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2《服务社会》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奉献的意义,培养奉献精神,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能力:结合生活经验说明服务社会与个人成长的关系,增强关注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知识:了解服务社会的活动对个人成长的意义,知道中学生奉献社会的途径。二、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服务社会的意义。教学难点:践行服务和奉献社会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看冬奥会志愿者视频,让学生观察从这些志愿者身上看到那些品质?视频结束之后找两三个学生总结回答。引导:在志愿者身上看到了他们奉献社会、服务社会、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由此引出今天的课题《服务社会》(二)奉献助我成长1、看视频谈感悟观看关于终南山、张桂梅、黄大发、叶培建的相关视频,请学生选择其中一位你熟悉的人物,说说他的事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希望学生通过学习四位为社会为国家奉献的英雄人物身上学习到服务社会的意义。提示学生:四位楷模的行为体现了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无一例外地享受着社会所提供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人人都有责任回报社会,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只有积极为社会做贡献,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实现我们自身的价值。总结:服务社会的意义: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2、情境探究小方第一次参加校团委举办的“爱心天使”义卖活动,出售自己的手工作品。布置好自己的摊位后,他突然感到有些紧张,连话都不敢说。看着同学们的手工作品陆续售出,小方受到鼓舞,开始大胆推销自己的作品。售出几件后,小方觉得自己与周围的人交流越来越自然。义卖活动结束后,小方感慨地对伙伴们说:“参加这次活动,既帮助了他人,自己也得到了锻炼。”说一说:小方的经历带来哪些收获?对我们有何启示?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希望学生能够分析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自己全面发展。【提示】通过奉献,小方收获了自信,增长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小方的事例告诉我们,奉献不仅仅意味着付出,同时也会有很多收获。总结:服务社会能够促进我们全面发展。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我们的视野不断拓展,知识不断丰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升,道德境界不断提高。3、拓展延伸我做公益、做慈善的最终目的是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净化自己,使自己升华,到最后,得到帮助的是我自己,让我感觉到我对这个社会有用。------姚明通过分析姚明做公益的目的,让学生强化认识服务社会能够促进我们全面发展。(三) 奉献社会我践行1、 通过对志愿者的认识导入第二大部分,奉献社会我践行你知道“志愿者”吗?志愿者(Volunteer)具体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获取报酬、奉献个人时间和行动的人。图案中央既是手,也是鸽子的造型,与红色的背景构成爱心图案。标志寓意中国青年志愿者向社会上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奉献一片爱心,伸出友爱之手,面向世界、奔向未来,表现青年志愿者“热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的主题。2、志愿者应该时有活力、感染力的一个群体,对于青少年来说因该是志愿者的主体,联系到习主席对青少年的期望。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并明确提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还明确指出:“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是青年的责任。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思考:(1)习主席这句话给我们什么启示?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青年担当责任思考:(2)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性质、作用和使命(责任)是什么?观看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的宣传片中对青少年提出的要求,来总结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性质、作用和使命(责任)是什么?性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带领青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使命(责任):在新时代,共青团要组织青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建功立业。3、结合我校学生入团视频的观看,问学生的感受。【点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就应该要不断学习,时刻保持团员的先进性。4、学生分析组图当中学生的表现,引导学生知道服务社会具体要做什么?总结: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5、用两幅漫画做对比,告诉学生:公益活动不是形式,不限于某一天,而应该讲求实际效果,随手公益。6、用认真学习、劳动打扫卫生、认真工作的组图提问学生,这些行为时服务社会吗?引导学生知道: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热爱劳动,爱岗敬业。四.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用知识体系或思维导图的形式表达出来。总结能让学生的思路清晰,对本节课的脉络能够条理的掌握。五.当堂达标1.服务社会能够促进我们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 )①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我们的视野不断拓展 ②知识不断丰富 ③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④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升 ⑤道德境界不断提高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2.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意义。”这段话告诉我们( )①人人都有责任回报社会,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 ②只有伟人才能服务社会③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 ④服务社会,吃力不讨好,不值得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00后”的青少年正日益成为社会中的新生力量。人们对这一群体的评价总少不了“没规矩,不负责任”这样的话。作为“00后”的中学生,要想改变人们对自己的看法,我们就要()①遵守社会规则②彰显个性,不理会他人的看法③关爱集体,奉献社会④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4. 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热爱劳动,爱岗敬业。这要求我们 ( )①要努力学习,增强劳动观念 ②培养敬业精神 ③学会全力以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④以学习为主,成年后再参加公益活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六、拓展延伸来临时,请给自己一次做志愿者的机会,为我们新泰做一次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请将你的感受写下来,开学之后我们来分享做志愿者的故事。《服务社会》课后反思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七课第二节《服务社会》这个项目教学时,按照课前教学设计,学生通过自主预习、讨论交流,对于知识层次目标较快的达到了掌握;对于培养学生全方位分析和辩证思维的水平的教学目标也能达到一定的要求。但很多学生同学对于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表现出迷茫和无奈。我将“服务社会”这个内容在教法上做了以下调整:一、注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挖掘和开发:在观看志愿者视频的同时与学生观察阅读教材 P80图片资料相结合,教师提问:1、你在学校生活中参加过那些类似的活动?旨在开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历,经验。2、在参加这些活动中,你有哪些感受?通过设置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同时,分享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语言表达,情感体验的过程,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调动和激发。二、深挖生活经验,培养学生思维热情和概括分析的水平。在实行本节课第二部分奉献社会我践行这个内容时,我继续将学生观察阅读与已有生活经历相结合,启发学生思考:1、你参加过那些类似的活动?2、在参加这些活动时,你遇到困难吗?你是怎样解决的?学生探究交流分享的过程,不但加深了对服务社会重要性的理解,同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引发学生思考:服务社会,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中学生要从实际出发,立足岗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这样的调整,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相结合,降低了学生学的难度,也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增加了情感体验,而且,对于参加公益活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义的理解也顺畅自然了。总之,本节课围绕为什么热心公益和如何奉献社会展开教学,通过列举身边的公益活动及参加公益活动的感受,提升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奉献社会的情感。为了到达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补充了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突出了本学科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立意的特点。缺乏之处: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方面仍需探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