彼此吸收、借鉴各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3.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下列对“包容性”理解正确的是(  )
① 包容性能使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②包容性能使中华文化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 ③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实现中外文化的趋同 ④包容性是指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含义和意义。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③中“实现中外文化的趋同”的说法错误;①②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C。
4.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可见,中华文化(  )
①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②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拒绝西方文化的影响 ③是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之后的总和 ④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解析: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①④符合题意;②中“拒绝西方文化的影响”的观点错误;中华文化是由我国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但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③观点错误。故选B。
5.(2021·河北石家庄一中模拟)近年来,我国在许多国家开展了数百项内涵丰富的文化活动:富有中国特色的舞狮表演、川剧变脸,让白俄罗斯民众接触到了中国民俗文化;《诗经》吟唱和汉唐乐舞表演将“中国风”吹至柬埔寨;傣、景颇、阿昌等少数民族音乐跃动塞尔维亚……这体现了中华文化(  )
A.具有其他民族文化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B.走在世界前列,引领发展
C.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D.博大精深,具有独特标识
D
解析: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A说法错误;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但B中“引领发展”的观点是错误的;材料体现的是我国在许多国家开展内涵丰富的文化活动,把中华文化传播出去,没有体现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排除C;开展这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独特标识,D符合题意。故选D。
6.(2021·辽宁沈阳模拟)墨子的“节用”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李商隐在《咏史》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些警世名言,都是对“节用”思想的发扬光大,对当代社会发展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表明(  )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亘古不变
B.中华文化具有连续性
C.中华传统文化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
D.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B
 解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丰富发展,不是亘古不变的,A错误;中华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C错误;题干对我国传统文化中“节用”思想的影响和发展的表述,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连续性,没有体现包容性,D不符合题意。故选B。
[共话议题·探重难]
[议题探究]
[背景材料]
材料一 《论语》有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又提出了“泛(即泛)爱众而亲仁”的思想。唐代韩愈的“博爱之谓仁”即来自孔子的“泛爱众”、爱人民、保护老百姓的思想。“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民众
的意志彰显社会的善恶,是行政的主要依据。今天,深化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继承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材料二 《尚书·五子之歌》记述大禹之训诫:“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西汉时期,贾谊则提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
[问题探究]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哪些思想?除了这些思想,你还知道哪些思想?
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思想。除此之外,还有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
2.材料一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材料一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
[重难点拨]
1.正确认识文化的包容性
项目 求同存异 兼收并蓄
内涵 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侧重 强调不同文化在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 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
项目 求同存异 兼收并蓄
意义 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关系
续表
[特别提醒]
(1) 在分析具体材料是否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时,可以从“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两个角度来思考。
“求同存异”侧重于强调不同文化在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2) 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文化吸收、借鉴,而是说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3) 表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美结合、融入、借鉴等。
2.如何正确认识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 从外部看 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的
从内部看 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呈现文化多样性
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 从世界看 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
从内部看 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区域文 化与民 族文化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续表
02
知识点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预读教材·抓基础]
1.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1) 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___________”,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个“推陈出新、___________”,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去其糟粕
革故鼎新
(2) 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________,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继承 
2.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1)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________。
(2)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________。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
创新 
根本
3.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________。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________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________。
价值观 
自信心
借鉴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________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________关系,构建人类命运________。
国际 
国际 
共同体
[学以致用·提素养]
1.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
中华传统文化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承袭农村传统习俗,提高农民道德修养。(  )
传统习俗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传统习俗的作用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传统习俗应批判继承。

3.笙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乐器,迄今已有3 000余年的历史。它那金声玉振的小小笙簧和刚直劲节的紫竹笙苗、那“直而不居,曲而不兆”的独特音色,承载了“和”“德”“清”
