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3张PPT)单元人文主题:“百家争鸣”悠游自得 庄子楚国有个猎户,上山打猎回来,发现自己的弓丢了。家人催促他赶快上山找回来,可猎户却若无其事地说:“算了,楚人丢了,楚人捡,还去找什么?”事情传到鲁国,孔子说:“如果去掉‘楚’字,说‘人丢了,人捡’ ,就更有意义了。”庄子知道了此事,他说:“如果再去掉一个‘人’字,说成‘丢了,捡了’ ,其意义就更大了。猎户失弓一事,体现了三个层次的思想境界。猎人面对损失,想到只要是国人能从自己的损失中获利就不是损失,这是胸怀国家的思想境界;孔子认为只要有人能从自己的损失中获得利益,就不是损失,这是胸怀世界的思想境界;庄子认为自己的损失能使任何事物获利都不算损失,这种境界已经超出人的范畴了。如果按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观点,猎人的思想境界是道德境界;孔子的是道德境界中的最高境界;庄子的则是天地境界。境界有高低《庄子 逍遥游》五石之瓠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1、了解庄子、惠子及其作品。2、初步感知庄子的“无用之用”,3、拓展理解并继承庄子超脱、达观的处世态度。理解该寓言故事所蕴含的哲理。素养目标庄子(约前369~前286) 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的主要思想是清静无为。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为了摆脱现实的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主张彻底屏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庄子》一书,今存33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文笔汪洋恣肆想象奇特丰富,气势波澜壮阔《庄子》善于虚构,大多是寓言作品,想象丰富,多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从文学价值方面讲《庄子》才一书展现出的浪漫主义才力,更为后世称道和借鉴。鲁迅: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惠子:宋国人,姓惠名施,在大梁做魏国的梁惠王的国相。惠施本是庄子的朋友,为先秦名家代表,但本篇及以下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魏王:即梁惠王,又称魏惠王。《庄子》里的“常客”本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五石”是指数量。“瓠(hù)”是葫芦的一种。“五石之瓠”指可容五石的大葫芦。作者只是借“五石之瓠”来说明道理。分析课文五石(shí)之瓠(hù)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yí)我大瓠之种(zhǒng),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chéng)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pōu)之以为瓢,则瓠(huò)落无所容。非不呺(xiāo)然大也,吾为(wéi)其无用而掊(pǒu)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jūn)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píng pì kuàng)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yuè)吴王。越有难(nàn),吴王使之将(jiàng)。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fú)!”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赠送认为盛放,容纳形作名,坚固的程度葫芦种植把……当作宽大空廓的样子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砸破,击破连词,表顺承介词,用装宾语前置,即“举自”,拿起自己因果连词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本来,的确连词,表修饰药方形作名,大的东西卖,出售。擅长龟,同“皲”,皮肤冻裂漂洗同“纩”,丝棉絮职业发难,即发兵侵略同“悦”,取悦给制造,配制外地人介词,用状语后置,省略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动词,领兵割地,划地相同,一样以:介词,因为。以封:以(之)封为什么连词,表转折,却有的人名作状,在水上状语后置句连词,表顺承于,在用绳结缀文本探究『1』惠子和庄子是如何对待“大瓠”的?惠子庄子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2』宋人和客是如何使用“不龟手之药”的?宋人客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3』这两个故事具有怎样的寓意?同一事物,用法不同,价值不同;要善于转换视角,发现和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无用之用”才是“大用”。