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语文备考-《寂寞与成长》习作训练指导作文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对重点环节实施重抓。下面以一道作文题的训练为例,对重点环节的训练要点作一简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1919年3月,李大钊在《晨报》上发表《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一文,其中论及“在寂寞的方面活动”时指出,②世间一切光明,都从寂寞中发见出来。③一年中最华美的春天,从寂寞的冬天发见出来;一日中最光耀的曙色,从寂寞的暗夜发见出来。④热闹中所含的,都是消沉、都是散灭;黑暗寂寞中所含的,都是发生、都是创造、都是光明。⑤因此,“我们青年要耐得过这寂寞日子”。以上论述具有启发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一、强化审题训练,吃透题意新高考作文试题在命制上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都设计了新的情境,故有“无情境不命题”之说。只有强化对情境的审读研磨,才能吃透题意。那么,怎么审呢?要逐字逐句地审。审到什么程度?要审清命题者的意图。这就要求学生在审题时用足眼力,下足心力。只有这样,才能透过题面意思,揣摩题目的潜在意图。上述文题共由五部分组成。第①处是李大钊的建议——现代青年应该“在寂寞的方面活动”。第②③④处是李大钊对自己建议的论述。其中,第②处是总论断,这里的“光明”可以指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第③处是例说,春天是从冬天中发见出来的,曙色是从暗夜中发见出来的,而“冬天”“暗夜”的特质都是“寂寞”;第④处是对“寂寞”作用的阐释,“热闹……散灭”是从反面阐释“热闹”的消极作用,“黑暗……光明”是从正面阐释“寂寞”的积极作用。第⑤处是李大钊的告诫——青年要耐得过寂寞日子。以上只是逐字逐句审读,学生要吃透命题意图,还需在此基础上发出以下三问。(1)情境中的五处内容都指向了哪个关键词?“寂寞”。(2)对“寂寞”应该持什么态度?坚守(耐得过)。(3)命题者为什么要将意旨指向“寂寞”?要疗救当今社会的时代病——浮躁。二、强化思维训练,拓宽思路“思维认知能力”是新高考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之一。学生只有想明白文题中蕴含的事理,才能将文章写通透。其基本的思辨维度有三。(1)是什么?它要求界定概念内涵,表明自己的观点。(2)为什么?它要求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关系、运行规律、发展逻辑等讲清说透。(3)怎么办?它要求从“知”走向“行”,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方案等。上述文题可以从这三个基本维度展开思辨。(1)什么是“坚守寂寞”?不受任何客观条件的影响,一心扑在自己所追求的学业、事业上,不计名利,久久为功。“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即是。(2)为什么要“坚守寂寞”?因为它可以使人平心、静气,使人沉潜、厚积,使人得到磨砺、历练。(3)什么时候需要“坚守寂寞”?起步阶段,筚路蓝缕,只有坚守寂寞,才能玉汝于成,否则就会沦为庸人;“高光”时刻,星光灿烂,只有坚守寂寞,才能层楼更上,否则就会成为一闪之流星。(4)怎样才能“坚守寂寞”?一是需要坚守初心。只有“咬定青山不放松”,才能“任尔东西南北风”。二是需要志存高远。只有弘“大我”情怀,才能息“小我”机心。三是需要淡泊名利。只有“但问耕耘,莫问收获”,才能一心一境;只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之心,才能保持定力。四是需要坚定意志。只有“弘毅”,才能在寂寞中奔驰,行稳致远。上述文题还有一个新的维度可以展开思辨:什么时候需要“坚守寂寞”?常规的思路是在“起步阶段”“未名之时”,因为此时筚路蓝缕,只有坚守寂寞,才能玉汝于成,否则就会沦落到平庸之境地。