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9.1《科学立法》教学设计课题 必修三第九课第一框《科学立法》年级 高一年级 主备人 课时 1课时课标要求 理解科学立法的内涵;了解科学立法的标准;掌握如何实现科学立法,提高立法质量。教材分析 第九课第一框“科学立法”,讲述科学立法的内涵、原则以及推进科学立法的具体要求。第一框“科学立法”,以一个“探究与分享”导入,包括两目内容。 “探究与分享”通过介绍我国行政诉讼法的制定和修改历程,引导学生为科学立法提出可行性建议,帮助学生认识科学立法的内涵,明确科学立法的重要原则,探究实现科学立法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目“科学立法的内涵”,阐述科学立法的合义,分析科学立法的原则,即要体现我国的国家性质,要符合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历史传统。国情和实际,要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立法工作规律、立法程序,要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科学化。 第二目“推进科学立法”,阐述实现科学立法,必须依法立法,充分发扬民主,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学情分析 本课题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同学。首先,从知识储备上看,学生已经初步理解有关立法的含义、和立法必要性等相关立法知识;但整体储备较少,对科学立法的理解也还有所欠缺。其次,从学习能力上看,该阶段的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探究能力,但缺乏法律应用的实际能力;最后,从情感角度看,学生对法律已经有了一定了认同感和崇敬感,但对法律的认同感仍然处于感性阶段,还有待教师从理性认识的角度,增强学生对科学立法的深层次认同。设计思想 体现目标导航、问题导学、路径导引。本节课设计体现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性质——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充分显示新课标的亮点,如议题式设计。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学情,通过创设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对视频的分析、对真实情景材料的问题探究,在思考、展示、交流中达成理解认同科学立法、依法治国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识记科学立法的内涵、标准,如何推进科学立法。 拓展性目标:深刻理解科学立法的内涵,践行科学立法的标准,贯彻落实科学立法的措施。 挑战性目标:形成科学立法观念,明确科学立法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以科学精神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教学 重难点 重点 科学立法的内涵,如何推进科学立法。难点 如何推进科学立法,提高立法质量。教学方法 教法:议题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体验、展示、反思教学用具 多媒体、传统教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的视频讲述依法治国问题,进而引入本课主题:科学立法。 二、讲授新课 1、科学立法的内涵 议题一: 议学情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已于 2020年 5月 28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并于 2021年 1月 1日起生效。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也是第一部以“民”命名的法典。民法典姓“民”,意味着它以民为本,充分反映了人民的利益诉求,最大化地谋求人民的利益,全面保障人民的权利,这是民法典的特色所在,也是民法典立法宗旨和目的所在。民法典对民事权益的保护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彰显了时代精神,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性。为适应互联网、高科技发展的需要,民法典人格权编在我国立法上第一次引入了私生活安宁这一权利,并通过反面列举的方式,对侵害私生活安宁的各种典型方式作出了规定。民法典禁止行为人实施发送垃圾短信、垃圾邮件等侵扰他人私人生活安宁的行为,禁止非法进入、窥视、拍摄他人的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禁止非法拍摄、录制、公开、窥视、窃听他人的私密活动等,有利于保障社会生活的安定有序。为适应大数据发展的需要,民法典承认数据、网络虚拟财产受到法律保护。 【议学 1】:1、结合以上内容分析什么是科学立法? 2、科学立法要遵循什么标准 议题二: 议学情境 近年来“扶不扶”“追不追”“救不救”等问题成为困扰公众见义勇为的两难选择。原本一颗善心却因为担心自己的善举会为自己带来麻烦而不敢为。为了解决公众的困扰《民法典》新增了以下规定。《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条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议学 2】:《民法典》为见义勇为者“撑腰”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教师总结: 1、科学立法的内涵 科学立法就是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此处,对“科学”作解读,鼓励孩子们学习科学、尊重规律、求真务实。) 2.科学立法的标准。 (1)从立法的方向看:科学立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具体要求:立法要符合我国政治制度和历史传统,要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相适应,制定出适合中国的良法。(此处结合《民法典》的内容,充分说明科学立法的标准。同时进一步强调《民法典》为善行美德“撑腰”,说明我国法律符合我国历史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并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社会道德准则提供了法律支持。) (2)从立法的实效看:科学立法符合国情和实际。具体要求:要立良善之法,立管用之法,完善立法体制机制,使每项立法都能科学合理地规范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规范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使法律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此处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链接”“我国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了解我国的立法体制和立法程序,让学生对科学立法要符合国情和实际有着更透彻的认识,从而明确立法只有符合了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最大的实际,才具有中国特色,才能站得住、行得通。) 过渡:立法在符合国情和实际、反映和体现客观规律的同时,还必须遵循法律体系自身的内在规律。 (3)从立法的方法看:立法要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 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宪法、立法法、地方组织法等逐步完善,立法体制更加科学,在坚持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建立起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中央与地方共同行使立法权的模式。立法必须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2、推进科学立法 【议题情境3】:观看《民法典》编纂过程及重大意义的相关视频。 【议学 3】:1、结合视频和教材相关内容,谈谈你对“开门立法”的理解? 2、结合《民法典》的编纂之路,围绕“如何实现高质量立法”开展讨论,并提出可行建议?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教师总结:1、“开门立法”,广开言路,广纳民意,让民意和民智在立法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地尊重和发挥,这样创制出来的法律才能得民心,才能切合社会实际,才能导致立法的科学。 2、如何科学立法:A、科学立法要做到依法立法。(1)内涵: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2)依据:在我国,宪法和立法法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3)要求:所有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都应当按照法定职权、依据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 过渡:除此之外,含有哪些可行性措施? 【议题情境4】教育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完善我国学位法律制度,促进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提升学位工作质量,按照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部署,我部在深入调研基础上,研究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草案(征求意见稿)》。 2021年3月15日开始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 1.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邮寄至: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35号教育部政策法规司法制办(邮编: 100816)。 来信请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字样。 2.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意见发送至: fzb@moe. . 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1年4月15日。 【议题4】我们又该如何科学立法?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教师总结:B、科学立法要充分发扬民主(1)必须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2)要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C、科学立法要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1)应在立法中客观地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并加以合理的确认和保护,做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相对应。(2)要合理设定权力与责任:立法还要科学合理地配置权力与责任,根据国家治理需求,授予国家机关必要的权力,并对其加以制约,明确权力行使不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三、课堂小结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乃善治之前提。立法工作必须反映客观规律、体现人民意志、解决实际问题,实现高质量立法,保障我国各项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从而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期待。 四、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科学立法相关习题。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了解本课的重要性。 议题式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通过情境材料的设计,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 教师总结提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课堂小结,总结提升板书设计课后反思 这一节比较抽象,需结合学生既有知识及情境使学生理解知识点,这样可以化抽象为具体,让书本中的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便于学生领悟教材知识的逻辑。在探究如何科学立法时,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