“正”的美学精神,成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材料表明,优秀传统文化(  )
A.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B.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和动力
C.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的精神纽带
D.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D
解析:材料中古老乐器笙承载的“和”“德”“清”
“正”的美学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D正确。A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一种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不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B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生存的影响。
4.近代以来,许多进步人士都曾受传统文化中“汤武革命、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等思想的影响。孙中山把“天下为公”作为革命的目标,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把“共产主义”和“大同世界”作为类似的概念来解读。由此可见
(  )
①传统思想对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有深刻的影响 ②中国近现代革命思想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 ③中国传统文化催生出中国近现代的革命思想 ④中国近现代的革命思想是传统思想的创造性转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文化具有传承性,中国近现代革命思想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传统思想对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有深刻的影响,①②符合题意;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中国近现代的经济、政治状况催生出中国近现代的革命思想,虽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但并不是传统思想的转化,③④说法错误。故选A。
5.(原创题)对西方文化包容、宽容可以,但纵容不值得提倡。学习西方文化、了解西方文化也要讲方式、讲方法,不能丢了中华文化这个“根”,忘记了老祖宗的“本”。这警示我们(  )
①中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要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②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③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不相容,要区别对待 ④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要固守不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解析:对西方文化可以包容、宽容,但纵容不值得提倡。这警示我们要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故①符合题意;不能丢了中华文化这个“根”,忘记了老祖宗的“本”,这警示我们不能忘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故②符合题意;东西方文化可以相互吸收、相互借鉴,③说法错误;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但不能固守不变,④说法错误。
6.(2021·安徽淮北模拟)《周易》中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可保也。”近年来,“忧患意识”一词频繁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及领导人的讲话中。这表明,中华传统文化(  )
A.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精华也有糟粕
B.影响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中国人的价值观
C.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应当全部继承
D.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会成为全世界的主流思想
B
解析:“忧患意识”在近年来频繁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及领导人的讲话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发展道路和中国人价值观的影响,B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华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应当有批判地予以继承,C中“全部继承”说法错误;D中“优秀的”“主流思想”说法明显错误。故选B。
[共话议题·探重难]
[议题探究]
[背景材料]
忠恕文化讲平等但也重差异,因为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中蕴含着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及其思想的迥异性,与儒家所主张的“和而不同”异曲同工。“和”就是人际关系、国际关系的和谐,而要保持人际关系、国际关系的和谐,就要奉行“忠恕”的道义原则,坚持“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传统的“大同”理念、“和而不同”的中国哲学原理,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问题探究]
1.结合材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什么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2.结合材料,分析我们应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重难点拨]
1.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角度 原因 意义
中华民 族共同 体意识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角度 原因 意义
中国和 世界 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 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续表
角度 原因 意义
国际 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 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续表
2.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正确 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认识 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措施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文化 传承 立足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即“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正确 方向 反对拒绝接受新文化的“守旧主义”和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
续表
课时作业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基础小练]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下列属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是(  )
①守诚信 ②自强不息 ③扶危济困 ④社会和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B
解析:②③属于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符合题意;①是核心思想理念的内容,④是中华人文精神的内容,排除。
2.深圳公益广告“礼之用,和为贵”,是奥运会和谐主题的延伸,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体现,也与国际理念和人类公认的价值观并行不悖,展现出中华文化“不一样的精彩”。“和为贵”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
A.包容性 B.源远流长
C.博大精深 D.区域特征
A
解析:中华文化坚持“和为贵”的理念,表明中华文化能够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征,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3.她是百姓健康的“守卫者”,用诚信打造药品配送产业链,用良心打造“百姓放心安全药”;她是扶危济困的“爱心姐姐”,抗震救灾中奔跑在救援一线的“铿锵玫瑰”。她就是绵阳市人大代表,绵阳某医药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晓晖,曾荣获“全国商业企业诚实守信道德模范”“四川好人”等称号。马晓晖的身上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  )
①核心思想理念  ②中华传统美德 ③中华人文精神 ④中华传统思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解析:马晓晖用诚信打造药品配送产业链,是扶危济困的“爱心姐姐”,她的身上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中华传统美德,①②正确;③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④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4.(2021·江西临川第二中学高一模拟)2020年5月1日,第三届孔学堂·国学图书博览会在贵阳孔学堂落下帷幕。作为国内唯一以国学为主题的书博会,本届书博会共展出10万余种国学图书及文创产品,几十场国学名家讲座、爱心捐书赠册、共建贫困山区孔学堂国学图书室等文化活动。'近几年,读者对国学类图书的需求明显增大,国学热持续升温。这反映出(  )