创新的思路是在“鼎盛阶段”“高光之时”,因为此时星光灿烂,只有坚守寂寞,才能层楼更上,否则就会成为一闪之流星。三、强化升格训练,打磨力作高中作文多为限时作文,因其为急救之章,故而难免有疏漏之处。学生可在老师批阅、赋分之后,再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打磨,使之升格,这可强力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功下在本篇,可建模定式;用惠及后续,可对标发力。因其用心,故而入心。文章基本的升格点有六。(1)思想:更深刻。(2)内容:更丰富。(3)思路:更明晰。(4)结构:更严谨。(5)表达:更出彩。(6)标题:更抢眼。习于寂寞 志在光明(初稿)里尔克曾言:“你要接纳你的寂寞。”何也?私以为,此言的背后是一条真理:寂寞,孕育出光明。①关于此理,李大钊早有洞见。那么,此理又从何处得来呢?且徐徐观之。寂寞,常被人视作生活空虚的表现,实则不然。寂寞,指的是一种与热闹相对的独立自我的状态,是学者孤身探求真理时的冥思苦想,而非声色犬马后的无聊时光。也唯有此种寂寞,才会含着发生、含着创造、含着光明。寂寞中蕴含着光明的种子。②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大半生都将自己囿于家中,只孜孜不倦地写诗,这无疑是一条寂寞的文学之路。她何以有如此静气?皆因其心中有光明的种子。这种子在寂寞中生根发芽,足以消融黑暗。她曾写下诗句:“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③这阳光,便是她心中生发出的光明。诗的世界的光辉,在她的笔下流淌成文字,也带给世界一份光明。而须谨记的是,这份光明正是从寂寞中生发出根芽的!寂寞会给予光明更璀璨的光辉。④泰戈尔有言:“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如此理一般,经过寂寞的洗礼,新生的光明会拥有更强大的力量。陀思妥耶夫斯基告诫青年:“在很多情况下,舍身也许是所有的牺牲中最轻而易举的,而从自己风华正茂的生命中拿出五六年来埋头苦学,做点学问,哪怕只是为了十倍地增强自己的力量,以便为他追求的真理服务,为他心向往之且引为己任的大事业服务。”⑤可不就是此理吗?做学问是一种寂寞的潜行,但这寂寞的潜行可以给人赋能,使人拥有足够的力量来开辟光明的未来。然而,寂寞却实在让人无法忍受其苦。光明是人人都渴望的,而光明前的漫长黑暗总会遭人厌弃。但正如有人说的,“孤独虽也会囿限囚禁我的灵魂,但又为我开拓浩瀚广阔的地界”,何不忍受这囿限囚禁之苦,而畅游于那方浩瀚广阔的地界呢?且挨过三冬四夏,暂受些此痛苦,雪尽后再看满山山花。待到山花开放,光明诞生时,三冬四夏的寂寞也不过“些此痛苦”罢了。无数火光曾起于微寒,而光明也常常自寂寞中来。青年朋友们,我们当习于寂寞,而志在光明!上述例文有三处地方可以进行升格。一是固结构。画线①处的中心论点与画线②④处的两个分论点之间关联度不高,未能形成严谨的论证结构。升格的步骤有三:第一步,对中心论点中的“孕育”进行切割;第二步,分别沿着“孕”和“育”的思路,对两个分论点进行深度提炼;第三步,以设问句的形式铆定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联。由此可将画线②④处分别升格为:②何以言“孕”?因为寂寞可生光明;④何以言“育”?因为寂寞可增光亮。二是捋事理。画线③处是一则引用的材料,它所说的事理是“思想、眼界、格局等的跃升对人立身处世态度的影响”,它的逆否命题是“我见过太阳之后,已经无法再忍受黑暗”,这与“寂寞可生光明”的观点是不一致的,甚至与文题“坚守寂寞”的意旨在事理上是相悖的。升格的办法是:替换。为保持原作风貌,可以换用艾米莉·狄金森的另一句名言:“你无法扑灭一种火。有一种能够发火之物,能够自燃,无须人点,当漫长的黑夜刚过。”它很好地阐释了“寂寞可生光明”之理,保持了与观点的一致性。三是强逻辑。画线⑤处也是一则引用的材料,它与“寂寞可增光亮”的观点是一致的,但直接用于此处,则显得说教味太浓而论说力太弱。升格的办法是将直接引用转变为化用论说,其步骤有二。第一步,淘洗杂质,拎出干货。可以将“在很多情况下,舍身也许是所有的牺牲中最轻而易举的”一句删去,因为其中的“舍身”“牺牲”与该段的分论点无关。第二步,添加关联词语,增强逻辑张力。