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6.2共筑生命家园一、导入新课《一路“象”北》2021年4月,中国云南省的一群亚洲象从原栖息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向北移动的事件备受关注,对亚洲象的保护以及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之道的话题,也成为国内外广外关注的热点。人文纪录片《一路“象”北》聚焦中国云南野生象群,兼具新闻深度与人文关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之美。这群大象可以悠然自得地到处“闲逛”,反映了大象和人类之间是一种怎样的生存状态呢?和谐相处,和谐共生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人类与动物都需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我们不仅要和动物和谐相处,更要懂得人类和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筑生命家园。(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讲授新课2022年4月22日是第53个“世界地球日”,今年地球日的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你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怎样的?你知道为什么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吗?(1)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的关系。(2)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是:①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②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适当地控制自己的牲畜头数,尽量与牧场的承载力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长远地保持牧场的活力,长久地发展下去。如果你有一个牧场,你是会尽可能多地增加自己的牲畜头数以达到快速赚取经济效益的目的,还是适当地控制自己的牲畜头数,尽量与牧场的承载力相适应呢?“塞罕坝的前世今生”——蛮荒的塞罕坝我和同学们的看法是一致的,接下来我们再一起去看看现在的塞罕坝又是怎样的模样。看完这段视频,大家对塞罕坝的印象是什么?“塞罕坝的前世今生”——生机盎然的塞罕坝塞罕坝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一片蛮荒变得生机盎然,由沙地变林海,由荒原变绿洲。这种变化,是从林场人种树,建成绿色屏障开始的,是从大家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开始的。如今的塞罕坝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成为“华北绿宝石”,不仅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环境,更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现在的塞罕坝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给塞罕坝带来了哪些好处?林场人的努力,既改善了环境,也促进了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价值。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如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港珠澳大桥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是以公路桥的形式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其范围的水域内有国家Ι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为了减少对中华白海豚生存区域的干扰(海洋生态的保护),就在相应的区域采用了这种海底隧道+岛+桥的方式。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思考: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坚持了怎样的基本国策?贯彻了怎样的新发展理念?浙江省安吉余村,是重要理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源地。余村关停矿山,转型绿色发展,环境修复后带动的文旅产业为余村带来了金山银山。第一条致富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为脱贫致富,余村走上了“工业强县”之路,造纸、化工、建材、印染等企业相继崛起,余村人靠挖矿山、建水泥厂,生活富裕了起来。可是好景不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材料:《从“灰蒙蒙”到“生态绿”的“两山”故事》(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第二条致富路:2003到2005年间,安吉县确定了“生态立县”后,村里关停了矿山和水泥厂,开始封山育林、保护环境。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余村考察,充分肯定了村里关停矿山、水泥厂的做法,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为余村指明了绿色发展之路。通过十几年来不懈的努力,余村在“两山理论”指引下,从一个污染村,慢慢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示范村,现在,余村有农家乐、民宿、漂流,果蔬采摘等一系列休闲旅游产业。2020年,一年游客量将近90万人次,旅游收入也将近4 000万,余村集体收入72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是55 680元。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美丽乡村建设在余村变成了现实。15年来,浙江全省达成共识:生态环境就是实打实的民生,发展经济是政绩,保护环境同样也是政绩。浙江加快构建全链条生态环境管理制度。除了率先在省域层面建立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体系、实施“环保一票否决制”,还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开矿、建水泥厂。虽然在短期内可以收获显著的经济效益,但是会导致空气污染、山林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第一条致富路是一条怎样的致富道路?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协调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将特色产业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第二条致富路是一条怎样的致富道路?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余村的做法启示我们,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什么方针?我们应大力倡导怎样的生产生活方式?浙江保护生态环境的做法启示我们如何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只有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通过余村两条发展道路对比,你认为走绿色发展道路应该怎样做呢?①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②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③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④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限。你心中的美丽中国是什么样的?结合教材总结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是怎样的 美丽中国,不仅山清水秀、天蓝地绿,而且是留住乡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园。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面对危机,人类作出了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选择。我们要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美丽中国的梦想一定能实现!三、课堂小结1.2021年1月,湖南省启动为期一年的长江“十年禁渔”“三承诺一倡议”专项行动,以实现“市场不卖、餐馆不做、群众不吃”长江流域禁捕水域野生鱼鲜目标。这一行动体现了( )A.创新发展的理念B.共享发展的理念C.绿色发展的理念D.开放发展的理念C四、随堂练习2.漫画《复耕难》警示我们( )①如此“挖湖造景”侵占耕地,破坏生态,将祸及子孙②打造人文景观,必须遵循自然规律③发展经济必然会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④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B如何更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更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已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据此,回答3~5题。3.习近平总书记有这样一段生动的描述: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这段描述告诫我们( )①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②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③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④人类的每一个举动都会受到自然界的约束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A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 的方针( )①节约优先 ②保护优先③自然恢复为主 ④边发展边治理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B5.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应成为一种时尚、成为每个人的习惯。下列做法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环保部门安排洒水车洒水B.国家颁布“史上最严”的环保法C.工厂努力减少污染物排放D.骑公共自行车、乘公交车上学D智慧选择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板书设计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6.2共筑生命家园(课件).pptx 《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52个世界地球日宣传片发布.mp4 一路”象“北.mp4 塞罕坝的今生.mp4 塞罕坝的前世.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