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5.1 社会历史的本质 课件(共2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5.1 社会历史的本质 课件(共20张ppt)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5.1社会历史的本质
——如何透视劳动背后的深意?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我们的学习目标:
通过“民以食为天”的观点论证理解劳动的意义;分析习近平总书记重视粮食生产的原因把握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通过辨析“英雄造时事”与“时势造英雄“,理解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含义,把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提升辩证思维的能力。
通过袁隆平精神在新时代的深远意义思考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理解袁隆平精神是当代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用实际行动弘扬袁隆平精神,培育民族精神与科学精神。
材料一:“国以粮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永远是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作为一个拥有占世界近21%人口的大国,只有做到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才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面前站稳脚跟。"不劳不得食"。人类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取自己生存所需的物质。
材料二:2021年5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赴渠首考察途中,临时下车,走进麦田察看小麦长势,了解夏粮生产情况。习主席曾说:“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严重,但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夏粮丰收了,全年的经济就有托底了。”
议学任务——我思考:
1.独立思考,结合生活实际,用实例来论证“民以食为天”的合理性。
2.阅读材料,及时归纳,分析习近平总书记为何如此重视粮食生产。
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议题一:劳动价值因何体现?
劳动
改变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
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
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
结论1: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和语言一起,让猿脑过渡到人脑,人脑发达产生了协作意识,形成了全部的社会关系。
1.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1)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
创造了人:
古猿直立行走,人手形成。
猿脑进化为人脑,语言形成,人类意识产生。
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在劳动中人的结构关系加强,形成人类社会。
在劳动中创造并传承人类文明。
劳 动
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


知识梳理一:劳动的意义
(2)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材料一:“国以粮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永远是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作为一个拥有占世界近21%人口的大国,只有做到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才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面前站稳脚跟。"不劳不得食"。人类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取自己生存所需的物质。
材料二:2021年5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赴渠首考察途中,临时下车,走进麦田察看小麦长势,了解夏粮生产情况。习主席曾说:“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严重,但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夏粮丰收了,全年的经济就有托底了。”
议学任务——我思考:
1.独立思考,结合生活实际,用实例来论证“民以食为天”的合理性。
2.阅读材料,及时归纳,分析习近平总书记为何如此重视粮食生产。
议题一:劳动价值因何体现?
1、到市场上购物,挑选中意的商品
2、到银行贷款买房或办厂
3、参加人大代表的选举活动
4、习近平主席发表七一讲话
5、参加爱我中华演讲会
6、观看电影《长津湖》
7、参加村委会或居委会选举
你知道下面这些社会生活活动都属于哪个领域什么活动吗?
经济活动
政治活动
文化活动
经济活动
政治活动
文化活动
政治活动
议学问题:经济、政治、文化等全部社会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这些现象有何共性
经济、政治、文化等全部社会现象是在人的实践中形成的,都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劳动的意义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的实践
调整、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
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
构成
人类社会生活的领域
经济领域
政治领域
精神文化领域
袁隆平年轻时目睹大饥荒灾难,立志要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解决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成为他终身的奋斗目标。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怀着“民以食为天”的强烈责任感和科学报国的崇高理想,袁隆平数十年如一日像农民一样,背上一个水壶,带着两个馒头,中午下田,头顶太阳、脚踩烂泥,一干就是几个小时。袁隆平对此乐此不疲。有人问他为什么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袁隆平很认真地说:“因为有很强的希望在激励我。”
议学任务——我辨析
有人说袁隆平的成就源于他的“很强的希望”——“英雄造时势”
也有人说,他的成就是因为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时势造英雄”
以1/2组、3/4组为单位,选择持方,分别推选2位代表,汇总组员意见,开展辩论。谈论时间2分钟,辩论时间2分钟。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议题二:“水稻之父”何以伟大?
梁启超“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
马克思:“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都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英雄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群众史观)
社会历史领域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何者为本原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
何者为本原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认为社会存在先于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先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知识梳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的历史观。
知识梳理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P59)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社会生活
社会存在
(物质生活)
物质方面
社会意识
(精神生活)
精神方面
①地理环境
②人口因素
③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最主要、最根本的)
①政治法律思想
②艺术、道德、宗教
③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
1、防疫物资生产线
2、纪录片《同心战“疫”》
3、音乐《风雨无阻》
4、纪录片放映设备和存储介质 
5、纪录片的拍摄理念
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判断:下列分别属于社会存在还是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
“时势造英雄”
“英雄造时势”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袁隆平“强烈的希望”
所有人都能吃饱
大饥荒灾难
结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决定
反作用于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历史领域
物质
(存在)
意识
(思维)
能动作用
决定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决定
能动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知识梳理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袁隆平精神是指唯实,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是脚踏实地的追梦精神。习近平高度肯定袁隆平同志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学习。
议题三:劳动精神如何绽放?
议学任务——我探究:
1.请联系生活实际,充分交流,及时思考袁隆平持续开发“超级水稻”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2.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请你提出1条弘扬袁隆平精神的具体行动,要求不尚空谈,简单易行。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
1.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要求我们要确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社会意识。
社会历史的本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不同步
反作用
相互区别
相互联系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2021年“两会”期间,“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创业就业”等热词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反映时代大势的“两会”热词,既勾勒出奋斗的坐标,也标注着幸福的刻度。“两会”热词的出现体现了( )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③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依赖
④正确意识意味着客观与主观相符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课堂练习:
2.跟上大时代需要大胸怀、大视野,解决大问题需要大智慧、大思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世界发展大势的科学判断,对中国发展方略的深邃思考,体现了党中央观大势、定大局、谋大事的智慧韬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①属于社会意识,它的产生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
②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③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④是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最主要的内容是生产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