由此可将原句升格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告诫青年,要为自己追求的真理服务,为自己心向往之且引为己任的大事业服务,就要从自己风华正茂的生命中拿出五六年来埋头苦学,做点学问。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什么要如此谆谆教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十倍地增强自己的力量”。“要……就要……;因为只有……才能……”等关联词语,连接起了“干大事业←有真本事←寂寞潜修”的逻辑推理链条,理直气壮,简洁有力。习于寂寞 志在光明(升格稿)里尔克曾言:“你要接纳你的寂寞。”何也?私以为,此言的背后是一条真理:寂寞,孕育出光明。关于此理,李大钊早有洞见。那么,此理又从何处得来呢?且徐徐观之。寂寞,常被人视作生活空虚的表现,实则不然。寂寞,指的是一种与热闹相对的独立自我的状态,是学者孤身探求真理时的冥思苦想,而非声色犬马后的无聊时光。也唯有此种寂寞,才会含着发生、含着创造、含着光明。何以言“孕”?因为寂寞可生光明。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大半生都将自己囿于家中,只孜孜不倦地写诗,这无疑是一条寂寞的文学之路。她何以有如此静气?皆因其心中有光明的种子。这种子在寂寞中生根发芽,足以消融黑暗。她曾写下诗句:“你无法扑灭一种火。有一种能够发火之物,能够自燃,无须人点,当漫长的黑夜刚过。”这火光,便是她心中生发出的光明。诗的世界的光辉,在她的笔下流淌成文字,也带给世界一份光明。而须谨记的是,这份光明正是从寂寞中生发出根芽的!何以言“育”?因为寂寞可增光亮。泰戈尔有言:“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如此理一般,经过寂寞的洗礼,新生的光明会拥有更强大的力量。陀思妥耶夫斯基告诫青年,要为自己追求的真理服务,为自己心向往之且引为己任的大事业服务,就要从自己风华正茂的生命中拿出五六年来埋头苦学,做点学问。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什么要如此谆谆教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十倍地增强自己的力量。做学问是一种寂寞的潜行,但这寂寞的潜行可以给人赋能,使人拥有足够的力量来开辟光明的未来。寂寞固然百般好,却有人无法忍受其苦。光明是人人都渴望的,而光明前的漫长黑暗总会遭人厌弃。但正如有人说的,“孤独虽也去囿限囚禁我的灵魂,但又为我开拓浩瀚广阔的地界”,何不忍受这囿限囚禁之苦,而畅游于那方浩瀚广阔的地界呢?且挨过三冬四夏,暂受些此痛苦,待雪尽后再看山花。待到山花开放,光明诞生时,三冬四夏的寂寞也不过“些此痛苦”罢了。无数火光曾起于微寒,而光明也常常自寂寞中来。青年朋友们,我们当习于寂寞,而志在光明!强化“三练”,不仅可以悟出文道,而且可以增强笔力。只要“练”“思”融通,学以致用,便可渐入佳境,铸就力作。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构思:1.“寂寞”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有两种,一是指孤单冷清,二是指清静,寂静。考生可以就“寂寞”的概念入手,去探讨关于寂寞是什么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立意,考生要注意写自己的切身体验,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不仅选材更为方便,表达也更加真切感人,且可避免泛泛而谈的问题。考生还可以谈自己对寂寞的体验,并将其对自己的影响写出来,最后实现思想上的升华。2.寂寞是一种心理状态,文题要求考生以“寂寞”为话题作文,就含有要求考生对这种心理状态进行解说的意思。据此,考生可以从寂寞的成因入手。为什么会寂寞呢 寂寞是因为心灵没有寄托。如果心灵有寄托,独自一人也不会寂寞;相反,如果心灵没有寄托,身处闹市也会寂寞。3.有的人从寂寞中走向辉煌,有的人从寂寞中走向堕落,这就是说,寂寞对于人来说是有影响的。考生可以从寂寞的作用来立意:在寂寞中创造辉煌,因为寂寞能够让人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能够让人摒除世俗的喧器,从而获得对问题更加深刻的认识。