『4』宋人和惠子有何相同点?只看到世俗的小利,看不到背后的“大用”。『5』客和庄子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不同都能看到事物背后的“大用”,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追求精神的自由客庄子看到的仅仅是功利二者境界不同『6』请简要分析惠子和庄子在文中的形象特点。庄子在文中是放旷豁达、无欲无求、顺其自然,不凝滞于物的形象;惠子则是内心受到世俗经验的束缚,拘泥于成见,因而见识不够通达的形象。『7』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各自引用了“五石之瓠” 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分别有什么用意 惠子用“五石之瓠”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8』本文中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1)万物皆有所用,同样一件东西,由于人们的眼光和见识不同,它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2)说明事物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用途,关键的问题在于必须善用不同的事物。(3)要善于转换视角,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能够超越他人,发现事物不一样的价值。是否是惠子和庄子本意?引导探究:庄子超越一切现实困境,忘掉自我,不拘外物,悠游自适的性情。《逍遥游》 没有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相较于惠子实用主义的角度(巨大的葫芦,在惠子眼里一无用处,而且占地方,碍手碍脚。)庄子是从审美主义的角度:它超越了某些世俗观念,大葫芦既没有被劈开,也没有被当成粗笨的器皿,在他眼里,大瓠可以用来泛舟江湖,诗意人生。他不仅保全了大瓠,还发挥了“大用” ,很显然庄子达到一种“诗意的栖居” 的境界。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闻一多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庄子。——李泽厚庄子的大用古代那些温习功课准备科考的士子们,他们桌子上摆着“四书五经”之类的高头讲章,但若我们去翻翻他们枕头底下,一定是放着一本《庄子》。有庄子垫底,他们的心里踏实多了。考中的,便高淡阔论高视阔步地去治国平天下,做儒家;考不中的,回到陋室,凄凄凉凉,头枕庄子,做一回化蝶之梦,或南柯之梦,也是一剂镇痛良方。而梦醒之后,悟出“世事庄周蝴蝶梦”,齐贵贱,等生死,则眼前无处不是四通八达的康庄大道,身旁无处不是周行不殆的造化之机——庄周庄周,本即是康庄大道周行不殆之意也!——鲍鹏山第二课时拓展联系《逍遥游》其它文段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chū。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lí shēng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wǎng gǔ。今夫斄lí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遥游》)“大用”“小用”会相互转化,对待事物,人们要更善于去发现这个事物的最大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眼界开阔,见识通达的才能不拘于一时一地的有限之用,才能达到逍遥之境。大树: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大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无用与大用之辩,强调注重内在生命价值,抛开一切外物条件,不为世用才能逍遥,无用之用才是大用。庄子不仅批评世俗的狭隘功利性,也自然点出逍遥游追求绝对自由的生命宗旨。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鲲鹏展翅】【原文】蜩(tiáo)与学鸠(jiū)笑之曰:“我决(xuè)起而飞,抢(qiāng)榆枋(fāng)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chōng)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当蜩与学鸠看到体形硕大、气势壮美的大鹏,乘着上升的巨大旋风飞上九万里高空,然后才向南飞翔。它们就嘲笑大鹏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树木就停下来,有时或许飞不到树的高度,就落到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去呢?”庄子就说,到近郊去的人,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时间舂米准备干粮;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积三个月的粮食。你们这两只小鸟又知道什么呢?