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6 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1.6 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教案

资源简介

《1.6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教学设计
课题 1.6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学科 小学科学 课型 新授课
课程标准 【核心概念】5.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5.1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5.2 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 【学业要求】 附录4 学生必做探究实践活动 5~6年级 24.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生物的细胞,如洋葱表皮细胞、水中微生物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利用显微镜观察了形态各异的生物细胞,对微小世界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认可“水中有微小的生物”这一概念,但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微小生物所具有的生命特征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本课设置了三个探索活动,培养水中微小的生物、制作水中微小生物的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意在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微小世界的家族成员,通过观察水中微小生物的形态和行为,继续丰富学生对微小世界的认识,充盈对生命世界的感知。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了解水中生活着形态各异的微小的生物,通过阅读资料,知道蘑菇和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 2.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和查阅资料,总结这些微小的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能运动、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进食、能繁殖等。 3.探究实践:能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特征,能对照资料识别水中常见的微小生物名称。 4.态度责任:通过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发展研究微小生物的兴趣,认识到观察工具的进步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教学重点 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的生物。
教学难点 能够借助显微镜追踪观察水中活的微小生物,并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
教学方法 启发式、自主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资料阅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环节1 (聚焦) (一)出示图片:池塘 师:仔细观察池塘中有什么? (二)展示动植物细胞 其实,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不仅观察到了细胞,还发现了很多微小的生物。 【播放视频】 同学们一定很想亲自动手来试试。 明白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我们将从观察细胞过渡到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根据老师的提问,提出自己的猜想。 利用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来铺垫展开本节课的学习,使课与课之间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 视频引起兴趣。
环节2 (探索活动(一)) (一)采集水样 1.从池塘或鱼缸取水。 2.还可以提前一个星期利用干草来培养微小的生物。 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微小的生物是需要一定的生存环境的。
环节3 (探索活动(二)) 制作玻片标本 为了在能显微镜下观察,我们需要制作玻片标本。 1.用纱布擦净载玻片、盖玻片; 2.用滴管吸取一滴烧杯中的水样,水量尽量少些,滴在载玻片上; 3.用镊子斜着盖上盖玻片。 为了避免水中活着的微小的生物运动迅速: 1.我们可以先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散开交叉放置最佳),再用滴管吸取一滴烧杯中的水样。 2.盖上盖玻片后,可以用吸水纸在盖玻片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 知道制作水中微生物玻片标本的制作过程。 明白每一个步骤的意义。
环节4 (探索活动(三)) (三)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 1.提出记录格式 2.视频复习操作步骤 3.温馨提示 4.提供素材 感受微生物的“生命” 再次熟悉使用显微镜的步骤,真实详细记录所得。 观察-记录-比对-查阅 生命教育,感受生物多样性。
环节5 (研讨) 四、研讨 (一)汇报 1.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 (二)根据资料进行辨认 1.指导学生可以上网搜索或查阅书籍 2.提供水中常见微小的生物图片及名称:钟形虫、水蚤、草履虫、线虫、衣藻等。 3.辨认并填写活动手册 (三)讨论:这些微小生物的共同特征:会运动、个体微小、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等。 进行科学论证,丰富对生命体的认识。 用观察中的证据建构科学概念,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资料阅读也是一种科学学习的方法。
环节6 (拓展) 1.介绍微生物(蘑菇等)。 2.布置课后任务。 选择其中一种微生物进行调查(生存环境、食物、繁殖情况、家族成员、与人类的关系等),并绘制成手抄报或思维导图和同学交流。 拓展、加深对微生物的认识。 为下一节课做准备,进一步加深科学学习的兴趣。 拓展、加深学生对微生物的认识 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环节7 (习题讲解答疑) 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问题进行答疑
板书设计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