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设计思想】《谏太宗十思疏》是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的课文,属于文言文。关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要求高中阶段要能达到初步鉴定文艺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受到感染和启迪。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必须采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教材分析】本单元作品文体多样。围绕“倾听理性的声音”这一核心展开,有直言进谏、警示君主的奏疏,有据理辩争、剖白心迹的书信,有立足现实评说盛衰的辞赋、有借古讽今、以史为鉴的史论。这些作品思路缜密,表达技巧高超,可以激发我们关注现实,深入思考。魏征以敢谏善谏著称,《谏太宗十思疏》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文章写于贞观十一年(637),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富裕起来,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面对有些大臣的进谏,唐太宗竟然说“百姓无事则娇,劳役则易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一连上了四次奏章,本文是第二次。唐太宗看后猛醒,亲手写诏书嘉奖,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文章提出“十思”,劝谏皇帝居危思安、善始虑终。学习本课,要注意诵读,把握其主要观点,体会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学习其思虑周详的说理艺术。【学情分析】经过前阶段的高中语文的学习,该阶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可以凭借自己自如地运用工具来进行文言的学习,在读懂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可以掌握作者的行文逻辑、思路,体会古代臣子的人格魅力。但对《谏太宗十思疏》这样的奏疏还是有些难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对其探究学习给以指导和引导。【课标要求】“新课标”要求高中阶段要能达到初步鉴定文艺作品,能自如地运用工具进行文言文学习,在读懂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可以掌握作者的行文逻辑、思路,能感受想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受到感染和启迪。【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积累“疏”的文体知识。拓展性目标:学习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掌握魏征的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提高说话技艺;学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论述结构。挑战性目标:体会魏征的爱国忠君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心接纳他人建议,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理解并掌握本文所阐述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教学难点:“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所体现的逻辑力量,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导语:讽谏帝王,是冒险之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而王安石治理天下的方法,有继续有变革,但都是为了能合乎时代需要,达到治理的目标。2、作者介绍魏征(580-643),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3、写作背景在贞观初年,李世民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其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4、题目解说——抓住关键字来解题。谏:手段 太宗:对象 十思:内容 疏:文体二、教学目标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理解并掌握本文所阐述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三、导学过程问题组问题1: 初读课文,疏通文字。要求:(1)正音。(2)注意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学法指导: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适当地加以点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文言自学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积累。学生展示:教师评价:问题2:1、全班朗读课文,请学生概括文章每段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2、联系全文,谈谈魏征劝谏唐太宗“十思”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学法指导:通过朗读去概括段意,可准确把握文章内容。学生讨论展示,教师点拨。学生展示:教师评价:1、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第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2、“十思”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懂得“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问题3:1、请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十思”对自己有什么借鉴意义。2、这篇奏章可以让唐太宗心悦诚服地承认错误,并放在案头,作为警戒和督促,其超强的说服力可见一斑。那么同学们讨论下,这篇文章对于我们写议论文有什么启示和帮助呢?他使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学法指导:生自由发言,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课堂参与性。学生展示:教师评价:1、生自由发言,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分析。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经历任选“十思”中的一点或几点谈谈对自己的启发。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排比、对偶四.课堂小结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初“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令世人瞩目。演绎这一盛世的重要人物有两位:一个有着敢讲的嘴巴,一个有着善听的耳朵;一个是犯颜直谏的良臣,一个是虚怀若谷的明君。