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 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 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

资源简介

1.1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了解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2.识别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
学情分析:文科学生的现状:基础较差,思维不灵活,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班级学习氛围不浓厚,但学习态度较端正,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材简析: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公民,我们应当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我国,以宪法为核心构建的法律体系中,民法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关系尤为密切,民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许多条纹包含“权利”二字,民事权利表现为各种各样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并贯穿人的一生。那么,民法包含哪些民事权利和义务权利?人应当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义务人没有履行义务可能承担什么法律责任?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民法的世界:第一课讲述“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分两框题内容:第一框: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第二框:积极维护人身权利。通过本课内容学习掌握如下内容:
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1.识记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及内容、民事权利与义务、 民法基本原则;理解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在生活中养成学民法用民法的良好习惯;理解民法基本原则,在生活中自觉遵循民法基本原则。 2、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每个公民认真学习民法知识,提高法治素养;明白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尊崇法律、敬畏法律,把法治作为工作、生活的准则和指南,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能够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拓展性目标:学会在具体案例中识别民事法律关系
挑战性目标:学会在具体案例中解析民法基本原则
教学重难点:1、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及内容;
2、解析民法基本原则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明确目标 情景导入: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引出法律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从而导出我国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体系(民法,劳动法,诉讼法),对于公民而言,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又意味这什么,走进本单元的学习 一、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 1.民法 (1)重要性:民法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无论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还是就业创业,无一不需要民法的规范(情境导入1) (1)作用: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名词点击) (2)地位及意义: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能够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规范了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2.民事法律关系 (1)含义:是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2)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 ①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类型: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例题说明 ②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它因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例题说明) ③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探究与分享) 3.法治与德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情境导入“扶”还是不扶;道德与法律的探究与分享) 二、民法基本原则 1.必要性 (1)社会成员的私人利益之间以及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可能形成各种利益冲突。 (2)民法规定一系列基本原则,旨在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调整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 2.调整范围:民法基本原则是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和司法机关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3.具体内容 (1)平等原则: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2)自愿原则:民事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3)公平原则:民事主体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4)诚信原则:民事主体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5)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6)绿色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探究与分享) 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学生通过预习课本,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活动一 【议题探究】 探究1: 张某今年21岁,在某公司上班,每月有2800元的收入。为了上班方便,张某在某小区租了一间房。7月份,张某欲花2万元从李某处买一辆二手汽车,此事遭到了张某父母的强烈反对,但张某还是买了下来。同年10月,张某因车祸死亡。随后,张某父亲找到李某,认为张某与李某之间的买卖无效,要求李某返还钱款,开走汽车。 结合本案,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分析本案中买卖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2)张某向李某买汽车的行为是否有效 为什么 结合本案,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本案中买卖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本案中买卖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一张某和李某;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李某向张某给付汽车的行为和张某向李某给付车款的行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张某和李某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2)张某向李某买汽车的行为是否有效 为什么 有效。购车行为发生时张某已经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法律行为,无须征得其父母同意。张某因车祸死亡是在购车行为成立之后,这并不影响他在此前所作出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会在具体案例中识别民事法律关系
