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茶馆(节选)》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茶馆(节选)》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 茶馆 (节选)》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紧紧围绕戏剧的教学目标,引导同学们在角色扮演的真实情境中,感受话剧的语言魅力,体会人物的性格心理,把握戏剧展示的主要矛盾冲突,进而深入理解戏剧的主题思想,进一步培养同学们阅读经典文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
《茶馆》是20世纪中国戏剧的经典,是近代旧中国衰败的缩影,是借小人物的悲剧命运构筑的宏大历史主题。《茶馆》分三幕,课文节选为第一幕:戊戌变法失败后。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茶馆。茶馆只是方寸地,裕泰却有无尽天。
【学情分析】
高中已学中外戏剧文学有《窦娥冤》、《雷雨》、《哈姆雷特》等,在初步了解戏剧知识的基础上,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更多中国现当代经典剧本,感受话剧剧本和话剧台词的魅力。
【课标要求】
1.在阅读鉴赏中,了解戏剧的基本特征,了解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理解作品所反映时代现实,进而把握作品主题思想,深入理解作家创作意图。
2.掌握鉴赏戏剧的基本方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戏剧,提高鉴赏水平。学写戏剧短评,表达自己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
3.从戏剧作品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人生的认识,提升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
1.了解作者老舍生平、《茶馆》创作背景。2.理清戏剧的结构脉络,把握戏剧的矛盾冲突。
拓展性目标
2..鉴赏极具个性的人物语言,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3.体会贴合人物性格与情境的京味语言,
挑战性目标
4.鉴赏《茶馆》的语言艺术。
5.深入理解戏剧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1.感知剧情和主要人物形象。
2.认识清朝末年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难点:鉴赏《茶馆》的语言艺术。
【课时安排】共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2018年6月16日,北京人艺经典剧目《茶馆》迎来演出700场纪念,距离1958年首演,《茶馆》演了整整六十年。60年700场演出,《茶馆》缔造了一个中国话剧舞台上的历史和传奇,是观众心目中首屈一指的话剧经典,也是中国话剧最早走向国际,被西方戏剧界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的作品。“《茶馆》成为伟大的经典和不朽的传奇”。
老舍先生的《茶馆》,以旧北京城中的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清末、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画面,批判了黑暗的旧时代,宣告了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今天,让我们走进《茶馆》,去领略经典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老舍生平、《茶馆》创作背景。
2.初步了解剧情,梳理主要人物和事件。
3.理清戏剧的发展脉络和矛盾冲突。
三.导学过程
问题组
问题1:这一幕写到哪些人物?可以把他们分为哪两类人物?
学法指导:按照人物所属的阶级、所代表的势力或在社会中的处境分类。
学生展示:
教师评价:第一幕的人物约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势力及其奴才走狗;如西太后的宠奴庞太监、吃洋饭的恶霸马五爷、特务宋恩子、吴祥子,流氓黄胖子,打手二德子,人口贩子刘麻子,江湖骗子唐铁嘴等。
另一类是在这“三座大山”压迫下的各阶层的人们。如王利发、秦仲义、唐顺子、康六、乡妇、老人等。
第一幕中的两类人物的概括准确,如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分类正确,如王利发、秦仲义等人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压榨下的普通民众。
第一幕的人物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势力及其奴才,如太后的宠奴庞太监,吃洋饭的恶霸马五爷,特务宋恩子、吴祥子,流氓黄胖子,打手二德子,人口贩子刘麻子,吃“铁杆庄稼”的茶客丙、丁;
第二类是在这“三座大山”压迫下的各阶层的人们,如王利发、秦仲义、康六、康顺子、乡妇老人、江湖骗子唐铁嘴、对时局世事漠不关心的茶客甲乙。
问题2:(1)课文可分八个部分,请为每个部分拟写标题。
(2)分析这些事件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学法指导:( 拟写标题方法:人物 + 行为、表现)
学生展示:
教师评讲:主要事件:马五爷施威 康六穷卖女 刘麻子卖洋表 常四爷骂洋货
秦仲义涨房租 秦仲义谈实业救国 秦仲义与庞总管交锋
常四爷被捕 庞总管买妻 茶客冷漠谈维新
反映的社会现实: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封建政权腐朽堕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社会民众精神麻木,地痞流氓势力横行,层百姓民不聊生,正直爱国人士受到迫害。这表明大清帝国气数已尽,它“要完”了。
第一部分: (P 55幕启 到 P 57“王利发:不忙,待会儿再算吧”)
标题 马五爷施威
第二部分:(P 58最上面“纤手刘麻子领着康六进来”
到 P 59第一行 “康六慢慢在走出去。”)
标题 康六穷卖女
第三部分(P 59“刘麻子:(凑到松二爷、常四爷这边来)”
到 P 59“刘麻子:您先戴两天,改日再给钱。”)
标题 刘麻子卖洋表
第四部分(P 59“黄胖子进来”
到 P 60“老人:多谢,八十二了,没人管。”“老人慢慢走出去”)
标题 黄胖子调解鸽子争端
第五部分(P 60“秦仲义穿的很讲究,走进来”
到 P 61“秦仲义:你等的瞧吧!”)