善于在寂寞中彻悟的人是伟大的人,是能够创造奇迹的人。在具体写作时,考生要注重观点或者主旨的健康向上,不要无病呻吟,思想消极,而要从话题中找到一个合适的、正面的方向进行立意。本文题立意方向适合写记叙文、议论文或散文。题目中,李大钊的建议和告诫都指向“寂寞”。“我觉得世间一切光明,都从寂寞中发见出来”是总体上的论断,“光明”可以指代一切美好的事物;“可是那一年中最华美的春天,不是就从这个寂寞的冬天发见出来的么”是他对总论断的例说;“热闹中所含的,都是消沉,都是散灭;黑暗寂寞中所含的,都是发生,都是创造,都是光明”是他从正反两方面对寂寞作用的阐释。这道作文题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可以说,“浮躁”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时代病”,而“坚守寂寞”正是医治它的一剂良药。要将其中的道理论说通透,就必须考虑以下四个问题:①什么是“坚守寂寞”?那就是不受任何外部因素的影响,一心扑在自己所追求的学业、事业等方面,不计名利,久久为功,“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②为什么要“坚守寂寞”?因为它可以使人平心、静气,使人沉潜、厚积,使人得到磨砺和历练。③什么时候需要“坚守寂寞”?起步阶段,筚路蓝缕,只有坚守寂寞,才能玉汝于成,否则就会沦为庸人;“高光”时刻,星光灿烂,只有坚守寂寞,才能层楼更上,否则就会成为一闪之流星。④怎样才能“坚守寂寞”?一是需要坚守初心,只有“咬定青山不放松”,才能“任尔东西南北风”;二是需要志存高远,只有弘“大我”情怀,才能息“小我”机心;三是需要淡泊名利,只有“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才能一心一境,保持定力;四是需要坚定意志,只有“弘毅”,才能行稳致远。习于寂寞 志在光明里尔克曾言:“你要接纳你的寂寞。”何也?以我之见,此言背后隐藏着一条真理:寂寞,孕育出光明。对于此理,李大钊早有洞见。那么,此理又从何而来?且徐徐观之。(以两个设问句为驱动,推进论证,前者引出论点,后者为论述张本。)寂寞,常被人视为生活空虚的表现,实则不然。寂寞,并非只是声色犬马之外的无聊时光,还可以是一种与热闹相对的独立自我的状态,是学者孤身探求真理时的沉思冥想。也唯有此种寂寞,才会含着发生、含着创造、含着光明。(从理论上展开对“寂寞”内涵的思辨和界定。)何以言“孕”?因为寂寞可生光明。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大半生都将自己囿于家中,孜孜不倦地写诗,她选择的无疑是一条寂寞的文学之路。她何以有如此静气?是因为她的心中有光明的种子,它在寂寞中生根发芽,足以驱散黑暗。她曾写下诗句:“你无法扑灭一种火。有一种能够发火之物,能够自燃,无需人点,当漫长的黑夜刚过。”这火光便是她心中生发出的光明,是诗的世界的光辉,在她的笔下流淌成文字,也带给世界一份光明。我们须谨记,这份光明正是从寂寞中生发出根芽的!(将中心论点中的“孕育”分割为“孕”和“育”,然后以两个“何以言”分别引出论证,可谓机智。)何以言“育”?因为寂寞可增光亮。泰戈尔有言:“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经过寂寞的洗礼,新生的光明会拥有强大的力量。陀思妥耶夫斯基告诫青年,要为自己追求的真理服务,为自己心向往之并且引为己任的大事业服务,就要从自己风华正茂的生命中拿出五六年来埋头苦学,做点学问。只有这样,才能十倍地增强自己的力量。做学问是一种寂寞的潜行,但这寂寞的潜行可以给人赋能,使人拥有足够的力量去开辟光明的未来。(化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言,运用关联词语,增强逻辑张力。)不过,纵然寂寞百般好,却不是所有人都能忍受其苦。光明是人人渴望的,光明前的漫长黑暗却总是遭人厌弃。但正如“孤独也去囿限囚禁我的灵魂,却又为我开拓浩瀚广阔的地界”所说,何不暂且忍受这囿限囚禁之苦,为畅游于浩瀚广阔的地界而努力?“且挨过三冬四夏,暂受些此痛苦,雪尽后再看梅花。”待到梅花开放,光明到来之时,三冬四夏的寂寞也不过“些此痛苦”罢了。