①读者加强自身文化素质、寻找精神家园的心理需求 
② 国学类图书承载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③ 优秀文化作品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 
④ 举办国学图书博览会是促进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读者对国学类图书的需求明显增大,国学热持续升温,反映了读者加强自身文化素质、寻找精神家园的心理需求,人们积极接受优秀作品的熏陶,故①③正确。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故②不选。举办国学图书博览会是促进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故④不选。故本题选B。
5.(2021·江西模拟)应对疫情,习近平同志代表党和国家庄严承诺:“人民生命重于泰山!只要是为了人民的生命负责,那么什么代价、什么后果都要担当。”从《尚书》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到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民本思想一直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中,这种深层次的文化理念是我们在做出选择时无形的“指挥棒”。这体现了(  )
A.民本思想是维系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B.民本思想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基本特征因时而变
C.民本思想对今天中国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D.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复兴,必须全面继承民本思想
C
解析: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认为民本思想是维系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以偏概全,A错误。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B错误。民本思想一直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中,这种深层次的文化理念是我们在做出选择时无形的“指挥棒”,这说明民本思想对今天中国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C符合题意。民本思想属于传统思想,不能全面继承,应对其批判继承,D错误。故本题选C。
6.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为此,需要(  )
①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②以现代传媒为主要途径,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 ③使中华传统文化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 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解析:①④符合题意,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需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②说法错误,现代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不是途径;③说法错误,中华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7.“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始终不变的“天下”情怀,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贡献的“中国方案”。对这一充满中国智慧的理念认识正确的有(  )
①它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 ②它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它产生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践之中 ④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解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源自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始终不变的“天下”情怀,这表明它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①符合题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贡献的“中国方案”表明它产生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践之中,③符合题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不是物质资源,②观点错误;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不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④观点错误。答案选B。
8.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以众为师,以各国人民为师,不断学习和创造的过程。这体现了(  )
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②中华文化能够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 ③中华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一切成分 ④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解析:中华文化“以众为师,以各国人民为师”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也体现了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故①④正确。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③中“一切”的说法错误,中华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9.中华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一直薪火相传、独具魅力。这得益于中华文化(  )
A.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B.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C.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D.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A
解析: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故A符合题意,B、C、D均与题意不符。
[好题狂练]
1.(2021·天津静海高二月考)中国的酒文化有千年的历史。中国人自古就有“无酒不成席”“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说法,然而今天众多的酒驾惨案却不得不让人们反思我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可见(  )
A.传统文化对今天的中国社会发展仍具有积极的影响
B.面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对待传统文化必须要“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
D.经济、政治的变化决定着传统文化的发展
B
解析:中国的酒文化有千年的历史,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又有其消极的一面,所以我们对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进行发扬,并且摒弃其落后的成分,B正确。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今天的中国社会发展仍具有积极的影响,落后的传统文化则阻碍社会的发展,A错误。应该是对落后的传统文化“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C错误。D说法与材料主旨无直接的联系,排除。本题选B。
2.中华文化是指以中原文化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下列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②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思维方式的滞后 ③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④源于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解析: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①正确;中华文化衰落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思维方式的滞后,②错误;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③正确;中华文化源自于社会实践,并不是源于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
3.如图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该标识简洁明了:主造型既像一个汉语书法的“中”字,又类似空间站的基本形态,尾部的书法笔触似腾空而起的火箭,充满中国元素和航天特色,结构优美、寓意深刻。这说明“中国元素”(  )
① 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B
解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主造型像汉语书法的“中”字,其结构充满中国元素和航天特色,寓意深刻,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①正确;人民的生活实践和创造力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②错误;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③错误;这些“中国元素”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B。