标题 秦仲义涨房租
第六部分(P 61“乡妇拉着个十来岁的小妞进来。”
到 P 62“秦仲义往外走,王利发送”)
标题 秦仲义谈实业救国
第七部分(P 62“小牛儿搀着庞太监走进来。”
到 P 63“王利发:诸位主顾,咱们还是莫谈国事吧”)
标题 秦仲义、庞总管交锋
第八部分(P 63“庞太监:(已坐下)怎么说?一个乡下丫头,要二百银子。”
到 P 65结尾)
标题 庞总管买妻 茶客冷漠谈维新
概括课文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 常四爷出直言,二德子抖威风,马五爷施威风。
第二部分 刘麻子拉纤,康六子卖女,庞太监花钱买妻,穷苦百姓卖儿女,揭示了清末统治集团与下层百姓之间尖锐的社会矛盾。
第三部分 刘麻子卖洋表,常四爷忧洋货。写洋货冲击与请清朝廷的无能之间的矛盾。
第四部分 黄胖子调解鸽子争端,老人感慨人不如鸽。揭示满清贵族和穷苦百姓之间巨大的贫富差距。
第五部分 秦仲义涨房租,王利发笑应酬。揭示了有实力的而民族资本家与小商户之间的矛盾冲突。
第六部分 秦仲义谈实业救国,常四爷同情乡妇母女。揭示了民族资本家与有正义感的民众之间的矛盾冲突。
第七部分 秦仲义舌战庞总管,众茶客议论谭嗣同。揭示了维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民众对维新变革不了解或反对的态度。
第八部分 常四爷被捕,庞总管买妻。揭示了保守势力对舆论和进步人士的严格控制,以及下层民众悲惨的命运。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到戏剧“卷轴画式”的结构,理清主要情节和主要矛盾冲突,认识到清末社会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五.板书设计 茶馆(节选)
老舍
反映民族、社会现实:
矛盾冲突一 马五爷施威
矛盾冲突二 康六穷卖女
矛盾冲突三 刘麻子卖洋表
常四爷骂洋货
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矛盾冲突五 秦仲义涨房租
矛盾冲突六 秦仲义谈实业救国
矛盾冲突七 秦仲义、庞总管交锋
民族资本主义的觉醒
矛盾冲突四 鸽子争端
矛盾冲突八 常四爷被捕
庞总管买妻
茶客冷漠谈维新
保守势力的世间乱象
六.课后作业
1. 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局。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不同人物对戊戌变法的反应,体会剧本是如何形象化地反映当时社会状况的。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戏剧不是为人物而存在,人物是为戏剧而存在。”“”本节课我们通过戏剧的台词,进而鉴赏人物形象,探究本文的主题思想。
教学目标
1.赏析戏剧语言,鉴赏面貌各异的人物形象。
2.探究本文的主题思想。
三.导学过程
问题组
问题1:分析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的性格特点。
①王利发的极具个性化的台词:
表现王利发的性格特点:
②常四爷的极具个性化的台词:
常四爷的性格特点:
③秦仲义的极具个性化的台词:
秦仲义的性格特点:
学法指导:(人物极具个性化的语言,展示了人物性格特征。)
学生展示:
教师评价:王利发:“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欢喜。”
性格特点:精明、干练、谨慎,委曲求全,善于应酬,也善于经营。
常四爷:“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
“连鼻烟也得从外洋来,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
“我看那,大清国要完了”
性格特点:热爱国家,对国家前途忧虑
秦仲义:“开工厂!顶大顶大的工厂!”