活动二 探究2: 李某(男)和陈某(女)结婚后开了一家餐厅,并购置了房子和车子。婚后不久,夫妻二人产生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矛盾越来越大。后李某同某餐厅员工刘某确立了不正当关系。2020年2月,李某突然咳血,经医院检查发现他患了肺癌,且是晚期。在治疗期间,刘某一直照顾他。李某去世前,在公证人以及律师的见证下,立下遗嘱,把属于自己的个人财产全部留给刘某。李某去世后,其妻子陈某坚决不承认这份遗嘱,并把刘某告上法庭,要求继承属于李某的那部分财产。最终人民法院支持了陈某的诉求。 有人认为,法院的判决违背了民法基本原则中的自愿原则。结合材料和所学民法知识对上述观点加以评析。 有人认为,法院的判决违背了民法基本原则中的自愿原则。结合材料和所学民法知识对上述观点加以评析。 材料中观点错误。 ①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法与德治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两者相辅相成。 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陈某是李某的合法妻子,继承属于李某的那部分财产符合我国法律规定。 ③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背公序良俗。李某所立的遗嘱会引发社会道德问题,违背了公序良俗。 ④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是我国民法的重要原则,如果遗嘱有违该原则,必将面临无效的风险。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会在具体案例中解析民法基本原则
活动三 【课堂评估】 1.某商场举办有奖销售活动,15岁的小张中了一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限制民事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等奖,并在母亲陪同下领取了8000元奖金。回家后小张偷偷拿走7800元买了心仪已久的电脑,其母想拿这笔钱买化妆品的时候发现钱被小张花了,便去找商家要求退货还钱。此案中( ) ①8000元奖金归小张个人支配 ②小张用奖金购买电脑应征得父母亲同意 ③电脑商家应当退货还钱 ④小张母亲拿奖金买化妆品应征得小张同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既传承了天地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又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的民事活动原则是( ) A.自愿原则 B.公平原则 C.诚信原则 D.绿色原则 3.2019年1月,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依法办事,让遵法守纪者扬眉吐气,让违法失德者寸步难行。法治有利于解决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引导人们( ) ①自觉履行法定义务 ②主动行使法律权利 ③自觉履行家庭责任 ④确保不违背公序良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对下列内容分析正确的有( ) ①对胎儿权利的保护,体现了对自然人民事权利的尊重 ②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不符合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③公民人身权和财产权得到更多保障,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 ④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独立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甲为某市市长,乙为甲的秘书。某日,甲乙一起外出在商场购物。甲的钱包丢失,就向乙借了1000元用于购物。甲乙间的借钱关系( ) ①是财产关系,受民法调整 ②是宪法规定的行政上下级关系 ③是人身关系,受民法调整 ④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6.下列属于我国民事法律关系的是( ) A.交警对小王的交通违法行为进行的行政处罚 B.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买卖电脑的合同 C.小偷甲因偷盗他人财物被警察拘留 D.甲市政府因市政规划需要将乙家所在区域划入拆迁范围 7.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它因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下列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对应正确的是( ) ①所有权关系的客体——物 ②债权关系的客体——人身利益 ③知识产权关系的客体——智力成果和商业标记 ④人身关系的客体——行为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8.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民事主体可完全独立地参与民事活动,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依据法律,下列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有( ) ①18周岁以上的自然人(成年人) ②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 ③16周岁以上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 ④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甲纺织厂生产专门用于出口的棉布,所需的原材料棉纱大部分由丙纱厂提供,且双方签有长期供货合同。一次,甲纺织厂接到一个大额海外订货单,急需大量棉纱,便向丙纱厂发出棉纱订货需求。当时正值棉纱供不应求,丙纱厂见有利可图,遂将棉纱的价格提高了二倍。甲纺织厂为按期完成订单,只好接受。丙纱厂的行为违反了民法基本原则中的( ) ①平等原则 ②自愿原则 ③诚信原则 ④绿色原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行为能力。题目中小张因为是未成年人,其监护人有监管该奖金的权利,他中奖得到的奖金,自己不能完全进行支配,如果需要购买电脑,则需要征得其监护人的同意,①错误,②正确;本案中小张偷偷拿走7800元买了一台电脑,该行为是与其年龄、智力不相符的民事活动,故母亲去找商家要求退货还钱,此时商家应当退货还钱,③正确;本案中,孩子还没有成年,监护人对孩子的财产是享有一定的支配权的,故不需要征得小张同意,④错误。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绿色原则。绿色原则既传承了天地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又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D正确。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法治。法治有利于解决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①③符合题意,②排除;④中的“确保”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4.答案:A 解析:对胎儿权利的保护,体现了对自然人民事权利的尊重,①符合题意;材料中对公民人身权和财产权的保障,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③符合题意。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符合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②说法错误。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④错误。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民事法律关系。民法典规定,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民事主体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本案中甲乙间的借钱关系属于自然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受民法调整,双方形成平等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①④符合题意;②③与题意不符。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也就是说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是平等主体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合同属于民事法律关系,B正确。A、D属于行政法律关系。C属于刑事法律关系。 7.答案:C 解析:所有权关系的客体是物,债权关系的客体是行为,知识产权关系的客体是智力成果和商业标记,人身关系的客体是人身利益。据此可知,①③对应正确,②④对应错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