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科学立法》 导学案年级 高一 学科 政治 课型 课时主备人 审核人课题 《第九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科学立法》学习 目标 【基础性目标】 识记科学立法的内涵、标准,如何推进科学立法。 【拓展性目标】 深刻理解科学立法的内涵,践行科学立法的标准,贯彻落实科学立法的措施。 【挑战性目标】 形成科学立法观念,明确科学立法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以科学精神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重难点 重点:科学立法的内涵,如何推进科学立法。难点:如何推进科学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导学过程环节 问题导学 学法指导自主 学习 科学立法的内涵是什么? 科学立法的标准有哪些? 如何推动科学立法,提高立法质量? 聚焦基础性目标,学生通过自主预习课本,回答问题,对知识点形成初步印象。合作 探究 一、科学立法的内涵 【议题情境一】:近年来“扶不扶”“追不追”“救不救”等问题成为困扰公众见义勇为的两难选择。原本一颗善心却因为担心自己的善举会为自己带来麻烦而不敢为。为了解决公众的困扰《民法典》新增了以下规定。《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条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议学1 】:《民法典》为见义勇为者“撑腰”说明了什么? 【议题情境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已于 2020年 5月 28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并于 2021年 1月 1日起生效。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也是第一部以“民”命名的法典。民法典姓“民”,意味着它以民为本,充分反映了人民的利益诉求,最大化地谋求人民的利益,全面保障人民的权利,这是民法典的特色所在,也是民法典立法宗旨和目的所在。民法典对民事权益的保护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彰显了时代精神,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性。为适应互联网、高科技发展的需要,民法典人格权编在我国立法上第一次引入了私生活安宁这一权利,并通过反面列举的方式,对侵害私生活安宁的各种典型方式作出了规定。民法典禁止行为人实施发送垃圾短信、垃圾邮件等侵扰他人私人生活安宁的行为,禁止非法进入、窥视、拍摄他人的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禁止非法拍摄、录制、公开、窥视、窃听他人的私密活动等,有利于保障社会生活的安定有序。为适应大数据发展的需要,民法典承认数据、网络虚拟财产受到法律保护。 【议学 2】:结合以上内容分析什么是科学立法?科学立法要遵循什么标准 二、推进科学立法 【议题情境三】: 观看《民法典》编纂过程及重大意义的相关视频。 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议学 3】:(1)结合视频和教材相关内容,谈谈你对“开门立法”的理解? (2)结合《民法典》的编纂之路,围绕“如何实现高质量立法”开展讨论。(科学立法的措施) 聚焦拓展性目标,合作交流,提升核心素养,加强对我国科学立法、依法治国的理解展示 提升 【灵活应用】: 2020年 5月 28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展现在世人面前,中国正式迈入“民法典时代”。立法有温度,民生总关情,看似高冷的国家立法,其实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难免遇到不愉快的“小事”,比如遭遇“霸座”、被“垃圾信息轰炸”......如今,这些生活中看似微小的“闹心”事,民法典都进行了一一“校正”。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法典。民法典在体例结构、法治理念、法治原则、规范体系、制度设计等方面,都呈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中华文明的印记。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先后 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 42.5万人提出的 102万条意见建议,立法回应了现实关切。而且,民法典的制定克服了以往民事立法的碎片化现象,按照民法的科学原理架构民法典,体现了先进性和科学性的贯通。编纂民法典意义重大而深远,实施好民法典意义同样重大而深远。民法典这部新时我的人民法典一定能够深入人心、落地生根,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完备的民事法治保障。 设问:根据材料回答编纂民法典是如何体现科学立法。 聚焦挑战性目标,从依法立法、民主立法、合理立法三个角度的要求出发,进行总结归纳。达标 检测1. 为切实保证疫苗安全、有效和规范接种,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草案)》,并自2019年1月4日起至2月3日征求公众意见,公众可通过中国人大网发表意见和建议。让公众参与疫苗管理立法( B )①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②是国家履行专政职能,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体现③有利于立法汇聚民智、体现民意,更好尊重和保护人权④有利于公民行使立法权,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 被授予地方立法的城市,需要通过科学立法,对“特事特办”“怎么方便怎么干”“为了赶时间闯红灯” 等惯性思维加以规制。 为此,某市成立了专门机构,建立专家智库,以“立法精细化”为准则,结合地方实际探索制定立法立项的准入标准。这说明立法要( B )①遵循立法程序,健全与社会公众沟通的机制②审慎行使权力,实现权力共享③建立科学的立法体制机制,保障立法的科学性④坚持全面规范、公开透明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 近年来,坚持“开门立法”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的亮点。例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原则上都在中国人大网上公布,健全吸纳公众意见反馈机制,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等。这些做法( B )①有利于公民有序参与立法过程,集中民智,反映民意②有利于做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③是行使监督权促进政府改进工作、对人民负责的体现④是保障公民行使立法权,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要求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定:“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一规定非常明确地将科学立法作为完善中国法律体系的一个价值判断标准。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就无法顺利进行,也达不到实现公平正义的效果。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是( C )①科学立法是法律本身属性的必然要求 ②科学立法是对主观立法和经验立法的肯定 ③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④科学立法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前提和基础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5. 立法有温度,民生总关情。看似高冷的国家立法,其实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为百姓健康提供更强保障,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让网购大军维权更有底气……2018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人民群众所盼所需,进一步加快推进民生领域立法,用完备的法治保障人民权益,增进民生福祉。这( C )①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和幸福感②保障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性质③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④体现全国人大常委会科学立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立法法》第四条规定,立法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材料二 《立法法》第五条规定,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立法公开,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材料三 《立法法》第六条规定,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法律规范应当明确、具体,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提高立法质量。答案: 6. ①科学立法要做到依法立法。在我国《宪法》和《立法法》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所有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都应当按照法定职权,依据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②必须坚持民主立法,要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③科学立法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 基础性练习 拓展性练习 挑战性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