“救得了穷人,抵制了外货,那才能救国”
“只有那么办,国家才能“我哪点威风在您面前施展不出来。”
性格特点:资产阶级新兴力量,有救国理想。
在封建势力面前有所顾忌,表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剧中人物的台词极具个性化,台词就是为剧中人物量身定做的,个性化的台词始终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
王利发是贯穿全剧的线索人物。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年富力强,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茶馆的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欢喜。”
精明于练、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可能影响自己生意的唐铁嘴,他不欢迎,但也只“夺回手去”;在房东秦仲义面前,他不敢得罪常四爷,但又要曲意逢迎秦仲义;对秦仲义他极力恭维、奉承,用尽各种手段讨好;对巡警、特务,他明知是敲诈,却巧于应付,不敢表露出一点不满;对刘麻子之流,他打心眼里厌恶,但仍然笑脸相迎,不愿得罪他们。
他胆小怕事,不乏善良。茶馆各处都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社会现条,他言语上之不时提醒茶客“莫谈国事”;他也有善良的一面思考。比如时常提醒常四爷“说话请留点神”。
王利发是茶馆的老板,子承父业,更继承了其父“多说好话,多作揖”的处世哲学;他精明、干练、谨慎,委曲求全,善于应酬,也善于经营,善于改良。像他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也逃脱不了破产,悬梁自杀的命运。剧本通过这个形象的刻画,反映了旧时代、旧制度吃人的本质特征。
②常四爷:爱国者的形象。
他有“铁杆庄稼”,能吃官家钱粮,他对腐败的清政府不满,对帝国主义更是憎恨。
正直、敢作敢为。看不惯官府兵营的人充当富人的打手,看不惯吃洋饭的人,在二德子等打手及宋恩子等官差面前不服软。
热爱国家,对国家前途忧虑。对洋货冲击充满忧虑,感叹“大清国要完”;看到康六卖女,他感慨“乡下是怎么了?”。
有同情心,乐于助人。他送给一对乡妇母女两碗面。
这一形象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情绪。
③秦仲义:家道般实,主张维新的民族资本家。
居高临下,自命不凡。对王利发摆出主子的态度,言辞凿番地要收回茶馆;对常四爷买面给穷人的事不屑一顾;讲“实业教国”时自命不凡—似乎只有自己懂怎样救国。
缺乏同情心,但敢跟保守势力针锋相对,主张实业救国。
面对乡妇母女,他对王利发说:“轰出去!”要把土地和买卖都卖了办工厂,认为“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面对保守势力代表庞太监,他也敢针锋相对,不甘示弱。
问题2:(1)最后写茶客的一句话“将!你完啦!”有何含义?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学法指导:通过小组讨论来解答。
学生展示:
教师评价:作者借下棋茶客的话,语意双关地宣告清政府的彻底垮台,宣告这个时代的必然终结。作者用“将!你完啦!”这句话作为第一幕的结束,就把第一幕所提出和展开的人民与旧时代的尖锐冲突,推到了顶峰,即:人民推翻旧社会。
(2)“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第一幕中的戏剧冲突是什么?主题又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第一幕中,从头至尾展现的都是晚清末年反动统治阶级和人民大众之间的尖锐对立。
剧中所有这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矛盾事件,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暴露了晚清社会的黑暗与腐朽。作者要借下棋茶客的话“将!你完啦!”这句话作为第一幕的结束,语意双关地宣告清政府的彻底垮台,宣告这个时代的必然终结。
问题3: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并从文中举出实例说明。
学法指导:通过小组讨论来解答。
学生展示:
教师评价:
1、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2、极具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3、浓郁的京味儿语言特色:
四.课堂小结 内容主旨:《茶馆》(节选)描写了裕泰茶馆里形形色色的人物的种种活动,通过众多角色的对话,自然形成戏剧冲突,展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透视了戊戌变法发生与失败的前因后果,描绘了帝国主义扩张渗透、流氓地痞横行、农民破产、宫廷生活腐败荒淫、爱国者横遭迫害的社会现实,逼真地勾勒出晚清统治的真实图景,揭示了旧社会必然败亡的命运。
五.板书设计
