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政治与法治》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第二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和意义,描述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理解建立新中国的重大意义,理解改革开放的目的和意义。【拓展性目标】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挑战性目标】理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需要坚持党的领导。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意义难点: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含义和历史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科学精神】引导学生依托历史知识储备,深入学习本课,使学生实现学科知识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融合与提升。【法治意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议题探究,明辨是非,使学生牢固树立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理念和意识。【公共参与】通过本课知识学习使学生升华对党的认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做有时代担当的青年。教学过程:教学 环节 教 学内 容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情景 导入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重要论断,使“中国梦”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力量。 关注时政 引导学生关注时政教学 过程 成立新中国 中国人民站起来 图片展示《复兴之路》主题展览会,引起观众的反响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P9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 展示过渡时期阶段 2.过渡时期 (1949年--1956年)P10 (1)过渡时期 ①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②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探究与分享】 思考: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于这三方面的改造,国家分别采取了什么方式或政策 三大改造的完成,有什重大历史意义 提示:农业:组织农业合作社;手エ业:组织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赎买政策。意义:国家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 (2)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①前提: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②标志: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③意义:为我国逐步走向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探究与分享】 毛泽东曾说过:“一九五O年到一九五七年,基本上可以说是抄的,就是抄苏联。这个抄是必要的,等于写字一样,历来写字讲究临帖,你不临帖怎么行呢?所以,不能讲一九五O年对一九五七年那个临帖是错了。临帖之后,你就要脱离那个帖,自己独立写字嘛。而且,写草字的人先要写正楷,然后才能写草书,不可以一下子就写草书。看来,要有一个时期学习外国。现在还要学习外国,不能说现在连一点书都不抄了。人家书上是正确的东西,而我们没有书,这一部分还得抄。取经是一万年都要取的,你取我的经,我取你的经。不能搞绝对化,所谓绝对化,就是形而上学观点。全部抄和完全不抄都是形而上学。” 思考:阅读材料,结合我国的革命和建设历程,谈谈你对这段话的认识 3.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P10-11 (1)原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之后,在中国怎样坚持和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并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艰苦的探索。 (2)成就:基本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教育、科学、文化、国防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3)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物质成就和历史经验,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行改革开放 走向民富国强 【探究与分享】 材料: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思考:结合材料,阐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提示: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开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2.作用: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3.目的 (1)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社会主义: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党的建设: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4.意义 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三、进入新时代 踏上新征程 【探究与分享】 社会主要矛盾是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的准确判断为党和国家制定大政方针、长远战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81年,党的十ー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千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查找资料,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原因。 结合你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说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内容。 历史意义 (1)对中国: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对世界 ①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②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新征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踏上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结论:实践充分证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 学生阅读,记录信息 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提取关键信息、 锻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课堂 小结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再到1978年实现改革开放,历史和现实一次次的证明了,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是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华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就决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将长期坚持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重托,归根到底是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实践逻辑所决定的。正是有了党的坚强领导,中国人民才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中国发展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才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政治保证。板书 设计课后 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