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学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学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导学案
课题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班级 组名 姓名
学习 目标 基础性目标:简述新中国的法治建设成就,明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法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拓展性目标:明确我国的法律发展历史理解依法治国,树立法治思维和法治观念 挑战性目标:了解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基本观点,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生活中的相关案例。
重点 难点 重 点 了解我国的法律发展历史,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难 点 阐明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
学法 指导 预习案要自主学习完成 合作探究案小组要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分析问题时要注重把握材料关键信息
预习案 1.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2.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3.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聚焦基础性目标, 所有学生自主完成,实现对知识的初步理解。
探究案 活动一:观看视频《法律发展历史》 思考:我国自古以来重视法律制定,法律在国家治理中有何作用? 活动二:观看材料,回答问题 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揭露资本主义法的本质时指出:“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 2、马克思说:“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 3、恩格斯说:“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 小组交流合作,领悟中华法系文明
思考:这些论述对于理解法的本质、法的产生和规律具有什么意义? 活动三:观看《民法典解读》回答问题 思考:结合民法典的设立,谈谈你对“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的理解? 增强法治意识。
思维 导图 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对知识点的整体把握
检测案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创了社会主义法治新纪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越走越宽广。下列选项是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的是(  ) 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③把依法执政确立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④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成功移植到了中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回望古老中国,中华法系源远流长,古老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着眼今天,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关于我国法治发展的“历史和今天”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古代中国关于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了巨大成就 ②古代的中华法系是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 ③今天我国的法治状况是由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特点所决定的 ④今天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从古到今,许多思想家、法学家对法的起源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关于法的起源的各种学说。下列关于法的起源,认识正确的是(  ) ①人法服从神法,是从神法派生出来的 ②法是基于合理性管理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③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④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阶级、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法繁体字写作“灋”,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字形由“氵(水)”“廌”“去”三部分组成,“水”代表执法公平如水;“廌”就是摒穿,是古代传说中一种能明辨善恶是非的神兽,“去”是去除坏人的意思。下面关于“法”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②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 ③法是维护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④自古法律就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下列关于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法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工人阶级和全体公民意志的体现 ②既执行政治职能,又执行社会职能 ③其职能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三个领域中 ④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决定的社会规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基础性练习,实现对课本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7.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导学案
课题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班级 组名 姓名
学习 目标 基础性目标: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认同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的正确性,增加我国对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及法治社会的信心。 拓展性目标: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坚定尊法守法学法的信念。 挑战性目标:通过了解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了解我国依法治国的方略的科学设计,树立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能够运用法治思维分析生活中的相关案例。
重点 难点 重 点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全面依法治国原则
难 点 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学法 指导 预习案要自主学习完成 合作探究案小组要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分析问题时要注重把握材料关键信息
预习案 1.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因 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3、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 聚焦基础性目标, 所有学生自主完成,实现对知识的初步理解。
探究案 活动一:观看视频《民法典姓“民”》 思考:请结合课本从依法治国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设立民法典? 活动二:研读节选材料,小组探究分享 思考:阅读材料和结合课本,归纳材料表述的主要观点并思考全面依法治国在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了什么样的原则? 活动三: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全面依法治国,一方面要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另一方面还必须提升全民法治素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群体的法治素养,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法治建设进程的重要标志。作为青少年的你们,请设计一次具体活动。要求如下: (1)活动主题围绕民法典宣传,致力提高相关法治素养 (2)活动元素应突出与青少年相关的民法典内容。 通过观看视频和结合教材了解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因以及总目标。 升华主题,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思维 导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对知识点的整体把握
检测案 1.为贯彻实施民法典,2020年6月至12月,最高人民法院完成了对591件司法解释及相关规范性文件、139个指导性案例的清理工作,废止116件,修改111件,决定对2个指导性案例不再参照适用,制定了与民法典配套的第一批共7件新的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  ) ①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②确保了我国公民权利的最终实现 ③主导了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 ④保障了民法典施行后法律适用标准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法治道路的选择也自然如此。这启示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  ) ①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③以保护人民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群众关注什么问题,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司法机关出台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司法解释,环保部门重罚违法典型案件,监管机构加强食品药品领域稽查执法……法治让人民共享法治社会建设成果。这表明我国的法治建设(  )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③以保护人民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韩非子·有度》:“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就是法治精神的真谛。这启示我们要(  ) A.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B.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C.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基础性练习,实现对课本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