拓展延伸蜩与学鸠之所以嘲笑大鹏,是因为它们自身本就飞不高,行不远,感受不到廓大辽远的时空,所以它们认识事物就有局限,因而它们根本无法理解大鹏高飞远行的壮举,更不明白飞得高凭借就大,飞得低凭借就小的道理,反而以为自己无所依赖,十分自由,这就是认识不通达、不自由的表现了。庄子以这个故事说明人在认识上存在“小知”与“大知”的区别。拓展延伸蜩与学鸠为什么会嘲笑大鹏?这个故事又有什么用意呢?联系所学文本理解。惠子不是来向庄子“求教”的,而是暗藏机锋。世上哪有“五石之瓠” 惠子无非借此批评庄子的主张“瓠落无所容”罢了。他的态度也很明朗,“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弦外之音是你这种大而不当的思想早就该被打碎了。这种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可见惠子的认识,正和前文写到蜩、学鸠一脉相承,它们都是“小”的代表。在他们的生命中,对空间和时间的感知太狭隘,当然不知天地辽阔,时间恒久。局限于“小知”,当然没有“大智”,也就认识不到“无用之大用”。但他们还自以为是,以“小”来嘲笑讥讽“大”。庄子借对惠子的批评,也代表着“大”对“小”的反击。由此来看,《五石之瓠》的“无用”“有用”之辩,与《逍遥游》的“小大之辩”,其实都表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天地和大世界不同,世俗价值和圣人境界存在差异。可见《五石之瓠》与《逍遥游》在内容上的紧密联系。拓展延伸《五石之瓠》中,宋人、客人及惠子有什么共同特点?又与《逍遥游》有何联系?宋人:以百金售卖药方客人:取悦吴王获封赏惠子:用葫芦做瓢盛水“知效一官”四种人:执着功名功利之心,皆有所“待”『学习任务』莫言曾说:“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这句话包含的哲理耐人寻味,请写一段话,表达你的理解和看法,并和同学交流分享。【经典之用】示例1:所谓“有用”,一般人的理解是指物质之用,功名之用,富贵之用。以此观之,文学确不如科学“有用”。但如果从哲学的视角来看,文学,则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的“世界观”,科学更多是教人以“方法论”,其二者虽相互依存,但显然“世界观”更具有根本性、决定性,这是否意味着文学比之科学更为“有用”?有了高于现实的信仰,就如康德所言的“仰望星空”一样,它给生命以方向、以希望。就像苏轼,远谪黄州,政治失意,人生遇到低谷。但当他让生命融入天地自然,认识到“此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他就成为了名垂千古的东坡。苏轼在所谓的“无用”之中成就了人生的“大用”。舍弃无用,也许就舍弃了生活本身。示例2:“有用”与“无用”,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没有“有用”,就无所谓“无用”;没有“无用”,也无所谓“有用”。即便是人类史上重大的科学发明,在刚开始时,也曾经被视为“无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初始只局限在实验室里,曾被讥讽为“毫无用处”。而法拉第回答说:“那么刚出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之后,他运用电磁原理发明了第一台电动机,人类由此步入电气时代,无用成为了大用。跟庄子有关的故事一,庄周梦蝶——出自《庄子.齐物论》二,知鱼之乐——出自《庄子.秋水》三,鼓盆而歌——出自《庄子·至乐》四,自由之龟——出自《庄子·人间世篇》五,相濡以沫——《庄子·大宗师》六,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七,庄子陪葬——《庄子·列御寇》 八,邯郸学步——《庄子·秋水》九,东施效颦——《庄子·天运》 十,涸辙之鲋——《庄子·外物》十一,越俎代庖——《庄子·逍遥游》十二,井底之蛙——《庄子·秋水》十三,螳臂当车——《庄子·人间世》十四,运斤成风——《庄子·徐无鬼》庄子以石匠的故事描述了知音难求以及对老友怀念的心情;慨叹自惠子死后,他就没有可以谈话的知己了。(比喻技术极为熟练高超)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不由得百感交集,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讲了一个故事:楚国的国都郢yǐng都有一人,不知道他的名字,称为“郢人”。郢人有个好友,是位匠人,人们都叫他“匠石”。郢人是个勇敢沉着的人,他的朋友匠石是个技艺高明的匠人。有一次,他们表演了这样一套绝活:郢人在鼻尖涂上像苍蝇翅膀一样薄的白粉,让匠石用斧子把这层白粉削去。只见匠人不慌不忙地挥动斧头,呼地一声,白粉完全被削掉了,而郢人的鼻尖却丝毫没有受到损伤,郢人也仍旧面不改色,若无其事地站在那里。这件事被宋国的国君知道了,他非常佩服匠石的绝技和郢人的胆量,很想亲眼看一看这个表演。于是,国君就恭恭敬敬地把匠石请来,让他再表演一次,匠石说:“鄙人确实曾做成过这件事,但是我的好友已经去世,我失去了唯一的搭档,再也没法表演了。”庄子讲完这个故事,意味深长地说:“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1.惠子认为大葫芦大而无用,一是不能盛水,二是因为“ , ” 。2.对于“不龟手之药”,不同的人“所用之异”:一种是“ ”;一种是“ ”。3.庄子认为惠子“拙于用大”,他的建议是?“ , ”。4. 《逍遥游(节选)》中庄子认为惠子的评价是“ ”和“ ” 。剖之以为瓢 则瓠落无所容或以封而忧其瓠落无所容课堂巩固:理解性默写或不免于洴澼絖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