4.丽江古城历史悠久,丽江民居既吸收了汉族、白族、彝族、藏族等民族的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这体现了(  )
①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②传统建筑是各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③我国各民族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性 ④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无法区分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②
A
解析: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②错误;④中“无法区分”的说法错误,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丽江民居既吸收了汉族、白族、彝族、藏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表明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也说明我国各民族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性,因此①③入选。
5.除夕包饺子,是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民间过年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除夕的饺子,由于是节日的重要内容,所以,还规定了许多规矩和约定俗成的习俗内容,这些习俗都是为了配合过年气氛的需要。对待上述规矩和习俗,正确的态度是
(  )
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B.全盘接受,继续保持,不断发扬光大
C.全盘否定,不断创造具有时代特点的新习俗
D.借助外来文化,不断革新传统文化
A
解析:A观点正确反映了题意,故入选。对待传统习俗,不能全面接受或全面否定,故B、C错误。题干没有指向如何处理与外来文化的关系,D不符合题意。
6.(2021·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二模拟)在《经典咏流传》节目中,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苔》,被乡村老师梁俊和来自贵州山里的孩子们重新唤醒。诗歌的意境、朴实无华的歌声,诗作者、演出者对平凡生命的礼赞,感动了亿万观众,启示我们即使是普通人也要具有对未来追求的勇气。小诗得以被重新唤醒,是因为(  )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A.它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起决定性作用
B.它的内涵与价值在当今社会得以保留和升华
C.它是维系中华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D.它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
解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小诗《苔》得以被重新唤醒,是因为它是对平凡生命的礼赞,它的内涵与价值在当今社会得以保留和升华,启示我们即使是普通人也要具有对未来追求的勇气,B符合题意;优秀文化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但不能起决定性作用,A说法错误;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一首小诗并不能代表民族精神,C与题意不符;小诗得以被重新唤醒,是因为它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而非主要途径,D说法错误。
7.筷子是中华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至少已有3 000年历史。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象征天、方象征地,表示着“天圆地方”,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这显示出(  )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B.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熔铸百家
C.中华民族拥有独特的精神标识
D.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A
解析:筷子的历史悠久,结构、尺寸的象征意义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熔铸百家,B排除。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拥有独特的精神标识,C错误。材料未反映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D不符合题意。
8.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材料中的“不忘本来”主要是指(  )
①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积极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③继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更好构筑时代精神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C
解析:“不忘本来”主要是指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①③正确;积极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是指“吸收外来”,②不选;“更好地构筑时代精神”不是指“不忘本来”,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C。
9.鼓浪屿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由于历史原因,中外风格各异的建筑在此地被完好地汇集、保留,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商业街诸多火热商铺都在贩卖各种厦门特色小吃,小岛还是音乐的沃土,人才辈出,钢琴拥有密度居全国之冠,又得美名“钢琴之岛”“音乐之乡”。2017年鼓浪屿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鼓浪屿的申遗成功(  )
①说明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②体现了世界对中华文化的全面认同 ③有利于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④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守望精神家园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A
解析:材料中鼓浪屿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和“钢琴之岛”体现了①;在鼓浪屿,中外文化相得益彰,和谐发展,从而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发展,③正确。②不符合现实情况,排除。④传统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排除。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外交树立起来的一面旗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的对话协商、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发展等理念与中华文化的仁爱、和谐、中庸、“世界大同”和“天人合一”等核心价值相融相通。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从国与国双边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出中国领导人面向未来的长远眼光、博大胸襟和历史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贡献的“中国方案”,是总结世界历史发展经验教训的必然结论,是在不同文化中谋发展,取营养,解决各种复杂问题和挑战的选择。
(1)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相融相通的。运用《哲学与文化》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① 尚和合,求大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观念的内容之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充满时代气息,是应对复杂国际问题和挑战的一种文化创新。
②中 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的对话协商、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发展等理念与博大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相通性。(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亦可)
(2)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请列举两个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的名言或名句。
协和万邦;和而不同;世界大同;同舟共济。
解析:第(1)问,要求学生要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充满时代气息,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的对话协商、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发展等理念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等方面进行说明。
第(2)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请学生列举两个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的名言或名句,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回答时注意紧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这一设问要求,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列举名言或名句。
本课结束
This lesson is over
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