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3.桥第二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13.桥第二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桥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本课“咆、哮”等8个生字,学会本课新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3.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4.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感受老汉的沉稳镇定、高风亮节
语言应用: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思维能力: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审美创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结合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难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了解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2.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体会村支书的高贵品质。
语言应用: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有关词句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思维能力::学生能够围绕主要人物展开丰富的想象,虚构完整的故事。
审美创造:体会人物感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时重难点
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导入:一连下了几天的大雨,一场可怕的灾难正降临到这座美丽的小山村。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再读课文,深入了解
1.上节课我们找出了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知道了这些句子的共同点。请同学们联系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说说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4)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桥。
5)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6)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7)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8)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9)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
10)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彰显了老支书的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疏导群众的结果如何?
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群众得救)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小伙子和老汉牺牲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读故事的结尾,你发现了什么?
我发现原来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
4.过桥的顺序实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老汉要求的顺序:群众—党员—老汉
实际的顺序:群众—党员—儿子—老汉
5.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父子在木桥前的情景,你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这是一位_________的老汉。(坚持原则、不徇私情)
6.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思考:这个“吼”,和前面的“吼”有什么不同?
这个“吼”,和前面的“吼”有什么不同?
7.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想一想:老汉是要喊什么?
儿子快抓住我……等等
8.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当我们知道结尾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他对儿子的那一“揪”一“推”,试着把角色的身份直接带入课文读一读。
9. 当我们知道结尾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他对儿子的那一“揪”一“推”,试着把角色的身份直接带入课文读一读。
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构思新颖,让人意外之余又觉得悲壮,达到了震撼效果。
10.文中的老汉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结合全文,说一说: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做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忠于职守,他是无愧的;做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舐犊情深。在生死关头,老汉做出的重大抉择,表现出的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他的身上充满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闪烁着耀眼的人性光辉。
11. 老汉和他的儿子牺牲后,村民们会怎么做,怎么说?想象当时的一个场景,以不同的身份,写个片断。
参考:
  爷爷,我们想您!……
  老支书,慢走!……
  挥泪送别老支书!
  洪水退后,人们回到……
12. 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却以“桥”为题?
这是老汉用生命换来的桥,他高风亮节,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为题目的深刻内涵。
三、板书设计
四、主题概括
这篇( )写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面对汹涌的洪水,镇定指挥,组织村民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 )。(小说 不徇私情,舍己为人 桥梁)

有序
生命桥
生死存亡
唯一逃生
群众
党员
儿子
自己
镇定
忘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