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百家争鸣 课件(3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百家争鸣 课件(37张PPT)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知识目标:掌握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
能力目标:区分各派的政治主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唯物辩证观点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孔子和战国诸子百家对后世及世界文化的深远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
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那么,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讲话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
一、老子
地位:道家学派创始人
经典:《老子》(又称《道德经》)
老子像
姓名:李耳
时期:春秋后期
诸侯国:楚国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老子的思想主张:
(1)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 应顺应自然。
《道德经》书影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2)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淮南子》中记载“塞翁失马”的故事。
老子的思想主张: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老子的思想主张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
出土的帛书《老子》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生平
姓名:名丘,字仲尼
时期:春秋后期
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
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诸侯国:鲁国
孔子像
年龄 事件
15岁 有志于学
20岁左右 担任小吏
30岁左右 收徒办学
50岁左右 在鲁国从政
55岁 周游列国
68岁 回到鲁国
73岁 去世
——根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整理。

核心思想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子贡问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仲弓问仁。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政治主张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
礼,有耻且格。
——《论语 ·为政》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教育思想:因材施教
(子贡问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仲弓问仁。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学生 身份
司马耕、孟懿子 贵族
颜回、仲弓、子路 平民
公孙龙、任不齐 楚国人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西汉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文化贡献
编修《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兵等,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1、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 。其中, 、 、 、 等学派的影响最大。
“诸子”的“子”,是先秦时期的一种尊称。到春秋末期,“子”尊称著名的学者和老师。
到战国时期,“子”成为一般学者的尊称。
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的代表学说
学派 代表 主要思想主张 代表作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墨子》
孟子
荀子
庄子
韩非
孙武
“兼爱”“非攻”,选贤能,节俭
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维护社会秩序
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人格独立
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墨子
《孟子》
《荀子》
《庄子》
《韩非子》
《孙子兵法》
百家争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你认为孟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什么思想?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大丈夫。这是在强调做人不卑不亢,应具有坚定的立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百家争鸣
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探讨自然、社会和人性,提出各种治国方略和政治思想,直接促成了思想的空前繁荣。再者,百家争鸣中形成的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风气,也有力地促进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的发展。总之,百家争鸣形成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难点解析
孔子讲“仁爱”,墨子主张“兼爱”,二者有区别吗?
墨子像
尊为“科圣”
孔子讲仁爱是有等级的爱。以血缘关系的亲情为出发点,先爱父母子女,之后再爱他人,是一种有秩序的关爱。意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和社会秩序。
墨子的兼爱是不分亲疏远近、尊卑贵贱,是一视同仁的
博爱。这种爱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源于人性本善的大爱。
“非攻”墨子反对战争。他的兼爱理想太高贵,卑微时代根本没有准备好迎接他。
亚圣孟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体现了坚守信念,
矢志不渝的精神。
荀子
孟子主张不过分
捕捞鱼鳖、要
按时令进山伐树
历史影响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
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春秋战国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发展、
阶级关系剧烈变化、社会大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出现
的。这表明思想观念的产生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孔孟荀
老庄
墨子
韩非商鞅
1.春秋时期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墨子
2.根据孔子言论整理成的书是( )
A.《春秋》 B.《尚书》C.《论语》D.《诗经》
3.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4.孔子生活在( )
A.春秋晚期 B.战国初期 C.春秋早期 D.战国晚期
5.“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出自( )
A.《道德经》 B.《孙子兵法》
C.《韩非子》 D.《论语》
6.下列内容不正确的是( )
A.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 B.孙武的著作是《孙子兵法》
C.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D.孔子提出了“仁政”治国的学说
课堂练习
7.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
A.老子 B.孟子 C.孔子 D.荀子
8.提出“民贵君轻”观点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孟子 C.孔子 D.荀子
9.下列观点不属于韩非子的是( )
A.反对不义战争 B.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
C.权力应集中在君主手中 D.以法治国
10.商鞅实行变法是哪家思想的具体实践(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1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
A.频繁的争霸战争 B.学术繁荣
C.社会大变革 D.新兴地主阶级产生
12.如果想了解孔子的言行,应查阅的书籍是( )
A.《孔子》 B.《诗经》 C.《论语》 D.《春秋》
13. “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是( )
A.以“德”教化人 B.有教无类 C.因材施教 D.当仁不让于师
14.人类希望和平安宁,温馨和谐。中国的《道德经》成为世界上除《圣经》以外发行量最大的“畅销书”。此书记载了何人的言论( )
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庄子
15.如果是在现代,下列哪位历史人物的思想与行为最有可能得到“诺贝尔和平奖”?( )
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庄子
16.下列诸子百家中,在如何治理国家方面持对立观点的是 ( )
A.儒家与道家 B.墨家与道家 C.儒家与兵家 D.儒家与法家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理念。下列主张与其相近的是(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C
二次达标
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由此可知,韩非主张( )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实行仁政
C.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
D.“兼爱”“非攻”
A
唐庚,字子西,眉州人,在《唐子西文录》中记载:“蜀道馆舍壁间题--联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不知何人诗也。”在后来的《朱子语类》卷九三《孔孟周程》中也引用了这句话。这一时期,人们把孔子塑造为“至圣先师”。这说明当时
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B.儒学社会基础牢固
C.南方文人地位提高
D.尊孔读经得到提倡
B
提出“温故而知新”主张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荀子
B
下列作品中,主要阐述道家学派思想的是(  )
《道德经》   B.《论语》  
C.《韩非子》   D.《孙子兵法》
A
下面四项内容中,表明墨子观点的一项是( )
A.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B. 主张“兼爱”、“非攻”
C.历史是进步的,后代总要胜过前代  D.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B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 孔子
教师寄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