人物 台词 性格特点
王利发 “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欢喜。” 精明、干练、谨慎,委曲求全,善于应酬。
常四爷 “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 “连鼻烟也得从外洋来,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 “我看那,大清国要完了” 热爱国家,对国家前途忧虑
秦仲义 “开工厂!顶大顶大的工厂!” “救得了穷人,抵制了外货,那才能救国” “只有那么办,国家才能“我哪点威风在您面前施展不出来。” 资产阶级新兴力量,有救国理想。 在封建势力面前有所顾忌,表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六.达标检测
现代文阅读(共3题,13分) 茶馆(节选) 老舍
时间与前幕相隔十余年,现在是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指使中国军阀进行割据,时时发动内战的时候。初夏,上午。
地点 茶馆。
【幕启: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保存了下来,而且字写得更大。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不但没使“裕泰”灭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发展。】
【因为修理门面,茶馆停了几天营业,预备明天开张。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
【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
王淑芬 (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李 三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王淑芬 也不能那么说!三爷你看,听说西直门的德泰,北新桥的广泰,鼓楼前的天泰,这些大茶馆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为什么?不是因为栓子的爸爸懂得改良吗?
李 三 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几个打炮,明几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王淑芬 别顽固啦,三爷!人家给咱们改了民国,咱们还能不随着走吗?你看,咱们这么一收拾,不比以前干净,好看?专招待文明人,不更体面?可是,你要还带着小辫儿,看着多么不顺眼哪!
李 三 太太,您觉得不顺眼,我还不顺心呢!
王淑芬 哟,你不顺心?怎么?
李 三 你还不明白?前面茶馆,后面公寓,全仗着掌柜的跟我两个人,无论怎么说,也忙不过来呀!
王淑芬 前面的事归他,后面的事不是还有我帮助你吗?
李 三 就算有你帮助,打扫二十来间屋子,侍候二十多人的伙食,还要沏茶灌水,买东西送信,问问你自己,受得了受不了!
王淑芬 三爷,你说的对!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咱们都得忍着点!
李 三 我干不了!天天睡四五个钟头的觉,谁也不是铁打的!
王淑芬 唉!三爷,这年月谁也舒服不了!你等着,大栓子暑假就高小毕业,二栓子也快长起来,他们一有用处,咱们可就清闲点啦。从老王掌柜在世的时候,你就帮助我们,老朋友,老伙计啦!
【王利发老气横秋地从后面进来。】
李 三 老伙计?二十多年了,他们可给我涨过工钱?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
王利发 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做越好,我能不给你涨工钱吗?得了,明天咱们开张,取个吉利,先别吵嘴,就这么办吧!All right?
李三 就这么办啦?不改我的良,我干不下去啦!【后面叫:李三!李三!】
王利发 崔先生叫你快去!咱们的事,有工夫再细研究!
李 三 哼!
王淑芬 我说,昨天就关了城门,今几个还说不定关不关,三爷,这里的事交给掌柜的,你去买点菜吧!别的不说,咸菜总得买下点呀!
【后面又叫:李三!李三!】
李 三 对,后边叫,前边催,把我劈成两半儿好不好!(忿忿地往后走)
王利发 栓子的妈,他岁数大了点,你可得……
王淑芬 他抱怨了大半天了!可是抱怨得对!当着他,我不便直说;对你,我可得说实话:咱们得添人!
王利发 添人得给工钱,咱们赚得出来吗?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
【远处隐隐有炮声。】
王利发 听听,又开炮了!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这是怎么说的!
王淑芬 明白人别说糊涂话,开炮是我闹的?
王利发 别再瞎扯,干活儿去!嘿!
王淑芬 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慢慢地往后边走)
王利发 (温和了些)栓子的妈,甭害怕,开过多少回炮,一回也没打死咱们,北京城是宝地!