(符合生活逻辑,有说理味而无说教气。)无数火光曾起于微寒,无限光明也自寂寞中来。青年朋友们,我们当习于寂寞,而志在光明!点评本文的功力显现于理性的思辨。作者摆出“寂寞,孕育出光明”的中心论点之后,用两个“何以言”分别引出对“孕”和“育”的思辨。在分層论述的过程中,作者结合艾米莉·狄金森的言行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告诫,分别对“寂寞可生光明”和“寂寞可增光亮”展开论证。全文着眼于事理、着力于逻辑,层次清晰,既入木三分,又丝丝入扣。寂寞中沉淀光明下立足,立意高远,论据充实。守得寂寞有的人会在“寂寞”中一天天地沉淀起来,最终厚积薄发;有的人会在“热闹”中一天天地消沉下去,最终烟花散尽。所以,志存高远者,当守得寂寞。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把“寂寞”当作一个贬义词,认为它是被人排擠、冷落后的心境,抑或是无所事事之人的生活状态。而我细品大师之言后,蓦然发现,非也。寂寞实乃凝神静气之利器、砥砺沉潜之良策。那么,怎样才能守得寂寞呢?(在“拨乱反正”中阐释“寂寞”的内涵。)守得寂寞,需要有一颗“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沉潜心,沉到生命的最深处、历史的最深处,潜到学术的最深处、文明的最深处。在北京居住了十四年的鲁迅,埋头抄了十年古碑。正是这十年的沉淀和深潜,让这位“精神界之战士”的思想发生了质的跃升,他最终“在沉默中爆发”,从“寂寞”走向了“呐喊”,踔厉风发,笔似投枪,直刺向旧世界“吃人”的本质和国民的劣根性。(理论论证,思辨深刻,说理通透;举例论证,以议带叙,逻辑性强。)守得寂寞,更要有一颗志存高远、坚如磐石的弘毅心。在寂寞中潜行、深耕、开拓,既需要战胜内心的孤独感,又需要战胜阻碍前行的无力感。如果乱了心、慌了神儿,意志摇摆不定,怎么能够守得寂寞呢?20世纪的中国,科学家们隐姓埋名数十载,最终造出了“两弹一星”,创造了中国奇迹,为国防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的中国,屠呦呦日日在一方操作台前重复枯燥的实验,最终提取出青蒿素,摘得了诺贝尔奖。他们在寂寞的暗夜中孜孜以求、追寻光明,实现了人生价值。若不能“到死心如铁”,怎么能“试手补天缺”?耐不住“寂寞沙洲冷”,又何以迎来“山花烂漫时”?(举例之前有思辨,故而能深入;举例之后有生发,故而能升华。)“真的猛士”已经在寂寞中蹚出了成功之路,吾辈青年自当接续前行,守得寂寞,心向光明。(薪火相传,明责任,敢担当。)点评本文字里行间激荡着一腔家国情怀,从钱理群教授论述中国的未来、鲁迅先生“在沉默中爆发”,到科学家隐姓埋名造出“两弹一星”、屠呦呦摘得诺贝尔奖,可谓一脉贯通。“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这种对正确价值观和爱国精神的弘扬,让文章显得立意高远、熠熠生辉。让寂寞伴我们成长 每当夜幕降临时,我总是感到寂寞悄然无声地弥漫开来,笼罩了整个城市。华灯高照又怎样,整个城市在华丽的灯光下只会越发清冷……(我们成长中处处有寂寞)时常听同学说,寂寞是一朵没有香味的花,寂寞是一座没有风景的山。寂寞不利于我们的成长。(这两句话写的是一些同学对寂寞的态度。但把这两句话放在一起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这两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如果关系不大,可把第一句话删去,这样更简洁。) 真的是这样吗 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寂寞是一扇窗,只有坚定者才能孤独守望;寂寞是一盏灯,只有坚韧者才能轻轻点亮。(点出自己对寂寞的看法。) 翻开历史的长卷,会发现能在寂寞中扬起风帆的人总能抵达理想的港湾。(这是本段的中心句,也是分论点)周文王被纣王拘押后,因为寂寞,反复推演,终于将先祖留下的两仪四象发展成八卦和《易经》。(这个材料可以证明分论点)他演《周易》,卜辞闪耀着光辉,文采像玉石的花纹一样,含蓄华美,义理又很精到深刻。(这是讲周文王的文采等,已与论点偏离了)周公旦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振兴发展周文王美善的功业,制作诗歌,辑录《周颂》,修改润色古籍群书。