君臣之间披肝沥胆,他们便是魏征与李世民。下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谏太宗十思疏》,走进“诤臣”魏征的情感世界。五.板书设计《谏太宗十思疏》1.提出问题→人君当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固本思源”为喻)2.分析问题→为什么思→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总结历史教训)3.解决问题→思些什么→诚能十思,垂拱而治(提出具体做法)六.达标检测:随堂检测重点字词1、正音塞sè源 殷yīn忧 (深切的忧虑) 懈怠dài 壅yōng蔽 (被堵塞、蒙蔽)谗chán邪 黜chù恶 (斥退奸恶的人) 谬miù赏 (错误的奖赏)积累下列成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鲜克有终、垂拱而治、纵情傲物、载舟覆舟、长治久安、竭诚待下2、古今异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今义:认为。3、词类活用①名词用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上。② 名词作动词 江海下百川 下:居于……之下。③ 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君当神器之重 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 大:重位。惧谗邪 邪: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 善:好的意见。则思正身以黜恶 恶:奸恶的小人。 简能而任之 能:有才能的人。④ 形容词用作动词 智者尽其谋 尽:用尽。⑤ 使动用法必固其根本 固:使……稳固。 知止以安人 安:使……安宁。正身以黜恶 正:使……端正。 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使……谦虚。4、句式1.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介宾短语后置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省略句3.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岂……乎”是固定句式,一般译为“难道……吗?4.判断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5、请学生概括文章每段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十思”对自己有什么借鉴意义。七.课后作业完成导学案上的相关练习。八.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情境导入复习导入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默读课文,请在文章中圈点勾画出重要的虚词实词,请大家说一下,“谏太宗十思疏”的重点内容是魏征所提出的十思,那么魏征是一开始就说到了十思吗?弄清楚魏征在谈到十思之前,还谈到了什么呢?教学目标掌握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学习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掌握魏征的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学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结构。体会魏征的爱国忠君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三.导学过程问题组问题1:1、魏征的开篇引用了比喻论证,作者用了什么来做比喻呢?请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并分析。2、如果你是唐太宗,如果魏征一上来就告诉唐太宗你作为君主你要怎么做,你的心里会舒服吗?开头的设喻有何好处呢?3、作者在第二段的时候用了怎样的方式来说明为什么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原文中找出依据再作答,并说出其优点。4、魏征提出“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答案是什么呢?5、解读十思。学法指导:通过朗读,立足文本,透彻研读,有助于加深对奏疏的理解和文章脉络的分析。学生展示:教师评价: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作者为了要引出君王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作者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深入浅出地阐明尽人皆知的道理,先说树木生长必须加固它的根本,本固枝荣,根深叶茂,再用河流的源与流的关系来打比方,源深流长。道理非常浅显,紧接着提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2、首先,谈话更为有层次,由浅入深,让读者更好地明确“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一个中心观点。再者,唐太宗作为一个君王,开头的设喻让劝谏更为委婉,也更能让唐太宗去接受魏征的劝谏。3、第二段概括举出历史教训,“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古代众多帝王,能“善终”的多,能“克终”的少。优点:1.概括出的历史教训能让文章具有更强的说服力;2.可以让行文更为简洁,不拖沓;3.唐太宗是一位难得的明君,隋炀帝奢侈王国的历史教训,般鉴不远,唐太宗是不会忘记的。魏征一说他就知道了。4、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在这里魏征对创业和守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结合该文,提出你自己的想法可以是对魏征观点的补充,也可以是对魏征观点的反驳。(生集体讨论并分享)5、“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两两成对,分为五个方面:(1)第一、二条是戒奢侈。这是针对皇帝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来说的。(2)第三、四条是戒骄躁。这是劝皇帝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3)第五、六条是戒放纵。这是劝皇帝勤勉政事,不要怠惰。(4)第七、八条是戒小人。这是劝皇帝虚心纳谏,端正自己,疏远小人。(5)第九、十条是戒赏罚不公。这是说赏罚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综上所述,这“十思”是“积德义”的具体内容,它使“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具体化为十条:贤己待人处事的规范,便于国君身体力行,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问题2:1、本文在论证主要观点时的论证方法和角度是怎样的?2、魏征以善谏著称,为什么他的进谏大都能被唐太宗接纳呢?学法指导:立足文本,透彻研读,解读疑难,品评鉴赏人物品质,使学生参与其中,提升概括归纳能力,掌握一定的文言阅读方法。学生展示:教师评价: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在提出主要观点之前,作者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两个比喻引出主要观点。