王淑芬 心哪,老跳到嗓子眼里,宝地!我给三爷拿菜钱去。(下)
1.下列对剧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开头的舞台说明属于社会环境描写。“莫谈国事”的纸条是剧中的重要道具,对它的交代属于细节描写,字写得更大,影射社会更加黑暗。
B. “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既摹动作又写心理,表现出她们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
C.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 冰凉!”运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在无奈而悲凉的语气里折射出李三对社会改良的失望,这是一种含泪的幽默。
D.在影视片或戏剧中,有时会出现一种画外音。上文中的“远处有隐隐的炮声”,就是画外音,与开头的时间交代相照应,暗示了时代背景。
2.在《茶馆》一剧中,王淑芬是一个不具有主角光环的次要人物,但在上述节选部分中,她形象丰满,性格鲜明,请简要分析其形象特点。(4分)
3.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灵魂,一部优秀剧作中的矛盾冲突往往是多层面、立体性的。上述《茶馆》节选部分主要揭示了哪些矛盾冲突?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1B(“表现出她们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分析错误。这些动作描写,不能表现出她们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主要是表现此时没有顾客光临,她们的无事可做以及对茶馆前景的不自信)
2.①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王淑芬是裕泰茶馆的老板娘,也许是平时见惯了三教九流的人,所以她的思想比较超前、活跃,在急剧变革的时代,没有因循守旧,抵制变革。她梳着时兴的圆髻,看不顺眼李三的小辫儿,又劝李三“不要顽固,既然改了民国,就应该随着走”,都可表现出她的与时俱进。
②勤劳。作为老板娘,她并没有把自己放在主子的位置上,吆三喝四,而是和伙计一起忙前忙后,里外操劳。
③善良。从王淑芬对李三抱怨的理解中可以看出她比王利发更能体谅别人,内心更为善良;她还劝王利发添人,既是茶馆的实际需要,也是出于对李三忙不过来的关照。
3.①雇员(李三)与老板(王利发)之间的薪酬利益冲突。②新思潮(王淑芬时兴的圆髻)与旧思想(李三的小辫儿)之间的冲突。③小人物(王利发一干人等)与大时代(军阀割据)之间的冲突。
七.课后作业:读老舍的话剧《茶馆》,从中任选一个人物,写一篇人物评论,题目自拟,不少于300字。
八.教学反思
资料链接: 剧情介绍 《茶馆》全剧共三幕,通过在茶馆里活动的70多个各色各样的人物,依次反映了三个时代长达50年的社会生活。1898年,满清王朝崩溃前夕,在北京裕泰茶馆里,茶客满堂。这里有好抱不平的常四爷,踌躇满志于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相看老婆的庞太监,贩卖人口的刘子。麻满清灭亡,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王利发对茶馆进行改良,安上了留声机,把后院改成了公寓,准备重新开张。结果,钱被大兵抢走,侦缉队又来敲诈,王利发悲愤交加,感到前途渺茫生死难卜,但他仍在拼命支撑着这个老字号茶馆。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给人民带来新的灾难,王利发苦心经营,大半生的茶馆也被特务霸占了去。绝望之余,他和两个老头以撒纸钱自悼,终于结束了自己饱经沧桑的一生。《茶馆》描绘了清末、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全剧分三幕,分别截取了旧中国三个时代的横断面,揭示了旧中国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
第一幕 写戊戌变法失败后的黑暗年代。裕泰馆表面兴隆,旗人茶客、地痞无赖、民族资本家、太监总管、难民等各色人物相继出入茶馆,人物对话揭示矛盾冲突,揭了清朝末年社会的黑暗与腐朽。第二幕 写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时期。辛亥革命后,社会依然黑暗,帝国主义入侵,军阀连年混战,人民陷入了痛苦的深渊。茶馆展现出一幅兵荒马乱、日益衰败的社会画面:常四爷出狱;康顺子母子被赶出庞家;刘麻子被砍了头;茶馆生意清淡,特务、巡警、兵痞却敲诈勒索;宋恩子、吴祥子摇身一变成了军阀的走狗。第三幕 写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这是一个新与旧、光明与黑暗交替的时代。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有名厨师被迫到监狱去蒸窝窝头,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面饼子钱。王利发的茶馆也将被人霸占,王利发被逼上吊自杀。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