(这是讲周公的才学,已与分论点没什么关系了,应删去。另外本段只举一个例子来印证自己的观点,显得单薄了点。) 寂寞在我们的成长中如影随形,要健康成长,就要选择寂寞。因为伟大航程的完成需要的是甘于寂寞、甘于孤独、甘于困苦的精神。尽管通往成功之路充满艰辛与寂寞,但开满鲜花的地方从来都不乏成功者的身影,正因如此,人类文明才能大步向前。 在成长的路上,寂寞就如一股强劲的风,可以让弱者停滞不前,甚至樯倾楫摧;对于强者来说,寂寞则是推动理想之帆的动力,让他们破浪前行。(讲了寂寞对于不同的人所起的不同的作用。) 在成长路上,有的人拒绝寂寞,是因为他们在寂寞的放大镜中找不到一点自己的影子。有的人选择寂寞,因为他们在寂寞的反射镜中不断完善自我。有的人害怕寂寞,于是他们整天打打闹闹,殊不知,他们在拒绝寂寞阴影的同时,也拒绝了成功的阳光;而有的人以积极的心态享受寂寞,于是他将影子甩在身后去追赶心中的太阳。 我们怎能忘了,屈原选择了寂寞,在汨罗江畔吟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曹雪芹选择了寂寞,在孤独中写下“满纸荒唐言”的《红楼梦》;李白选择了寂寞,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寄情山水品读寂寞。由于甘于寂寞,于是他们彪炳史册,诗文千古流传。(此段从正面论述了选择寂寞,甘于寂寞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但只从一个方面论证,说服力还不够强,如果再举反面事例论证,就会更有力量。另外文章到这里也算是证明了第二段的观点,但联系本文的标题“让寂寞伴我们成长”,总感觉少点什么,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寂寞之我见对于寂寞,不同人,总是有不同人的理解。有像梁实秋先生一样,说寂寞是一种清福,但凡有片刻寂寞,都要好好享受的。也有人认为寂寞是扰人的,悲凉的,需要找些事情来排解,不然就不舒服的。更有人说,一个人想念另一个人才叫寂寞,只有一个人,只能叫孤独。其实,于我来说,寂寞,不过就是一种情绪罢了。我不像任何一个人,把寂寞理解成一个样子,因为我想象不出,寂寞的样子。感到寂寞,也是常有的事情,就像我提到了多次寂寞,觉得这个词语都变得陌生了,我就感到了片刻的寂寞。这个时候,我以为,寂寞,是面对一个原本熟悉,却突然陌生的东西。其实,这倒也是真事。一个原本与你相互懂得的人,在多年以后见面,却变成了另一类人,真的会感到寂寞吧。寂寞,也许就是一瞬间。就在朋友离开对面的椅子的一瞬间,寂寞扑面而来,而当你拿起咖啡杯,享受在浓郁的咖啡香味的时候,寂寞又随着热气,飘散而去。寂寞,就在一个咖啡杯从桌面上,拿到嘴边的时间,存在了。寂寞,也是很很久的东西。当你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又或者当你周围的人,一个个远去的时候,寂寞的感觉,就十分长久并且明显了。重要的不仅仅是人走了,而是懂你的人,你熟悉的人,会让你感到快乐的人,伤心的人,都在一个个离开了,在你的生活里,长时间的,不存在了。此时的寂寞,就是一种显然。寂寞好多,存在好容易,是要享受,还是要克服,也难以决择。人是喜欢寂寞的,还是讨厌寂寞的,我说不明白。不过,凭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时而享受,时而讨厌,论事,论心情罢了。在长久的与人相处,一杯咖啡让我还原到个人的时光,我不必为任何人伤感,快乐,努力,仅仅只为了自己快乐,舒服,尽管,没有人会取悦你,也没有人,会需要你,在意你。但是,依然会觉得很轻松,很快乐。那瞬间的寂寞,就像与世隔绝一样不可思议,又如此的快活。而当我沉浸在长久的寂寞当中,寂寞是难以承受的。那样的日子,是难熬的。见不得别人欢声笑语,看不得团结协作。不被人理解,不被人需要,感觉自己没有存在的价值,与其没有人知道并且不快乐的活着,不如痛快一点,让自己奔向永恒的黑暗,这样的想法,同样也会有。寂寞,时而讨厌到让人弃生。久了,才发现,最好的状态,不是把寂寞定义成什么样子。而是控制自己在寂寞时候的样子。寂寞了,享受的时候就好好享受,痛苦的时候就尽力排解,不被寂寞所左右,而是将寂寞,变得有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