接着,作者从反面论证了这个观点,如果国君不积德义,“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就像“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国家是不会安定的。之后,又从历史的角度来证明,作者以概述的方法,列举历史上的君主“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劝诫太宗要“竭诚以待下”。作者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分析了“竭诚以待下”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因此,要善待“下”,否则,君主之“舟”就有倾覆的危险,发人深省。2、①尽臣子之责,谦恭诚挚。他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观察时政。更为可贵的是,在进谏时,他言辞恳切,极尽忠诚。他的“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充满对太宗自悟的期待;“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语重心长,又切中要害,令人警醒。他的“十思”之见更是句句坦诚,字字惊心,令太宗动容。②显谏臣之智,委婉得体。说理透彻,语言简练而生动,特别是正反论述、前后对比、引经据典,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充分展现了他“能上、善上、敢上”的进谏艺术。③魏征遇上了英明的君主——唐太宗。伯乐还需要千里马,作为一代明君,唐太宗励精图治,以国事为重,能容耿介直言的臣子,所以对于魏征的进谏大都能够虚心接受。问题3:1、分析文中的引经据典,这种方法有什么优点呢?2、除了我们之前所述的行文构思体现了劝谏艺术,还有哪些地方呢?学法指导:通过分析论证方法和论证角度,自主归纳分析行文构思和劝谏艺术,提升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学生展示:教师评价:1、如: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这里的域中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故道夫,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语出《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使文章立论有据,内容充实,用语精炼,还具有和直接引用不同的优点,可使行文简洁,流畅。例如,本文中引用《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王居其如果引用全文,则显得冗赘,不如文中间接引用的方法,使之浓缩为“居域中之大”与上句“当神器之重”形成对偶句,使行文简洁,句式整齐,字字对当,语调铿锵,富有节奏感,增强了文章气势。2、①讽谏的艺术方法。从方法层面上说,比喻论证与排比修辞的结合。比喻论证可以使自己要表达的观点更加形象化,使行文具有趣味性;排比的修辞可以用论说的语气,不给被劝谏者以辩驳的机会。例如,在开篇伊始,魏征以“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者、思国之安者”构成了全文之中首个“排喻”,进而又通过“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来构成反面意义的“排喻”。②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从语言的层面上讲,骈文的语言华丽,散文的语言自然流畅。两种不同语言的有机结合,既能彰显奏疏的庄严,读起来也朗朗上口。③透彻的说理艺术。因为奏疏的阅读者非常特殊,所以它讲究以理服人。为了透彻地说理,作者多处运用了正反论证的方法。例如,魏征首先结合流水、树木这样的简易生活现象,从正同谈及“固本浚源”的重要性,接着又谈及了违反这个规律的现实危害;在第二段总结历史规律的时候,既有“善始者实繁”这样的正面说明,也有“克终者盖寡”这样的对比;既有对“载舟”的诠释,也有对“覆舟”危险的思考。四.课堂小结这篇奏疏,作者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光抓住了唐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提出“十思”,表现了这位封建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胆识、刚正的作风,尽管他上疏的目的是维护唐王朝的长治久安,但是他所说的道理,无论是对于国家大事来说,还是对于个人道德品质修养来说,都有可供借鉴之处。五.板书设计《谏太宗十思疏》1.提出问题→人君当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固本思源、戒奢以简→比喻论证)2.分析问题→为什么思→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善始实繁、克终盖寡→对比论证)引出警告:载舟覆舟所宜深慎3.解决问题→思些什么→诚能十思,垂拱而治六.达标检测1.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牧:养 B.信者效其忠 忠:忠诚C.简能而任之 简:选拔 D.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君:君主2.下列各句的加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D )A.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B.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C.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D.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水”和“舟”的关系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十思”中建议唐太宗要始终谨慎行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总结这“十思”,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能使智者、勇者、仁者、信者都能为君所用,各尽其责。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劝谏唐太宗要居安思危,请以“居安思危”为话题,用整散结合的句式,写一段话,至少有两处整句,300字左右。答案解析:1.君:统治。2.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项,名词活用作动词,居于……之下。B项,名词活用作动词,做君主,统治。C项,名词活用作动词,办事。D项,意动用法,以……为忧。3.(1)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2)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3)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4. 本题写作角度较多,可以从居安思危的必要性(为什么)、如何做到居安思危(怎么做)等角度展开,可以列举古今中外居安思危的典例,也可围绕此话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等等。写作时,还要注意“至少有两处整句”的要求。七.课后作业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劝谏唐太宗要居安思危,请以“居安思危”为话题,用整散结合的句式,写一段话,至少有两处整句,300字左右。八.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